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匡裔网

匡改康有京兆郡望堂号—浅谈京兆的产生及变化

2019-09-18    阅读 3,098   来源:天下匡裔网  作者:   

  一.匡改康有京兆郡望堂号

  近三年来,在家修心养性,不问时事。加之又丁内艰,只看看书,倒也平气静心。直到今年年中,四川内江康忠清老师将其历年探索祖源的成果资料,聚集成简易汇编邮寄给我,拜读中有一篇南阳康氏文化研究会权威作者康镇明先生写于2016年,刊登在2017年第一期《康氏文化》杂志上的文章“郡望堂号与族源”,其中说“但匡改康……绝对没有京兆……做堂号的。”激起了我有话要说的动机,现将我历年收到的资料整理如下:

  1. 江西抚州乐安康氏郓公支系,旧序有宋元丰辛酉(1081年一修),宋嘉定庚辰(1220年二修),宋咸淳乙丑(1265年三修)之序。首编谱序开篇即曰“本宗乃汉丞相乐安侯从姓之派也。”世录序开篇曰“主之先本匡姓,因避我朝太祖御讳所易也。”这支先是改主,后于政和八年甲午二月诏民间不得以主为姓,遂改康,也改京兆郡望,至今仍用京兆堂。如果没有这些旧序,就差点依京兆认康叔为始祖了。联系人康育良,康军华。(见图1二张)

  

  1. 衡阳康氏有《晋阳谱略序》开篇曰“衡山支分濛潭,派衍三十余坊,历二百载有奇,向以京兆名郡,近归晋阳。”(乾隆二年丁巳冬月望二日,衡山四十派裔孙铠撰)据资深族友考证,近归晋阳时为康熙早年,缘起为本支康庄公复修坟茔,得一圹志,上书“先世姓匡”,故归晋阳。又载《吴楚康氏合谱》(见图 2 )。

  


 

  3.四川绵阳康年奎光支系,其字辈是“时元孙生德,曾受祖之佑,继起华国才,天朝载锡光……。”与衡阳康氏字辈完全相同。2017年应邀参加华蓥《中华匡氏通谱》发行大会期间,阅览《胄公位下通谱》,为匡胄公后世裔孙鹏运公的后裔,其先祖名号鹏运公赫赫在上,百分之百的认定为同宗。因他先祖从衡阳带去的堂号是京兆,故至今仍用京兆名郡。

  4.四川高县加乐乡康如达支系。约在清朝嘉庆十年(1805)后与老家失联。2017年康顺炎宗长以“晋阳世德远,顺尔元昌隆,文章肇祖业,孝友家庭如”字辈在中华康氏网上寻根,经过江西花园康天旭宗亲的多次辗转寻找,终于与衡阳攸县的晋阳康氏对接上了,同为衡阳字派,即“受”字辈起“晋字”辈,“祖”字辈排“阳”字辈,字辈相套。因他们也是从衡阳带去的京兆堂号,民国中仍旧以京兆名郡,仍用京兆遗风。至联接上祖源后才认为该用晋阳郡。联系人康顺炎,13541400380。

  5.福建上杭县康良春宗亲在网上晒谱,上载始祖稠公,其子三,宣,宁,宝。入汀一世祖康邦,字均保,号湖亭,乡进士,因洪武初入汀为福建省汀州开山鼻,一直以来至今仍用京兆名郡。并已到江西稠公支系联族成功。康期铭会长参加四川华蓥《中华匡氏通谱》发行大会,(见图3二张)。

  

  6.爵誉康氏礼门房,明载是匡改康世系,也使用京兆郡望,堂号。

  7.《四川南江县大河桥镇兴马乡北极乡(李祥荣牟家沟派系)谱载,世纪公先入资阳东乡,维林公,仁可公后徙南江。谱序称本族系句须公后裔,用京兆郡望,堂号。

  8.四川南江黄草坪康远邦支系,也明确是匡改康,一直用京兆名郡,因他们的字辈,世系与衡阳康氏相同,对接祖籍衡州府衡山县店门镇珣公派下。(见图4)

  

 

  9.湖南永兴康优平支系,为学文公后裔,此支谱上一、二、三修上书崇本堂,四修后改了很多,谱序上开始写京兆康,以康叔为始祖,可见老宅上用“京兆第”。去年与江西,衡山康氏完美对接。

