中华匡裔网

匡氏匡裔源流概要(五)

2017-07-13    阅读 613   来源:天下匡裔网  作者:   

2、匡合公后裔匡裔方氏的变迁

主要参考资料:《匡裔方氏第九、十修族谱》、《万安梅林瑞溪匡氏谱》、《匡裔方氏之渊源与变迁》

世系图-29

①、1世 (徙居兴国茶园匡家坊)→2世 →3世 →4世 →5世 (南唐御史大夫,避宋讳易为方姓)→6世 →7世

∣ ∣→7世 镐三郎(徙湖南)

∣ ∣→7世 (居畔江楚石坑)

∣→6世 (福建宁化派匡裔方氏)

②、7世 →8世 承胤→9世 仁貌(迁江西于都仙下)

∣ ∣→9世 仁政(后裔徙居兴国县茶园乡富足村)

∣ ∣→9世 翚(徙广东)

∣ ∣→9世 仁荣(外迁不详)

∣ ∣→9世 仁海(后裔居兴国县高兴镇蓝田村)

∣ ∣→9世 仁俊(子文思、恩、志、念外迁不详)

∣→8世 承谕(福建宁化兴贤里陇上)

∣→8世 承获(徙居兴国县城西禅巷)

∣→8世 承敬(居刘广湖坵)

∣→8世 承俊

∣→8世 承教

匡珌公次子匡合公,由宜春迁到泰和仙槎乡(今泰和县苑前镇王山村、绅溪村、禾溪村、南溪村一带)。为避战乱,曾为洛阳军事幕僚的匡合公,深知避居地形的重要性,故不久又带领子孙、家仆由仙槎经水槎,攀越现泰和与兴国交界的十八排群山,迁到被大山包围的兴国蓝田西严潭村定居。合公定居地后称为匡家坊,虽历经千余年沧海桑田,现该地名仍存,即现兴国茶园乡匡坊村。至5世孙南唐御史大夫匡威公,在宋初避讳易为方姓,其裔孙并上溯五代尊始迁兴国基祖匡合公为匡裔方氏一世祖,堂号沿袭“晋阳堂”。5世威公为匡裔方氏易姓之祖,为纪念威公,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威公嗣孙在兴国城南建祠,名为“德威祠”。

兴国县茶园乡匡家坊,是匡裔方氏的发祥地。但因其地处偏远的深山之中,地域狭小,交通极为不便,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生存需要。北宋时期,社会较为安定繁荣,故在七世以后裔孙开始往外地迁居,至第十世时,匡裔方氏已基本外迁各处,至今已无留居匡家坊祖居地的匡裔方氏后裔了。

9世仁貌公迁居于都后的近七百六十年间,因交通、信息的不便与兴国匡裔方氏联系较少,第六修以前族谱均各自编修。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因一世祖合公等祖坟多座年久失修,兴国茶园富足匡裔方氏仁政公之裔孙组织重修祖坟,因思合公以下子孙分徙多处,远地者不能尽为通会,而于都仁貌公支系人口众多,相距较近,便派长者至于都仙下与仁貌公支系联系共举修坟。于都仙下方氏本知与兴国方氏系属一脉,慨然欣从,大力资助。经数年努力,将多座祖坟修缮一新。

在修祖坟的合作中,兴国、于都匡裔方氏深念手足之情弥为珍贵,宜传之万代,便商议联宗合修族谱,于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成功合修“兴于方氏族谱”(第六修)。在以后的几次编修族谱中,又成功将兴国其他地区、福建宁化、宁都匡裔方氏及于都汾坑匡氏联宗合修族谱,进一步实现了匡裔方氏的大联宗。

江西于都、兴国匡裔方氏字派:

合定宝肱威 龙胜承仁文 成仕永以汝 华国始克祥

肇迹由姜衍 尧廷司重典 昭代附具瞻 晋阳功德远

奕祀萃名贤 经济师周召 英才法望迁 修齐明体用

平治卓前先 礼让家声振 诗书甲第联 缙绅徵显达

衣锦自绵延 宇宙天地广 松鹤寿星年 殿试占鳌头

嘉禾生瑞莲 (现已传47世“济”辈)

(1)、江西于都县匡裔方氏(紫微方氏)

世系图-30

9世 仁貌(迁于都仙下)→10世 文谅→11世 成鹏→12世 仕甫

→13世 永宾→14世 以资→15世 汝济→16世 华书→17世 国英

18世 始珠→19世 克俊(徙居于都桥头乡坜迳)

