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匡裔网

匡氏匡裔源流概要之匡衎公支系匡氏匡裔的源流

2018-11-15    阅读 3,965   来源:天下匡裔网  作者:   

   一、公支系匡氏匡裔的源流

  世系图-2

  30世 纲→(长子)31世 衎(汉给事中,擢紫微郎尚书)→32世 成(幼名恭,郎中令)→33世 辅(幼名师训,博士)→34世 寻(幼名言谨,博士。子适、遵、遂、达)→35世 适(汉陇西郡守,居长安)→36世 廓(郭) →37世 僖(江陵令)→38世 武豹→39世 乾→40世 超(以文学著荆州,归金陵)→41世 骧→42世 融(吴周瑜行军长史)→43世 彧→44世 群(晋朝越王记室。子统、约)→45世 统→46世 浩→47世 楷(北宋寿州参军。子高表、忠)→48世 高表→49世 少经→50世 孔昭→51世 胐→52世 祐(梁豫州参军)→53世 琛→54世 贵 →55世 良→56世 世卿→57世 稹→58世 胄(字仲学,唐贞观八年由金陵为吉州“别驾”,因家泰和祁州匡家坊,今即站背。)

  31世匡衎公为西汉给事中、紫微郎尚书,至58世匡胄公,字仲学,原居金陵(今南京)。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市)通判(别驾),因见吉州境内泰和祁州风景秀丽,宜于居家,故迁居于泰和祁州匡家坊(今淘金驿站背)。匡胄公生子匡琬、匡钰(瑴,音jué)二公。

  (一)、匡琬公匡珣系下匡裔康氏的源流和变迁

  主要参考资料:《濛潭康氏族谱原序》、“匡氏族谱网”-《安福康(匡) 氏源流 》、康秀峰《江西永新象形竹溪康氏源流》、“天下匡氏网”-康振辉《分宜花园康氏重修族谱旧序》

  世系图-3

  ①、(句须31世)衎···→58世 胄(字仲学,唐贞观八年为吉州别驾,因家泰和祁州匡家坊。子琬、钰)→(长子)59世 琬→60世 杰→61世 禋→

  62世 世荣→63世 赏→64世 垕→65世 公居→66世 岳举→67世 朋一郎→68世 珣(又名十七客,袁州路都使,避宋讳易姓康,徙居安福阳邱里)→69世 寀→70世 灞(子五:文瑞、文蔼、文举、文才②、文弼③)→71世 文举→81世

  大鼎(子万孚、万敌④)→(长子)82世 万孚→83世 岩起→84世 椿老→

  85世 麟(子尧文、尧允)→86世 尧文(子蕴学、蕴道、蕴节)→87世 蕴学

  ②、70世 灞→71世 文才(洽水、桐木、中院、黄陂、湖坊、四川合阳康氏之祖)→(十传)子庆(赘居分宜花园,即洽水)

  ③、70世 灞→71世 文弼(高陂康氏之祖)

  ④、81世 大鼎→(次子)82世 万敌→83世 商叟→84世 非熊→85世 五十九郎→86世 六十郎

  匡琬公十一传68世匡珣(又名十七客),于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中进士,授安福知州、袁州路(今江西宜春、萍乡、新余一带)都使,因爱安福阳邱里濛潭山水之美,故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携子迁居于此,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殁葬于阳邱里。

  匡珣公于宋初避宋太祖赵匡胤之讳易为“康”姓,为江西安福、湖南衡山匡裔康氏之祖。匡珣公后裔另有于明朝期间迁于重庆合阳(今合川)、湖南衡山(今衡东、衡山、南岳三县)。上世纪九十年代,濛潭、衡山康氏联宗修谱,即称为《濛衡康氏族谱》。故,安福濛潭康氏派衍三省,即江西安福、湖南衡山、重庆合阳,称三族,又分衍九团。

  匡珣曾孙为康文瑞、康文霭、康文举、康文才、康文弼。

  康文举公为濛潭康氏基祖,十一传至康大鼎,字元卿,别号“春草堂翁”,袭居平垣围,生子康万孚、康万敌;康文才为洽水、桐木、中院、黄陂、湖坊、花园、重庆合阳康氏之祖;康文弼为高陂康氏之祖。