  10.重庆康尚文支系,一直用京兆名郡,以为是康叔后裔,实际却是湖南永兴分支。

  11.湖北利川康林华支系,外徙后一直用京兆名郡。前年已和衡山常宁康氏对接上了。

  通过以上所举实例可以看出,匡改康里面有京兆郡望,京兆堂号。这决不是历史的错误,也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也是一个时期的合理存在。

  这匡改康用的京兆郡望,可追溯到明朝洪武以前,始于宋朝。

  泰和稠公后裔康克勤宗长,所猎匡康旧谱甚多,据记载调查统计,考证分析,《清本论》中的赟公,960年时为长安守备官,避宋艺祖讳改为康。因其职守之地长安乃汉初京兆尹之旧地,三国时京兆郡之故址,始称京兆。(这才是祖居京兆。)同时其他匡改康支系,在当时强权威逼利诱之下又效法赟公支系随之而改康,改用京兆郡望,京兆堂号。从此岁留下一段不可磨灭的痕迹。赟公在类似杯酒释兵权后,其后裔有居泰和县文溪,仍旧勿改。至清朝康雍期间复归晋阳。明朝早期,泰和境内康氏自修谱始,均称京兆。南八系初修谱序也称“泰和邑独有康户巨镇名家”可证。至明朝中叶以后,泰和境内多数康氏才陆续复姓复晋阳。而明朝早期以前外徙填湖广的康人仍以京兆名郡,后来只有衡阳康氏未复姓而复称晋阳。康氏称晋阳,有宋以来不见经传典载,自衡阳康氏始著,尔后部分匡改康支系沿用。

  而康镇明先生下的那绝对结论,看了以上实例之后是不是皆打脸了。因为作者在2016年6月15日发表该文以来,一直没有文章更正。而江西抚州乐安康育良宗长在2011年前就与南阳康氏文化研究会联谊,多次赴南阳与会,证明康镇明先生了解不深,没有兼听则明,犯了偏听则暗的失误。

  该文的主题是郡望堂号与族源,那么匡改康为何要用一个认为与族源无关的京兆郡望堂号呢?并且在明知道血缘世系是句须始祖派系,还要继续使用?今介绍京兆一词的本义是:京是极大,兆是众多。从这就衍生出一种新义,形成了一种希望,有了一种祈祷,一种为族后裔发展壮大且繁多的愿望理想,使用久了就形成了一种信仰。《东里文集》的作者杨士奇,是康氏至戚,今泰和县澄江镇人,明朝初年重臣,学者。为康氏撰写的谱序里,就讲过改姓康之后,其子孙族群发展多且快,可资一证,名人效用,已经潜移默化了族众。也不能因这改过来的郡望,堂号,信仰,就可以轻言改变血缘世系。比如中国革命者信仰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原理,就不能说中国共产党人是苏联血统,中国共党人的骨子里仍然是炎黄血脉。这样,匡改康改用的京兆名郡,是对传统族源作用的赤裸裸的挑战,也打破了郡望堂号与族源原理的桎梏,它超出了郡望的范畴,它产生了新的精神,它必须赋予新义,否则,会被斥为冒祖。

  二.族源与旧序及血缘世系

  该文章也谈到有称京兆郡望堂号的康氏,其历代先祖中的杰出人物,也在不断探索“康氏文化”,从古代典籍中摘录有关有利于康叔始祖的文字,词汇,就直连接上康叔始祖,在文词上厚古薄今。但文章忽略了更有意义的血缘世系中的先祖的名字,没有血缘世系支撑的空间,是空中楼阁。并以南八系为例,只抓住京兆二字及相关文词作文章,在既没有弄清南八公父系祖源的情况下,就直接凭空连上始祖康叔,这不过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在没有血缘世系支持的情况下凭空认远祖,虽似崇本追远之荣,然逆推臆说则诳。我到江西几次寻找南八公,涉猎数个支系旧谱,的确没有找到对应的先祖,但通过查找,找到了明仲,和仲公属稠祖之子宁公派下;(见图5)。

  


 

  南八公的另一个名字万八郎和政仲公属珣公派系;(见图6)。


  季一郎徙湖广明载在都使公谱中(见图7)。

  


 