∣→19世 克安(仙下方氏)

∣→19世 克珊(后裔徙居仙下乡龙溪)

8世承胤公长子方仁貌少有志操,深谋远识,义勇过人,在当地一带极有声望。北宋初年至道年间(公元995—997年),广东、福建洞寇滋事作乱,不断掠扰百姓,并向赣南一带窜进,官府组织地方民丁阻击防卫。仁貌公被官府任命为当地率兵长官(相当于元代的千户长),率领民丁守备于都中波岭堵截土匪向北进犯。途经于阳黄金乡紫微堡(现于都县仙下乡上方村洋田村一带)时,见其地开阔平坦,两溪潺流其中,水源便利,东、南丘陵山岗郁郁葱葱,山青水秀,野沃人稀,认为此地依山傍水,真是开居创业的风水宝地。宋至道丁酉(公元997年),仁貌公携十七岁的长子文谅公等到紫微堡开居(即现仙下乡上方村上方组)创业,成为匡裔方氏于都支派之基祖。

仁貌公传18世始珠公生三子,即19世克俊、克安、克珊兄弟三公,时为南宋末年。

[1]、桥头乡坜迳匡裔方氏

世系图-31

①、19世 克俊(徙居桥头坜迳)→20世 祥章→21世 肇复→22世 迹文→23世 由进→24世 姜阶→25世 衍志→26世 尧明→27世 廷奇

28世 司宿→29世 重澜→30世 礽(吉所公房)②

∣ ∣→30世祔(福所公房)

∣→29世 重润(双桂公房)

②、30世 礽→31世 昭迎→32世 代槐→33世 附仙(端云公房)

①、桥头乡坜迳方氏

南宋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2年),19世克俊公来到于阳长乐里坜迳(今于都县桥头乡坜迳),观其山水,以为吉地,遂从仙下上方屋迁徙到坜迳定居。其后裔前后又有分迁。现主要集居于于都桥头乡、仙下乡、马安乡,兴国杰村乡、埠头乡,分为吉所(典礽)、端云(附仙)、福所(典祔)、双桂(重润)公房。

②、桥头江背村松山方氏

29世重润公之长孙31世昭逈公,由桥头坜迳迁于桥头江背村松山背定居,现松山背匡裔方氏便为双桂公房之支房。

③、兴国埠头乡大禾场下方方氏

克俊公后裔33世方附仙(端云)世居桥头坜迳,年仅35岁去世,遗下年幼的具徒(万标),具徤(秀山)两子,赖于妣朱氏艰辛抚养成人。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万标、秀山兄弟俩去兴国县城,途经兴国大禾场立福里(今兴国埠头乡大禾场下方),见其境可垦荒种地,遂认为这里可以安家立业传子孙。回家后,兄弟即禀告其母朱氏,商议迁居去大禾场创业,朱氏欣然同意。随后一家徙居于此,营建房屋,置买田塘山岭,开居创业。附仙(端云)乃30世典礽(吉所)公的曾孙之一,因端云公之后裔居于兴国境内,与世居在桥头乡的吉所公其他后裔相距较远,联系不便,日久之后,端云公之后裔便尊端云为房祖,独立成为一个房族。因端云公房出自于吉所公房,实为吉所公房系下的支房。

④、仙下乡高兴村石背方氏

33世附位(其政)公为附仙(端云)公之弟,生子34世具衍(超万)、具衢(凌云)等。相传,约在清雍正年间,附位妣葛氏带次子凌云公同到石背(现仙下乡高兴村石背组)投靠钟姓表侄。方凌云同钟姓表兄一起租种李姓东家田地,农忙耕种,农闲打柴卖钱,安分守己同母葛氏相依为生。数年后,李姓东家因移居他处,需出卖转让田地。李姓东家因念方凌云母子多年来租种其地,忠厚老实,方凌云事母甚孝,为乡亲邻里之典范,有意帮助方凌云一家生计,便以极低的价钱将部分田地转让给葛氏和凌云公母子,方凌云因以在石背定居。凌云公于此繁衍生息两百七十年余年,为克俊公吉所公房系下的支房之一。

[2]、仙下乡匡裔方氏

世系图-32

19世 克安→20世 祥一郎→21世 肇兴→22世 迹昌→23世 由盛

24世 姜发→25世 衍仁(仙下子仁公支族)

∣→25世 衍礼(仙下子礼公支族)