  1、湖南衡山康氏

  康万孚字正仲,为上濛潭康氏团祖,六传至康蕴学,字学文,元时人,其子孙先后分徙湖南衡山,开三宗:履常、履祯、履善;四房:伯、仲、参、季;

  八支:明、彤、绍、煜、辅、弼、震、素;三十八派:明支的镜、鑅、锢、镄,彤支的铭、钅亶、钦十、钦二、钦一、衔、懋绩、懋勋、懋仁、懋吉、懋德、懋启、懋中、懋郡,绍支的子禾、子东、子力、子锐,辅支的应奎、忠二、功九、应奇,弼支的子窿、子宠、子寀、字宪;震支的子符,素支的子侃、子斗。

  自迁衡山七百二十余年来,尚存三十四派(懋吉、懋中、子符4派已止)。

  衡山康氏,遍布衡山小殿、桐霄、山坳、大山冲、山底冲、银坑冲、南岳、朗山、石岗坳、杀马冲、高顶、大殿等处。据1997年统计,衡山康氏人口已达一万八千余人。

  2、江西安福康氏

  康万敌,字胜仲,为下濛潭团祖,其后裔又分徙安福之乌溪、枥溪、赋溪、严洙,袁州(今宜春)之泗濛、年家源、灯盏窝,莲花之大锡及衡山之可秦派。

  据1984年版《安福地名志》载,安福康氏还有:

  ⑴、山庄乡岭上村北南布上康氏

  据《濛潭康氏族谱》载,康义庄于明景泰年间由濛潭徙此。

  ⑵、寮塘乡渡头康氏

  据《官屋康氏初修宗谱》载,明末,康仁存于明末自四川徙此。

  ⑶、洲湖镇樟洲村楼背康氏

  清中期,由城南李家迁入。

  ⑷、中洲村桐木康氏

  由附近康家迁入。

  ⑸、甘洛乡康家康氏

  由濛潭迁入,传37代。

  ⑹、三舍康家康氏

  明末,由濛潭迁入,清初,又分徙本里上岭。

  3、江西永新康氏

  世系图-4

  ①、正松(子秉铎、秉钹)→秉铎(子潭、潜、沆)→潜

  —→德明(子修、儒、佑)→(后裔)绍先→佑治﹨

  ∣→德传②                          ∣→烈孙 ∕  世居下濛潭

  ②、次:德传(迁永新樟木桥开基)

  匡珣公后裔康正松,又四传至德明、德传,德明后裔世居下濛潭,德传徙永新樟木桥开基。

  康万敌也是江西永新县象形乡竹溪村康氏之祖。

  4、分宜花园、四川(重庆)合阳康氏

  康文才,名俊行,宋淳化乡举人,隐居不仕,为安福洽水(分宜花园)、重庆合阳、桐木、中院、黄陂、湖坊康氏基祖。

  康文才公十传至康子庆,入赘花园,即今之洽水。其后裔康体吾分桐木,康以瑞分黄陂,康吉芳、康鼎实分处胡方,康以存再传而为中院康氏,康以观迁居宣峰,康贞远归龙塘,六传至康德耀始居陇溪,仍袭花园旧号。继有蕃衍元通、元道、元达三房。

  元元统年间(公元1333-1334年)康庄圭修谱为《阳邱康氏族谱》;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康元雍继修谱为《花园康氏家谱》;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泰和康兴倡修通谱名为《晋阳通谱》;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康元穗续修族谱,题为《蒙潭康氏族谱》;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康作桐主修花园康氏族谱,题为《花园康氏族谱》。

  5、高陂康氏

  康文弼,名仁,为高陂康氏团祖。

  6、湖北武汉汉阳(蔡甸)匡(康)氏

  主要参考资料:匡义生主编《中华匡氏名人录·第一卷》P57页“湖北匡氏备忘录-武汉蔡甸区永安匡氏”