  这些重要的信息怎比那些模棱两可的古文字强吧。

  该文又说“只要通读谱序,族源就一清二楚……后面的谱序中就没有再提,说明祖上当时对问题已形成了共识,做出了结论。”又以新化一至八修谱序为例,南阳康氏文化研究会并没有一至六修原谱,是八修转录一,二,三,四修谱旧序各1 篇,五修谱序5 篇,六修谱序10篇,七修谱序跋3篇,八修新序6篇,共28篇。而一修,三修序只录贺序,舍本逐末,未转录叙述族源最原始最真实的主序。作者不知也不可能知道新化康氏旧序到底有多少。仅六修族谱新序旧序就有57篇之多,没有转录的还有初修,续修,二修,三修中的多篇谱序,新化康氏一二三修旧谱或毁或藏,其叙述族源就在这上面,但旧序散见于各地外徙支系。这样看来,该文作者通读的是近序,新序,可谓管窥全豹,在谱序上厚今薄古。而双峰世福公修的四修族谱可谓尘埃落定,可敦本堂续卷(2006年丙戍修),主编康君凡却废弃“康叔源流考”并前截世系,重依三修重刊一修的东海源流立谱。其敦本堂人数是德馨堂总人数的一半。2015年正月初五,世福公派下春房能武公嗣孙君凡,冬明,金雄,南玉,建朝,时玉,海滨,同康姓外甥李桂冬司机一行八人,依其历届谱载灌溪分徙图中“恩伯世文公携侄世福徙湘乡大岭下”之信息,前往泰和灌溪认祖归宗,在已复姓的匡氏族谱上看到了人名,地名相符的记载。(此句信息新化四修谱上也载有。)2014年3月30日,四川三台县断石乡康家康仁明在中华康氏网上寻根,文中附上了世福公支系字派,匡大有新定合一派诗。并有“受姓由来:本姓匡公。句须晋阳人。为鲁匡邑宰。始受姓。以邑为氏。”(附原文于后)。内外结合,估计五修族谱将结束160余年的始祖之争。《易》曰:奇为阳,偶为阴。一,三,五阳刚之气的强势者又将占著上风。四修新的结论也有被推翻的时候,新结论并不是全对的。实际上,创新者的新序有许多的复杂的历史因素夹杂其中,并不是外宗人可以看明白的。强势者嘴上说说立序,某时血缘弱势者固守世系。新化双峰康氏均有同感。而双峰康氏改变血缘世系时,就遭到了血缘世系守护者的强力反对,这正是句须始祖的血脉未被泯灭的作用,血脉总有一天会觉醒的。该文作者嘴上说通读谱序,却只读近序,新序,除了缺乏旧序以外,思想意识观点也是有偏见的。南八系的老谱序,南阳康氏文化研究会也见过不少,《豫章一支族人的迁徙之路》上有“吾族由句须公而下”,安乐族谱上也有,却视而不见。四川三台县康仁明支系资料显示已是铁板一块,却反其道而行之,在2014年7月指使一副会长带人前往双峰敦本堂开会力挺康叔始祖派,对认句须公血缘世系的康君凡呈批判之态,未果,随即发表《康氏认康叔始祖是天经地义的》悖论。有些支系上明载有始祖句须公,却熟视无睹,拒不承认,曲解辨说,强人所难。忽略旧序族源如斯,忽略血缘世系如斯,还说通读谱序,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是不是皆打脸了。

  另外,南阳康氏文化研究会收藏有安乐版康氏族谱,上有手稿本《清本论》(影印)一篇,新化康氏四修谱上也有木活字本,上谈南八公及赟公;复印新化四修族谱中,有一序中称“一至三修班班可考,但匡改康之说,是衡阳谱头讹传所误。”可见共用过谱头,其叙述族源的旧序就在其中。新化康氏五修谱序中也有一篇辨匡改康之疑的谱序。至新化六修谱序中,安岳映奎公在谱议中称:“竟以南八公接破溪派世可公下,”至六修仍在辨疑,联系《清本论》,南八系中脱不了与赟公——破溪(文溪)派系的干系,而文溪旧谱中也有康氏徙邵阳新化的记载,如毫不相属,决不乱此一举,将不相干的事情、人名载入谱牒。2009年有期《康氏文化》杂志载有一篇“豫章一支族人的迁徙之路”,正是讲的南八系,文中也摘录“吾族由句须公而下.....”,所以,南八系中与匡改康脱不了干系。后来南阳康氏文化研究会因南八系用京兆堂号而划归康叔始祖,忽略了重要的血缘世系。