克安公之后裔传至25世衍字辈时,分为子仁、子礼两个分支族。衍(子)仁公之后裔迁洋田后,仙下形成两个方氏的集居地,即集居于上方河中游河畔嗣守祖业的衍(子)礼公支族和集居于上方河与仙下河汇合处(现洋田村)的衍仁公支族。后人根据地势称衍礼公房族集居地为“上房屋”,称衍仁公房族集居地为“下房屋”,二十世纪初始有人简写为“上方屋”、“下方屋”,1949年以后,“上方屋”正式名称为“上方村”,而“下方屋”现已泛指洋田村等地衍仁公后裔集居地。

①、洋田子仁公支族方氏

世系图-33

①、25世 衍仁→26世 尧政

∣→26世 尧彰→27世 廷积→28世 司福(司福公房)

∣ ∣→28世 司寿(司寿公房)

∣ ∣→28世 司锦(司锦公房)

∣→26世 尧宽→27世 廷淳(廷淳公房)

∣→27世 廷享→28世 司宠(司宠公房)

∣ ∣→28世 司宰(司宰公房)

∣→27世 廷学(廷学公房)

②、26世尧政→27世 廷瓒→28世 司实→29世 重全→30世 典凝(魁环公房)

衍仁(子仁)公次子26世尧政公后裔为现魁环(典凝)公房,居于上方村大屋内下屋,部分居于仙下村南新圩;三子26世尧彰公、四子26世尧宽公在明天顺年间(公元1460年前后)迁居到现仙下乡洋田村大屋创业。五百多年来子仁公后裔繁衍分迁多处,主要集居于仙下乡洋田、石坑子、富坑、石陂、仙下村、上方、车溪乡五丰、丰产、岭背乡太阴山等地。衍仁公后裔共分为魁环、司福、司寿、司锦、廷淳、司宠、司宰、廷学八个房族。

衍仁公系下司福公房中,昭俸公孙辈中有33世附宸(梅淑)公原世居洋田木梓山,生三子。长子具奇(异才)迁仙下石坑子门坑开居;次子具产(庄而)有三子,长子瞻芸(兰伯)、三子瞻蓁(叶万)迁居石陂长坑子、蒲子坑等处,二子瞻茂(任千)徙居现车溪乡五丰村腊树下。瞻茂(任千)公孙辈中37世阳添(锦华)兄弟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800年前后)自腊树下迁居于仙下富坑禾尚坑。廷学公房中,36世晋振(奋庵)迁居现车溪乡曾屋迳。

②、上方子礼公支族方氏

世系图-34

①、25世 衍礼→26世 尧英→27世 廷篪→28世 司琪

∣ ∣→28世 司环(梅轩公房)

∣→27世 廷琢(仲琢公房)

②、28世司琪→29世 重玺→30世 典泰(石潭公房)

∣ ∣→30世 典秋(螺潭公房)

∣→29世 重珊(双溪公房)

25世衍礼(子礼)公留守祖业,其后裔现基本集居在仙下乡上方村的大屋内、围脑、蛇湾,分为石潭(典泰)、螺潭(典秋)、双溪(重珊)、梅轩(司环)、廷琢五个房族。

[3]、仙下乡龙溪匡裔方氏

世系图-35

①、19世 克珊→20世 祥华→21世 肇隆→22世 迹庆→23世 由茂

24世 姜宗→25世 衍用→26世 尧信→27世 廷先→28世 司玉

∣→25世 衍敬(后裔居赣县田村)

②、司玉→29世 重晖(重晖公房)

∣→29世 重律(重律公房)

∣→29世 重旭(重旭公房)→30世 典祯→31世 昭晓

(曙轩公房)

19世克珊公及其子孙原世居在仙下乡上方屋,传24世姜宗生二子衍用、衍敬,长子衍用传29世重字辈方敬(重)晖、敬(重)律、敬(重)旭三兄弟。三公志迈才高,卓有远识,深知阴阳妙术,细察地理玄机。时值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徭役繁重,三兄弟不忍手足分离,又苦无良策以避徭役。一夜,梦见一须发皆白的老人,指点说“你们兄弟可择吉地迁居。龙溪山里是个好地方,三甲过后,龙溪山定要胜过紫微(仙下)。”不觉醒来,白发白须老人已飘然无踪。翌日,兄弟三人遂依梦中老人所指点到仙下龙溪山勘察,果见其境山高水远,土地肥沃,实为避徭隐居理想之所。于是三兄弟迁于龙溪山择地(今方屋)定居。时为明成化末年至弘治初年(公元1494年前后),至今于此繁衍生息已逾五百年,敬晖、敬律、敬旭分别被其后裔尊为房祖。其中敬旭公之长孙31世方昭晓(曙轩)公迁居到龙溪新石下,其后裔便尊曙轩公为房祖,独立成为一个房族,实出于敬旭公房。