世系图-5

①、(迁汉阳1世祖)良田→2世 万启(启阳)—→3世 邦国(国太)
                                         ∣→3世 邦正(国正)
∣→3世 邦奇(国奇)②
②、4世 以殿(子五:贞文、贞武、贞甲、贞第、贞魁)→5世 贞文
→6世 懋俊、懋享、懋辉、懋连、懋烈

  据武汉蔡甸匡氏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编纂的族谱记载,蔡甸匡氏为匡衎公支系68世珣公后裔。良田(心田)公由江西(据传南昌筷子巷)始迁湖北汉阳匡家岭,被尊为“汉阳匡氏”一世祖,匡家岭现有匡氏人口约300人。3世邦奇(国奇)公后裔未复匡姓,仍为“匡裔康氏”,现大多分布在武汉市蔡甸区永安街周围,约有人口300人。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蔡甸永安匡氏“晋阳堂”、“安福堂”联宗修族谱。

  蔡甸匡(康)氏自良田公迁汉阳至今已传约19代,良田公迁汉阳已经约为430年,即在明万历初年(约公元1580年)迁汉阳开基,康邦国、康邦正后裔可能于清初复为匡姓。

  汉阳匡(康)氏字派与匡衡公支系泰和“文溪匡氏”字派相同,即:

  良万邦以贞   懋昭大德    如日之升   晋阳垂裕远

  奕禩萃人贤   经济师周召   文章仿固迁

  蔡甸匡氏人口现多为“垂、裕、远”字辈。

  (二)、匡钰()公系下匡氏、匡裔的源流和变迁

  世系图-6

  58世 胄→59世 瑴(钰)→60世 侃6l世 禧→62世 德安→ 63世 常→64世 壩、坊、垍、坎、圻

  1、江西泰和祁州匡家坊匡氏

  匡瑴公系下63世匡常公长子64世匡壩公世居泰和祁州匡家坊,为“绍远堂”祖,四传至秩公(即匡胄十一世孙),在宋初避宋太祖赵匡胤讳易为“康”姓,其裔孙于明朝年间复为匡氏。

  2、泰和印溪康氏

  64世匡坊公为泰和印溪康氏之祖。

  3、泰和绅溪稠公系下匡氏

世系图-7

64世 垍(徙泰和仁善乡,为绅溪始祖。)→65世 奭→66世 肱(子昙、晔、晖)→67世 昙→68世 稠(字茂林,南唐蕲州刺史,避讳改康姓。居绅溪,生三子宣、宁、宝)

  63世匡常公三子64世匡垍公,于唐玄宗时因避“安史之乱”,自泰和祁州匡家坊迁泰和仁善乡(今泰和苑前、万合一带)深溪,为绅溪匡(康)氏基祖。“深溪”今名绅溪(今泰和县公和镇绅溪村)。传68世匡稠公,字茂林,官至南唐蕲州(今湖北蕲春南)刺史,在北宋初年因避宋太祖讳为改康姓。明初杨士奇(注①)的《康氏族谱序》记述:“西昌东南五十里,曰深溪,溪之上有世家,曰康氏,其文献繇宋至今,承续不绝,其初本匡氏。仕南唐为蕲州剌史曰稠者,归宋避讳,遂易为康······”匡稠公居绅溪,葬吉水虎大坑匡家山蟠龙形,癸山丁向,妣石氏,葬泰和望冈匡家山,生三子宣、宁、宝,派衍出“金陵匡氏宣公”、“宁公匡裔康氏”、“宝公匡氏”三个支族。故匡垍公、匡(康)稠公为江西泰和绅溪派之祖。

  注①:杨士奇,公元1366~1444年,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4、金陵匡氏宣公支族

  主要参考资料:禾溪堆溪匡氏提供的《金陵匡氏宣公族谱》、刘征廉《金陵匡氏宣公族谱序》(见《金陵匡氏宣公族谱》内)、“天下匡氏网”-《金陵匡氏庆衍图》、《匡氏源流世系图》,杨士奇《康氏族谱序》、刘鄂《康桂华府君墓表》

  世系图-8

  ①、68世 稠→(长子)69世 宣 →70世 涛→71世 助→72世 忭(宋英宗朝进士,为南昌尉)→73世 权→74世 郾→75世 鎛(子琯②、球)