  有争议的还有:永州零陵康氏中的万八郎支系;邵阳康氏璋公支系;四川江安县康氏族谱载,古贤镇康氏,迁川始祖仲浩公,是以“乃”字开头的字辈,字辈为“乃逢国运盛,聿定万年长......。这支也用京兆堂。可这字辈在邵阳璋公合谱(八修谱)上为鹏运公,魁遇公支系。鹏运公世系字辈派为:“南诏仲发季福仲,鹏新光协助,本源涧以文,乃逢国运盛,聿承万年兴......”魁遇公支系字派为:“南诏仲发季福仲,魁乐开来裔,学宗阜世时,乃逢国运盛,安定万年兴......”(见图8二张)。

  

  这二公尊名,又均载《胄公位下通谱》。鹏运公属匡珣公派系,魁遇公属匡稠公派系。而鹏运公就是绵阳康年奎光同支,只是用了京兆堂而已,如以上几支外,还有其他很多支系。

  从现在可见资料看,惟双峰洪山殿康氏世福公支系与绵阳康年奎光支系认为“康匡一统”,在句须公血缘世系上冠以康叔世系,这样一来,一是拼凑痕迹太过明显,且历史太新,为现代创新之作。二是未能得到客观认可——匡氏认可,只是某支的主观愿望而已。还有太多的匡改康支系纠结于京兆与句须公血缘世系之间,用南阳康氏文化研究会另一权威作者有人性化的结论——“自相矛盾”。但他们始终恪守句须公世系,不曾改变,也无法改变。虚拟的信仰可以改变,而血缘世系一旦确定,那就千年不变,万年不改!只要了解匡改康中有京兆郡望堂号,许多纠结的矛盾会迎刃而解。

  该文又称:“尊重大多数族人的意愿,不要为了标新立异,和大多数族人对立。”以双峰康氏为例,一修,乾隆五年庚申(1740年),依东海源流,从句须公世系。二修,咸丰八年戊午(1858年),改世福公为入湘迁祖,改认康叔始祖立序,为了不使族众拿老谱对质,尽毁老谱。三修,民国八年己未(1919年),重刊东海源流,以始祖句须公“无文献可征”存疑。四修2000年庚辰,新编“匡本康出”立论,炮制康叔始祖世系,在句须公系第三十五康衡(依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匡衡避讳改)上,冠以康叔始祖世系前34世。不难看出,“匡本康出”为现代版的标新立异。可南阳康氏文化研究会连载于中华康氏网。按该文作者的理解,这是名人的考证?也可以看出,谁有权,谁有钱,谁说了算的强势。包括二修改了一修,是不是有违先祖原意?如果老祖宗还在的话,会被斥为异端邪说,欺师灭祖。然祖灵不灭,世福公支系争端终得已解决。新化康氏的七修(民国三十六年),把原来五十六个字的七言句,改为五言句,从“兆”字辈后用新字,八修沿用(1993年),并新增十个字辈。这也是创新,也是新的结论。可这次新修谱改回六修前的七言句,并把可见四修至八修中珪庆祖与友信公排为兄弟关系改回父子关系之原真,恢复贵字辈。本来康姓是多源姓氏,已有定论,却炮制出康氏同根同源,同祖同宗,误导一些族人衍义为天下康氏同根同源,同祖同宗。对不辩族源的文章《康氏认康叔始祖是天经地义的》观点大加赞赏。本来“胡改康”,郡京兆,在汉朝就记载为冒祖康叔始祖,现在却说胡康的始祖是康叔。不加辨别,不加研究,罔顾历史,蛊惑族众。嘴上说不标新立异,却行标新立异之实,是不是皆打嘴了。

  文中又说有某康氏族人对旧序标点有错,理解有误,又不帮助改正,共同探讨学习,却尽讥讽之能,自诩有才。我甚至有怀疑你是不是康氏族人的想法?这接二连三的打脸,有的还是事实失真,文法上的败笔,你真是高才啊?(至于匡稠公改主姓为事实失真,不知者无罪。)

  我们搞探索要一分为二,不要以为有话语权就可强奸民意;不要以为有媒体平台而可糊弄族人;不要因一己私利而蓄意攻击不同观点考察者;不要因维护偏见而禁言泱泱族众。试想一个连血缘都不认同的人,一个连祖源都不认的人,一个阻拦族人认祖的人,骨子里何以对文化的认同?何以对民族的认同?何以对礼义的认同?这样的人又何以侈谈康氏文化研究!