曙轩公房41世孙方奕禄公,于民国初年从龙溪到马安乡燕子窝租种田地,后于此安家定居,传现马安村燕子窝匡裔方氏6户。

仙下龙溪方氏主要居住于于都县仙下乡龙溪村的方屋、新石下。

[4]、赣县里口田村方氏

世系图-36

25世 衍敬→26世 尧泰→27世 廷隅→28世 司海→29世 重叙

30世 典锡→31世 昭爱→32世 代梏→33世 附瑞→34世 具记(昆生公房, 居赣县里口田村)

19世克珊公系下24世姜宗次子衍敬公后裔,34世方具记(昆生)公迁徙到赣县里口田村,为昆生公房。

(2)江西兴国县匡裔方氏

居于兴国境内的匡裔方氏后裔,有大量的徙居别处者,究其外迁原因,除少数因官籍居外地外,主要是居住地地域狭小,物质较贫乏,人口密度大及交通不便。这些外迁先祖的后裔因从无联系而不明情况。

[1]、兴国县茶园乡富足方氏

世系图-37

9世 仁政→10世 文清→11世 成逸→12世 善甫→13世 永寿

14世 以中→15世 汝美→16世 华光→17世 国伯→18世 始学

19世 克忠→20世 祥任→21世 肇敏→22世 迹必→23世 由宣

24世 濩→25世 衍乾(资乾公房)

∣→25世 衍坤(资坤公房)

∣→25世 衍泰(资泰公房)

8世承胤公次子仁政公父子原居于匡家坊,其三子方文清(德清)公生于宋祥符戊申(公元1000年)。因茶园匡家坊户稠人繁,在宋乾兴年间(公元1022年)前后,10世文清公因择距匡家坊不远的有山水之胜的富竹(现茶园乡富足村)开居创业,传25世派衍资乾、资坤、资泰三房。

此外,仁政公系下的一支25世方衍万(资万)公于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500年)前后迁居泰和桂溪,其后裔在清初随同当地匡裔康氏一道复为匡姓,故已无与仁政公支系联系和联宗;另一支25世方衍对(资对)因文官籍居于湖北荆州郡治城南。

[2]、兴国高兴镇蓝田方氏

世系图-38

8世 承胤→9世 仁海→10世 文贵→11世 成行→12世 仕明→13世

永定→14世 以狮→15世 汝郎→16世 华院→17世 国烦→18世 始常

19世 克升→20世 祥罗→21世 肇云→22世 迹荠→23世 由机→24世

姜铜→25世 衍张→26世 尧髭→27世 廷觉→28世 司酥(司酥公房)

8世承胤公五子仁海公后裔迁兴国高兴镇蓝田,为现司酥公房嗣孙。

[3]、兴国南门方氏

世系图-39

8世 承获→9世 仁宏→10世 文禧→11世 成德→12世 仕逢→13世

永霞→14世 以佑→15世 汝思→16世 华仁→17世 国桢→18世 始建

19世 克赞→20世 祥衍→21世 肇夫→22世 迹礼→23世 由胜

--→24世 姜昂→25世 衍徵→26世 尧麟(秀麟公房)

∣→24世 姜坚→25世 衍询→26世 尧质(秀质公房,居兴国埠头乡文溪)

①、兴国南门方氏

7世方胜公之三子8世承获公,于宋太平兴国壬午年(公元982年)兴国县初立之时,由茶园匡家坊迁至兴国县城西禅巷开居(现兴国县南门)。其后裔秀麟(尧麟)公房一支现仍居于兴国县南门。

②、兴国埠头乡文溪方氏

8世承获公由茶园匡家坊迁至兴国县城西禅巷开居(现兴国县南门),其后裔秀质(尧质)公房一支又迁兴国埠头乡大禾场上方和文溪村。

(3)福建宁化支派匡裔方氏

主要参考资料:《匡裔方氏第十修族谱》、《匡裔方氏之渊源与变迁》、《中华方氏全族统谱-福建宁化匡裔方氏开宣公支系》

世系图-40

①、5世 →6世 (于都、兴国方氏)

∣→6世 →7世 (居抚州崇仁)