  ②、76世 琯→77世 定招(昭,国子博士)→78世 雯献(江州太守)→

  79世 桂(贵)华→80世 伯璋(子景材③、景明④)

  ③、81世 景材(鄢陵令)→82世 平甫→83世 时可(儒学提举,子斯盟、斯胜)

  ④、81世 景明(桂林府同知)

  稠公长子69世宣公世居泰和绅溪。根据刘征廉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撰写的《金陵匡氏宣公族谱序》所述,“汉武帝时护军中尉(匡)云之子曰(匡)通,为丹阳令,因家焉。丹阳,金陵之属邑也,世称金陵匡氏,此其所由来欤。”故宣公系下称为“金陵匡氏宣公”支族,派衍泰和绅溪匡氏、槎溪匡氏、禾溪匡氏、城东画锦坊匡氏四支。

  康宣公传75世康鎛,生子康琯、康球。康琯公之后裔因迁徙的原因,分为绅溪、槎溪、禾溪匡(康)氏;康球公后裔迁泰和城东画锦坊。

  康琯后裔康定招(昭)为国子博士;康雯献为江州太守;康桂华“生而有德於其乡,乡称长者,殁而乡人思之,皆为服缌,葬庐陵淳化乡沙洲坪”(引刘鄂《康桂华府君墓表》);康景材仕宋理宗朝(公元1225—1264年间)为鄢陵令;康景明为宋度宗朝(公元1265—1274年间)桂林府同知;康景材孙康时可,为元朝皇庆初(公元1312年)为广东儒学提举;康景明之孙康宗武,从学吴文正,公明三礼,为天临路庆洲书院山长,其从弟康宗正,为明朝洪武第一科进士,官至丹阳知县,康宗濂,举明经,由教官改常州鲁桥廵捡。

  杨士奇撰深溪《康氏族谱序》中述“匡氏出鲁匡宰句湏,以邑为氏。康出卫康叔,以谥为氏,不可以殽也。夫屈于势而去之,苟可伸,亦可复匡。今祁洲无氏康者矣!深溪世多,闻人君子于致,敬其本之心,吾知其惓惓也。而至今未有宣言复之者,岂其犹有所屈乎!”可见当时宣公支族尚未复为匡姓。根据杨士奇在世年代和《金陵匡氏宣公族谱》记载“明初复姓匡”结合推算,宣公支族应是在明朝初中期,即十五世纪中叶许(公元1450年)复为匡姓。

  ⑴、泰和绅溪宣公派匡氏

世系图-9

83世 时可→84世 斯盟(子襄、惠)→85世 宗元(襄,注①)→86世 秀→87世 民逊→84世 大经→89世 务先→90世 缉→91世 元→92世乾

  注①:根据泰和公和镇绅溪村衎公派下的《金陵匡氏衍庆图》,85世为“宗元”,而《金陵匡氏宣公族谱序》曰“时可之子曰斯盟,盟之子曰襄曰惠······”故宗元、襄可能为同一人。

  ⑵、泰和槎溪匡氏

世系图-10

84世 斯盟→85世 惠(子存德、存理)→86世 存理→87世 民泰(子林、松)→88世 松(五子)→89世 雯政、雯海、雯善、雯高、雯逊

  斯盟公次子惠公,生二子存德、存理,存理公偕其仲孙匡松迁徙到泰和八都之槎溪,存理公长孙匡林则徙居于泰和古塘。匡松历八世后裔匡慇、匡茂、匡思、匡汭始于绅溪别为一派而修“槎溪匡氏族谱”,分雯政房、雯海房、雯善房、雯高房、雯逊房五支房族。

  ⑶、泰和禾溪匡氏

世系图-11

84世 斯胜→85世 宗礼

  [1]、泰和县禾溪匡氏

  83世世可公次子斯胜为文林郎,其子85世宗礼,号义夫,屡举不第,淡泊仕途,于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70年)因爱泰和禾溪山水之胜,徙居于此,故宗礼公为泰和禾溪匡氏基祖。