  所以说:匡改康有改用的京兆郡望,京兆堂号。当这些使用京兆郡望,京兆堂号的句须公血缘世系的后裔们血脉觉醒之时,就是认祖归宗之日。

  三.浅谈京兆的产生及变化

  上篇用词频率最多的是“京兆”,大家都知道。但它的产生,变化及本义,知晓者就少了。下面谈谈它的产生及变化,使有兴趣者便于了解。

  京兆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始于公元前202年)的京兆尹。行政区划名,管辖长安地区东部,治所在今西安市区。

  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改京兆尹为京兆郡。黄初二年(221)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235)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244)改为京兆郡。

  西晋时仍置京兆郡,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

  隋唐两代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改名长安城。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将雍州升为京兆府,京兆郡从此被京兆府取代。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隋唐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20余县。

  宋元都有设置。至民国13年到28年,也曾设京兆尹行政区,署在北京。

  京兆一词的本义是:京是极大,兆是众多。国用京兆是体现大国之规模。

  从以上可以看出,京兆行政区历代有设,且地点随都城变更而变更。并且有古京兆,也有近代京兆。

  《郡望佳话》又名《姓氏备考》,上载438个姓氏,同用京兆郡的有27个姓氏,他们是:杜,韦,宋,段,黎,史,康,米,计,舒,宗,於,家,车,全,郜,扶,雍,寿,扈,浦,别,夔,晁,鄷,冷,申屠。在佳话里共用京兆郡的姓氏数居第一,还有姓某支用京兆堂号的有刘,王,赵(京兆之风)等等,这些姓氏用的京兆,都与康叔(康氏)有联系吗?显然不能臆说。只能说京兆并非康氏独有。前面七个大姓加刘王赵姓用京兆本义,可以体现大族之规模,其他小姓就并非如此了。

  “郡望”的出现要比“郡”晚,用郡望表示姓氏的显赫从东汉开始,至魏晋南北朝时最盛。东汉起于公元25年,止于公元220年。这已是卫康叔封的卫国后1000多年后的事,京兆郡望还那么清楚吗?查陕西人民出版2003年4月出版的《百家姓书库.康》,其郡望,堂号一条或阙,没有编辑说明。而共用卫康叔始祖的卫氏,却用河东郡,为何不共用京兆郡或河东郡呢?

  我们来看看卫姓的古老渊源。“卫姓来源姬姓,产生于周初。公元前1113年,周公为了巩固胜利成果,开始组建卫国,迅速扩大封国。因为这个新组建的封国域内有一条卫河,因卫河还得国名。首任卫国国君姬封的子孙,都以国为姓。由此,卫姓与国同时诞生。从此,卫氏贵族开始形成,其后子孙世袭四十代,历经九百多年的繁衍和发展,成为当时人口众多的卫姓大族,他们把卫康叔封(姬封)尊崇为卫姓始祖。”《百家姓书库.卫》。

  在这里“首任卫国国君姬封的子孙,都以国为姓。”间接地没有认可卫康叔还有“康姓”一支子孙。至少到2003年4月这三千多年来卫氏没有记载。卫氏才是正宗的卫康叔封的子孙。没有得到卫氏的认可,终究是主观一愿而已。

  再有“卫国新建,卫君康叔封又很年轻,当时这个封国定为‘伯’级。”而京兆康叔的权威作者却称为“候”级,明显与卫氏共用卫康叔始祖不符,信谁的呢?而有康姓得姓之说,各地说法均不一致,正史载康氏为“以谥为氏”,最好取得一致。