∣→7世 →8世 开宣(迁福建宁化为宁化一世祖②

②、1世 开宣→2世 璿→3世 庶保郎→4世 正仪→5世 兴广→6世 贞郎→7世 千二郎→8世 铎郎→9世 继祖→10世 保郎→11世 桂郎→12世 定山→13世 全郎→14世 普郎→15世 能保→16世 仕郎

∣→16世 二郎(居枧下)④

∣→16世 三郎(迁漳州)

③、16世 仕郎→17世 琳郎→18世 子富→19世 文宗→20世 福隆

∣→20世 福良

④、16世 二郎→17世 顺郎→18世 五郎→19世 秀郎(枧下方氏)

∣→19世 应郎(牛栏前、李地)

5世威公次子六世方端公生二子方可、方成,迁徙到江西抚州崇仁县。根据福建宁化匡裔方氏谱序载,成公之子八世开宣公于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自崇仁迁居福建宁化县城太平巷,为宁化匡裔方氏始迁祖,开宣公因此被宁化支派匡裔方氏尊为一世祖。传10世孙保郎公,自太平巷迁宁化兴善里黄沙坑。传15世孙方能保公生长子方仕郎、次子方二郎。

宁化支派匡裔方氏字派:

(1—15世) 开璿庶正兴 贞千铎继保 桂山全普能

龙上房16—45世:

仕琳子文福 志有必立世 守永维仁贤

朝显大邦宗 泽庆荣长富 程瑞家起旺

枧下、牛栏前16—45世:

(二郎)顺得应汝 毛葛祖宗志 允福禄兴隆

必登朝显万 世可崇贤良 日起道德宏

李地房16—45世:

(二郎)顺得应汝 毛葛祖宗志 福友子成人

显胜荣文正 发时兴振定 家邦富贵万

[1]、宁化城郊乡方氏

15世孙方能保公长子方仕郎(一郎)于明洪武28年(公元1395年)迁宁化兴善里龙上,其后裔在今宁化县城郊乡上畲村龙上,九柏嵊村大岭组、廖元组及江西宁都蔡江。20世福隆公传35世后裔约130人,20世福良公传37世后裔约270人。

[2]、江西宁都蔡江方氏

16世仕郎后裔20世福隆公后裔一支23世方立衡,徙居宁都蔡江,立24世立红公为房祖,为宁化派方氏“立红公房”。

[3]、宁化安乐乡、曹坊乡方氏

15世孙方能保公次子方二郎于明洪武末年迁宁化新村里枧下,其后裔在今宁化安乐乡丁坑口村枧下组、李地组,曹坊乡南坑村牛栏前大衍里。

3、匡索公后裔匡裔王氏(注①)

主要参考资料:《匡裔方氏族谱》、《剡溪匡氏族谱》、《梅林匡氏族谱》

世系图-41

62世珌→63(后裔易为康姓)

∣→63(匡裔方氏一世祖)

∣→636465 日昭6667(避讳易为王姓)→68(宋江陵知县)→6970 俊甫71 祖贤

727374 敬之75 尚本76 悟道77

7879 考翁80 明卿81 福可(徙泰和仙槎十一都古塘)

∣→80 诚卿81 济可8283 宗玉

∣→81 敬可(徙山下)

62世匡珌公三子匡索为唐进士,任南平州守。唐懿宗咸通年间为避“庞勋作乱”,随父兄一起自豫州南迁泰和,徙居于泰和云亭乡(今泰和老云盘、上圯、水槎、沙村、上模一带)舍口,后称“杭溪”。传67世约公,在北宋初年因避赵匡胤讳易为王姓,约公之子68世王琳为北宋江陵知县。传81世福可徙泰和仙槎十一都古塘;济可徙坑中,其孙宗玉又徙举林;敬可徙山下。

注①:匡索公匡裔王氏支系仅见于匡氏匡裔多种族谱记载,因出少更多的索公支系资料,故其源流变迁情况未详。

关于我们
天下匡裔网是匡氏宗亲最重要的分类信息发布平台之一,以“继承匡氏精神、弘扬匡氏传统文化”为特色,融合各类匡氏新闻资讯和行业信息,以发布和报道姓氏传统文化信息、即时新闻资讯等,竭诚地为访问者提供信息服务。
版权声明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维权、免责声明:1、本网站非商业性质 2、内容谢绝用作商业传播 3、若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撤消,恕不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言论与本网无关!
联系方式
监督:18576633667
QQ群:908637488
邮箱:chinakuang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