  [2]、于都仙下乡樟木坑匡氏

  宗礼后裔一支匡恒讲,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630年前后)迁江西于都堆溪(堆子脑,今于都县仙下乡樟木坑)开居,其后裔称“禾溪堆溪恒讲公房”。公元2007年春,禾溪堆溪匡氏恒讲公房决定易为方姓,与当地匡裔方氏联宗。

  ⑷、泰和城东画锦坊匡氏

世系图-12

76世 球→77世 训(国子助教,子烈、熙)→78世 熙→79世 贵荣→
80世 伯瑀→81世 克俊

  77世训公,为南宋初国子助教,以直言为秦桧所恶,遂弃官归乡。传至81世克俊公,徙居泰和城东画锦坊,故克俊公为城东画锦坊匡氏之祖。

  5、宁公系下匡裔康氏

  主要参考资料:“天下匡氏网”-《江西兴国康氏晋阳堂世系图》、“族谱网”-《江西程溪康氏家谱》、“匡氏族谱网”-易晖《泰和灌溪坎下秀水康氏》

  世系图-13

  ①、68世 稠→次子69世 宁→70世 学之→71世 孟良→72世 才成→73世 允武→74世 敬德→75世 宗页→76世 庭櫆→77世 克让→78世 彦文

  →79世 时迁→80世 尚达→81世 思济→82世 从甫→83世 宜举(子先庆② 、先采③)

  ②、84世 先庆—→85世 以安(泰和仙槎前溪匡裔康氏之祖)

  ∣→85世 以乌(兴国匡裔康氏之祖)

  ③、84世 先采 →85世 福(迁江西于都)

  稠公次子69世康宁,字贵安,行二十三,北宋赣县司书,自泰和绅溪徙居于泰和仙槎乡前溪(今泰和苑前、灌溪)。根据现有资料证明,康宁公一支于北宋初年为避宋太祖讳而易为“康”姓后,至今未复姓匡氏。泰和前溪康氏和兴国程溪康氏至今尚未联宗修族谱。

  ⑴、泰和仙槎前溪康氏

  康宁公传83世康宜举,生二子先庆、先采,84世先庆生二子以安、以乌。康以安留居于仙槎前溪,为仙槎前溪康氏之祖。

  ⑵、江西兴国程溪康氏

  84世康先庆次子康以乌,徙兴国程溪,为兴国程溪康氏之祖。江西《程溪康氏家谱》记载“始祖宁公迁程溪至今”,证明程溪康氏为康宁公之后。

  程溪康氏字派:

  历代派行:先以郎光可    茂均文仕国    仲季

  本汝用应法    奇泰宣祖德    功名显世昌    富贵庆延长

  新续派行:诗书传家久    礼义继前修    圣贤多作述    俊秀启鸿猷

  ⑶、于都康氏

  83世康宜举次子康先采,生子康福,迁于都。(注①)

  注①:笔者研究于都匡裔康氏时,曾在于都探寻其下落。本地有俗语云“康匡方,是一家。”为此,笔者于2010年9月特赴于都县汾坑、段屋、梓山康氏集居地寻访,但其地均为本姓康的“人瑞康氏”。故,康福后裔一支资料未详。

  ⑷、泰和灌溪坎下秀水康氏(注②)

世系图-14

①、1世祖 晋用→13世 正可(迁六合墟)→14世 一清(迁秀水,子达观、大观、静观②)
②、15世 静观→16世 惟道(承裕堂)→惟道→孝友堂
            ∣                           ∣→笃庆堂
            ∣                           ∣→述先堂
            ∣                           ∣→四荣堂
            ∣→16世 惟进(旌义堂)③
③、惟进→17世 伯宗(崇德堂)
      ∣→17世 伯修(永承堂)→承志堂
      ∣                    ∣→永慕堂
      ∣→17世 伯辅(亲贤堂)