  如果没有共用一个始祖,那谁有权,谁有钱,一时谁说了算,族长的一言堂权威还是要维护的。研究专史,必通古今,达礼仪,循制度宪章,叙必有师法。一意曲说,古今嗤诮。

  如古代对“侄”的解释,“谓吾姑者吾之侄者,名唯对姑生称,若对世叔唯得言昆弟之子,不得侄名也。”(唐代学者贾公彦语。)伯叔等字的产生很早,但其含义于今人的理解迥异。“伯仲叔季,长幼之称。”这古礼中所说的“伯仲叔季”,犹如后世兄弟排行中的老一老二之类,不是特称,更不是对“侄”生称的。其尊意不见。这就有依据,不能以今义去揣度古义。还有百家姓图腾,看来很古老,又说图腾产生于母系社会。可图腾一词最早见于1791年在伦敦出版的英国商人人类学家龙格所著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探险》一书中。是意译的外来语,将“图腾”一词引进我国的是清代学者严复,他于1903年译英国学者甄克思的《社会通诠》一书时,首次把“totem”一词译成“图腾”,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通用译名。而百家姓的百个图腾却产生于民国的三十年代,是根据古文,金文,铭文,鼎文,籀文,故事传说等重新编绘而成,母系社会的原始图腾没有流传下来。而现在百个姓氏以外的姓氏要绘制自己的图腾也是可以的。

  回到卫氏的河东郡,“秦王朝建立郡县制后,进行了一次大移民,秦王朝强令居住在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前朝封国遗民迁徙到南方,北方,和西部地区。把原卫国的卫氏家族成员,分别被迁徙到邻境的山西河东郡,燕国和中山郡,以及南迁长江流域至东海,西迁黄河上游等地。”卫氏河东郡既在这里体现,按世代来计,约在卫氏41世以下,时间约在秦灭卫以后。比较一下京兆,又是何世何代?何时何地?因何为京兆郡呢?正史无征,族史不详,无可采录,不可臆说。

  该文称:“卫武公仲子翿居关中,后蕃衍为望族,子孙以京兆为郡望。”一是典出何处?二是此仲子已是康叔第十二代孙。三是古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区域太大。四是京兆尹还是后1000多年汉朝所出,区域很小。五是此时已是西周王朝覆灭之时,东周移都洛邑之际。六是卫氏无载。均为逆推。

  又有某支康氏,也用京兆堂号,其叙述祖源用四个字“祖居京兆”,没有说明是何祖?何时?居何京兆?上面已说到京兆一词产生的时间是西汉,地点是今西安(长安)东边,其后的朝代立都时,其设京兆尹,京兆府的地点也随都城而变化,产生的时间也在变化。明朝设顺天府,大臣民直呼大京兆。至民国设立京兆尹行政区时,“领二十县,另成一行政区域,不归省长管辖。公署在北京,迳隶内务部。”(见图9)。

  


 

  假说祖居此京兆?时距西汉二千多年?间隔朝代十数个?地点相距数千里?还能是古京兆之用意吗?其族源还能与三千多年前的康叔始祖联系到一块吗?只不过是京兆二字相同而已。这些都是研究者要考虑的,而且要有依据。

  通过以上叙述,清楚地说明了京兆不是康氏独有,康氏京兆不是康叔始祖独有。匡改康也有京兆,因为逼迫放弃了一种文明,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文明。

  (注:以上叙述,如有不妥,引用材料有出入的话,可迳直修改,请知情人士完善。文中提到的人名,都是资料提供者,或观点支持者,在此一并致谢。)

  2019年9月10日

  汇总于古宝庆府新化县石马乡三都

  附件:中华康氏网发表的原文

  四川省三台县断石乡康氏家谱

  浏览:415 次 作者:admin 日期:2014-04-10 09:42

  老家位于四川省三台县断石乡康家祠堂,有康家若干,均按辈分取名。素有寻根之愿。今在家修订家传《康氏族谱》手抄本之日,上网偶见中华康氏研究会,犹如找到了家。

  特将家传手抄本转研究会请教:1、此系应为康氏何支?2、我应该与谁联系核查?3、有无相关补充材料?期待回复

  敬祝安康

  康仁明

  2014年3月30日

  各地族人如有线索请与研究会联系!