  泰和灌溪坎下秀水康氏尊康晋用为一世祖。宋末元初,第十三世孙正可公从前冈村(已废)迁至六合墟开基。元代中期,正可公之子康一清从六合墟迁至秀水(即坎下)。

  康一清传达观、大观、静观三子。二子大观传六世迁至泰和县郭口堡,迄今人口鼎盛;三子康静观传惟道、惟进,衍出两房,即承裕堂和旌义堂。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两房又各分立四支居。承裕堂惟道公系下传九代后,于二十七世时分四支房,即孝友堂(现有人十八户),笃庆堂(现有人二十七户),述先堂(现有人三十七户),四荣堂(现有两户)。旌义堂惟进公系下传四子,长子康伯宗为崇德堂祖(现有人二十余户);次子康伯修为永承堂祖,永承堂人丁兴旺,后又分为承志堂(现有人十八、九户)和永慕堂(现有人三十余户);四子伯辅为亲贤堂祖(现有人十二、三户)。

  据1995年统计,秀水康氏有787人,其中旌义堂412人(男318人,女94人),承裕堂375人(男273人。女102人)。

  注②:据易晖《泰和灌溪坎下秀水康氏》一文“秀水康氏宗族780余人(2001年)。康氏宗族源远流长,是泰和县有名的望族,据《康氏族谱》记载,秀水康氏发源于山西晋阳,始祖句须晋阳人也,宰鲁匡邑,以邑为氏,故姓匡。传至稠公,归宋,避讳易匡为康。”泰和秀水康氏为康稠公系下支族,未复匡姓,与宣、宝公后裔又复匡姓不同。由此分析,秀水康氏很可能是宁公后裔。

  6、宝公系下匡氏

  稠公三子宝公,号宝意,由泰和绅溪徙庐陵儒林乡麻洲(今吉安值夏镇芳洲村),官为宋大理寺评事。北宋初避宋太祖讳易为王姓,后裔再复为匡氏。

  ⑴、吉安值夏麻洲匡氏

  主要参考资料:江西吉安匡汉坦、匡秋宇供稿“原天下匡氏网”-《大理公位下提纲》、《匡氏源流提纲》

世系图-15

①、68世 稠→三子69世 宝→70世 一评事→71世 谳→72世 拱
→73世 允吉→74世 大六宣教→75世 一太学→76世 七运幹③
                                      ∣→76世 九提举②
②、76世 九提举→77世 十五郎(徙居泰和仙槎乡之灌溪,为灌溪祖)
③、76世 七运幹→77世 卿(子三:弃、异、彝)→78世 异   
             ∣→77世 仲凭               ∣→78世 彝⑨
             ∣→77世 著→(传三世)二十四郎(居坪上)
             ∣→77世 玠
             ∣→77世 立夫→(传五世)维岳(居洋江口坪下)
④、78世 异→79世 辉(子三:嫩六郎、义琛、振夫)→80世 振夫→81世 元亨→82世 仲德→83世 云卿 ⑥ 
                ∣→83世 晋卿(致中堂祖)
                ∣→83世 芳卿⑤
⑤、83世 芳卿→84世 建大→85世 贞二郎(太坪祖)
⑥、83世 云卿→84世 德甫(启宝堂祖)
            ∣→84世 以和(子所从、所行)→85世 所从⑦
            ∣→84世 希舜(底田祖)    ∣→85世 所行⑧
⑦、85世 所从→86世 仲器→87世 子谦(树德堂祖)
                        ∣→87世 子临(崇德堂祖)→(长子)88世 丕承(崇礼堂祖)
⑧、85世 所行→86世 仲修(嘉会堂)
⑨、78世 彝→79世 僭→80世 卓(嫩三郎,子三:文达、文聪、文通)→81世 文通(徙淳化乡富田)(注①)  
注①:以上世系图为根据吉安值夏麻洲匡氏《大理公位下提纲》所绘,其中69世~82世与《江西修水匡氏志》、匡计鸿先生《匡氏探源——匡氏世系总表》、《匡裔方氏族谱》和《江西万安剡溪匡氏族谱》所记载的均有所不同。

  75世一太学生二子为七运幹、九提举,此分为两支。九提举公生三子:七郎、十一郎、十五郎,十五郎徙居泰和仙槎乡之灌溪,为灌溪祖。七运幹生五子卿、仲凭、著、玠、立夫。二子仲凭传五世止;三子著传三世为二十四郎,居坪上;四子玠传四世止;五子立夫传五世为维岳,居洋江口坪下;长子卿公生三子为弃、异、彝。弃公传五世止;彝公后裔传“吉安富田匡氏”及“江西修水匡氏”两支;异公即吉安值夏麻洲(现名芳洲)匡氏一支。

  78世异公生辉,辉生三子嫩六郎、义琛、振夫,振夫生三子元亨、元庆、元礼,元亨生仲德,仲德生三子云卿、晋卿、芳卿。晋卿公为东房“致中堂”祖;芳卿公生二子建大、从大,建大生贞二郎,徙太坪,为太坪祖。

  云卿生五子:潜甫、德甫、吉甫、以和、希舜(为低田祖)。德甫公为麻洲匡氏“启贤堂”祖;以和公为麻洲匡氏“嘉会堂”、“树德堂”、“崇德堂”、“崇礼堂”四堂之祖。

  以和公生四子所瞻、所从、所成、所行,所从公抚所行公次子仲器为后,仲器公生三子:子泰、子谦、子临。子谦公为“树德堂”祖,子临公为“崇德堂”祖,子临公长子丕承公分居为“崇礼堂”祖。所行公传仲修,仲修公为麻洲匡氏“嘉会堂”祖。

  麻洲匡氏派行:

  晋阳世德远     汉唐萃仁贤    宋元多显达    明清甲科联

  积善徵馀庆     存心贵用天    枝茂因培本    泉深为有源

  宗亲咸体会     悠久定应乾    从是垂奕祀    伦行皆依先

  ⑵、吉安富田匡氏

  宝公传81世文通公淳化乡富田(今吉安市富田镇)。(注①)

  富田匡氏与文姓、王姓为当地望族,相传宋淳佑年间(公元1241-1252),文通公在村西开基,匡裔王氏是最早在富水开基定居者。

  富田匡氏在当地拥有众多的宗祠,说明匡氏曾经的显耀。富田匡氏总祠崇孝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由照壁、聚星池、参亭、厢房、朝楼、享堂等组成,建筑占地6000平方米,此外还有善乐堂、思养堂、踵芳堂、仁亲堂、复心堂、毓秀堂、攀桂堂、光裕堂等分祠8座。匡家村“大夫第”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据《富田匡氏族谱》记载:明神宗时,匡家村的匡常大,被敕封为奉政大夫,并御赐在村里建一座“大夫第”,以光宗耀祖。

  注①:富田匡氏资料未详,故其世系图及与修水匡氏的分流等情况暂无法考证。

  ⑶、江西修水匡氏

  主要参考资料:“原天下匡氏网”-《修水匡氏志》

世系图-16

①、68世 稠→三子69世 宝→70世 潾→71世 拱→72世 允吉→73世  大六→74世 宣教(名翚)→75世 太学→76世 运幹(名符)→77世 卿→78世 彛→79世 僎→80世 嫩三郎(名卓,子文通、文达)→81世 文通②(注①)
注①:上①世系图为根据匡计鸿先生《匡氏探源——匡氏世系总表》、“江西修水匡氏”记载所绘,与吉安《麻洲匡氏族谱—大理公位下提纲》、《匡裔方氏族谱》和《江西万安剡溪匡氏族谱》所记载的有所异,现附上《匡裔方氏族谱》和《江西万安剡溪匡氏族谱》本段世次的世系图参考:
68世 稠→三子69世 宝→70世 潾→71世 谳→72世 拱→73世 允吉→
74世 大六宣教(名翚)→75世 一大学(名进)→76世 七运幹(名符)→77世 彛→78世 僎→79世 嫩三郎(卓,子文通、文达)→80世 文通
②、81世 文通(徙淳化乡富田,子宪周、宪可)→82世 宪周(子槐卿、韩卿、齐卿)→83世 韩卿(子六)→鐬(玉振,徙修水大桥、井源③)                                                
∣→钿(迁山西平乐府)
                           ∣→锇(居金华)
                           ∣→钅茂(迁四川万新桥)
                           ∣→钺(迁湖北巴陵)
                           ∣→铖(迁大冶沈家庄)
③、84世 鐬(传12世)→可堂→舜祥④
∣→云祥(迁修水漫江、复源,铜鼓县)
∣→孟祥(后裔迁湖北汉阳)
   ④、舜祥→文质-→宗常(迁湖南常德)
         ∣→文彬∣→宗震(迁修水石坳、东港)
                  ∣→宗巽⑤
                  ∣→宗孚(后裔居郭家塅)
                  ∣→宗旅⑥
   ⑤、宗巽→瑮三﹨
          ∣→玺六∕(集居修水渣津、石坳、东港、大椿、大桥、马坳)
          ∣→珣(徙湖北)
          ∣→琳﹨
          ∣→璇∕(后裔居修水东港、大椿、大桥、马坳等)
   ⑥、宗旅(传17世)→九翔(迁湖南长沙安化)
                     ∣→九鸾(迁湖南宝庆府新化)(注②)
注②:以上②—⑥世系图为根据《江西修水匡氏志》绘编。