  康氏排行

  德以永思仲,伯汝单时廷,兴定国朝正,万代景增荣,

  人文昭本茂,经济绍家隆,徽泽敬承久,胤嗣佑启鸿

  新定合一派诗

  晋阳世德远,汉唐肇仁贤,宋明多显达,大清甲科联,

  积善征余庆,存心贵用天,枝茂因固本,泉深为有源,

  宗亲咸体会,悠久定应乾,从是垂奕禩,伦行皆依先

  受姓由来

  本姓匡公。句须晋阳人。为鲁匡邑宰。始受姓。以邑为氏。

  元黎赞曰。德莫大于让。让福基也。基垣厚。而福衍无所底止矣。按公历仕鲁成公时。以让鲍国。而致其邑。称吉传曰。能与良忠。吉莫大焉。溯公后。显庸多贤。及更三姓。曰康。曰方。曰王。所至能光。昭公德余。康姓于吴于楚于蜀较特著。皆席公余荫。是用不忘。本始刘公……

  自豫章吉安泰和徙楚南湘邑大岭山下一世祖

  世福公位下世系派衍图

  世福公德泽。配婆虞氏。葬大岭下石埠白冲塅(duan,面积较大的平坦地区,多用于地名)蛇形山内。生子以载。

  以载生子永忠。永忠生子二名:思聪、思明。

  思聪生子仲文。

  思明。天顺年间。富而尚义。授例纳粟。冠带荣身。与胡氏生子仲先、仲高。与刘氏生子仲琇、仲琦、仲全、仲沧。

  仲先与彭氏生子伯春、伯祥、伯诚、伯隆。续娶彭氏生子伯荣、伯显。

  仲高生于大明成化年间。富而尚义。积粟济民。众举于上。加冠带荣身。正八品职。于弘治元年助兄施修法华寺。与袁氏生子伯万、伯全、伯富、伯贵。

  仲琇后人无考。仲琦、仲全后人无考。仲沧徙居新化陂头。

  伯诚生子汝源、汝济、汝汉、汝钊、汝琏、汝谱。

  汝济生子安炀(原书写贝为左偏旁)、晓昭。晓昭之次子时祥生子廷烇。

  廷烇抚李氏姨生之子承宗。又名兴祚。后人诗曰:虽无四乳。却有八英。

  兴祚长子定敏。享年七十八岁,殁于雍正十二年癸丑十月二十四日亥时。安葬本都地名楠竹山扶冲家下首龟形癸山丁向为茔。配婆朱氏。

  定敏公之四子国祖。楚省人氏。徙川百子寺。葬于泉水湾巽(xun)山。配婆彭氏。生四子:朝熙、朝依、朝他、朝修。

  朝依楚南人氏。妻刘氏。生子七名:正乾、正坤、正财、正泰、正有、正余、正斌。后人诗赞曰:栽培根本,勿惮殷勤。训族男女,各苦织耕。兄恭弟友,无忝(tian,谦辞,辱没他人自己有愧)家庭。君子务本,可以为赠。

  正坤白家沟人氏。葬红花楼。妻王氏。生子万宁、万定。

  万宁。泉水湾人氏。妻李氏。生子代绣、代宽、代宏、代慰。

  代宽。红花楼人氏。妻刘氏。生子增富、增贵。

  ——据景谕主修《康氏重修族谱》

  原稿手写,代代相传。此次修订,新增标点;遇生僻字,特别注释。或有谬误,期再勘校。

  老屋有匾,曰“敦本堂”。修订族谱,似有所悟:敦本乃家风。让、尚义、务实、兄恭弟友、对家庭和宗室负有责任,均为本也。

  先祖血脉,历数劫难,延续至今,殊为不易。然千年弹指间,犹白驹过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呜呼!

  (康仁明于公元二0一四年三月修订后记)

  (纪文案:上文中的二个派语,与老家的原派诗个别字不同,估系抄写时出入。)


       资料提供:乐安康军华 衡阳康才沅 永兴康优平

关于我们
天下匡裔网是匡氏宗亲最重要的分类信息发布平台之一,以“继承匡氏精神、弘扬匡氏传统文化”为特色,融合各类匡氏新闻资讯和行业信息,以发布和报道姓氏传统文化信息、即时新闻资讯等,竭诚地为访问者提供信息服务。
版权声明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维权、免责声明:1、本网站非商业性质 2、内容谢绝用作商业传播 3、若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撤消,恕不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言论与本网无关!
联系方式
监督:18576633667
QQ群:908637488
邮箱:chinakuang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