  宝公迁庐陵儒林乡(吉安值夏麻洲),传十三世至匡卓(即嫩三郎)公,其季子文通公生二子:宪周、宪可。宪可公生六子,迁徙各异。宪周生三子:槐卿、韩卿、齐卿。槐居住金华。韩生六子:长子鐬,次子钿(迁山西平乐府),三子锇(居金华),四子钅茂(迁四川万新桥),五子钺(迁湖北巴陵),六子铖(迁大冶沈家庄)。鐬公,字玉振,徙居修水大桥井源,被尊为迁宁(修水)一世始祖。

  鐬(玉振)公传十二世至可堂公,时因井源地域偏僻,山多水冷,非繁衍生息之佳境而转迁渣津莲溪(今莲花村)。可堂生三子:舜祥、云祥、孟祥。孟祥公后裔迁湖广,汉阳大小两康湾等地仍有其子孙;云祥公后裔徙江西铜鼓县及修水县漫江、复源等地;舜祥公仍居莲溪,生子二:文质、文彬。文质生四子:升、济、常、泰,常公迁湖南常德,升、济、泰定居朴田一带,有隆有替,有盛有衰,数代后失传;文彬生四子:宗震、宗巽、宗孚、宗旅。宗震公后裔迁修水石坳长田湾、东港黄土埚等地;宗孚公后裔居郭家塅等处;宗旅公后裔中有(修水匡氏)十七世九翔公迁湖南长沙安化县、九鸾公徙湖广(湖南)宝庆府新化县;宗巽公五子,长子瑮三、次子玺六后裔大都集居在修水渣津、石坳,三子珣徙湖北,四子琳、五子璇集居在修水东港和大椿、大桥、马坳及县城。

  修水匡氏字派:

  迁宁(修水)第十九世(明弘治年间)才始列五派:

  然一希期朝

  清顺治二年乙酉(1645年)正月第一届修谱续列40派:

  良士崇先圣   盛时重俊英   才全征学至   德立乐功成

  东海传经远   修江衍教清   文章光尚国   世代显书声。

  (现健在最大字派的是“盛”字辈,最小字派已传至“至”字辈。)

  修水匡氏人口慨况:总  计 19653

  渣津镇 14224      石坳乡 1687      东港乡 237      大桥镇 97

  上衫乡 94         古市镇 87        白岭镇 89       黄龙乡 47

  马坳镇 579        程坊乡 88        漫江乡 78       复源乡 98

  大椿乡 103        县  城 318       各省市 1758     海  外 69

关于我们
天下匡裔网是匡氏宗亲最重要的分类信息发布平台之一,以“继承匡氏精神、弘扬匡氏传统文化”为特色,融合各类匡氏新闻资讯和行业信息,以发布和报道姓氏传统文化信息、即时新闻资讯等,竭诚地为访问者提供信息服务。
版权声明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维权、免责声明:1、本网站非商业性质 2、内容谢绝用作商业传播 3、若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撤消,恕不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言论与本网无关!
联系方式
监督:18576633667
QQ群:908637488
邮箱:chinakuang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