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匡裔网

匡氏匡裔源流概要(三)

2017-07-13    阅读 825   来源:天下匡裔网  作者:   

   《匡氏匡裔源流概要》(三)

二、匡衡公支系匡氏匡裔的源流

世系图-17

①、30世纲→31世衡(匡纲次子,汉元帝丞相,封乐安侯)→32世咸(位历九卿)→33世琏(博士)→34世翼(博士)②

∣→34世棨(博士)(后续)

②、34世翼→35世宠登(博士)→36世鼎(顶)→37世用→38世文豹(子:干、忻)→39世干→40世去疾(晋尚书)→41世术→42世语→43世畴→44世菖期→45世献琛→46世梦都→47世元植→48世孜→49世勋→50世皓→51世昕(名列孝子)→52世勴→53世瓒→54世源→55世绣→56世亮→57世化(徙滕县) 58世仪→59世璋→60世垢→61世哲→62世发→63世宗圣(自滕县徙丰城东沙湖)→64世倪

∣→64世芍⑤

③、64世倪(宗圣公长子) 65世权→66世沿→67世渭→68世轼(以五经补弟子员,仙去,唐穆宗封灵虚真人)→69世胫→70世允复→71世林(博学,广建书院,与诸名公讲学,为时名士)→72世芸→73世日盛→74世暹→75世孟明→76世继世→77世叔达(宋绍兴甲戌进士,刑部尚书)→78世三俊(宋嘉定戊辰进士,官侍御史)→79世谅(宋乾道壬辰进士,官御史)→80世友④→81世珍→82世才(元朝沂邳东河元帅)→

83世国政(归德府判官)→84世宪可(元延佑丙辰进士,隆兴路富州教授)

——→85世台卿(宪可长子,住水州)

∣→85世关卿(宪可次子,住城东)

∣→85世闵卿(宪可三子,住城南)

∣→85世海卿(宪可四子,住洲湖)

∣→85世稷卿(宪可五子,住虹桥)

∣→85世渭卿(宪可六子,住坛头)

④、80世友(迁睢宁)→81世珍→82世才(元沂邳东河元帅)→

83世国政(归德府判官)→84世健(宪可)

∣→84世伟(未祥)

∣→84世俨(江苏睢宁匡氏)(注①)

⑤、64世芍(宗圣公次子) 65世济民→66世正→67世宏毅(参军)→68世翊国→69世奇生→70世时中→71世邦→72世惟用→73

大治(骠骑都尉)→74世安元→75世镇南→76世导(江州司马)→77世兴→78世博俊→79世信→80世及→81世修→82世纯→83世家训→84世宪周→85世槐卿→86世义宣(湖南祁东匡氏一世祖)(注②)

∣→85世韩卿

∣→85世齐卿

注①:第④世系图为根据“天下匡裔网”匡琳《江苏睢宁匡氏》所绘。

注②:湖南祁东匡氏一世祖义宣公列为85世槐卿之后,是根据匡祀鸿先生《匡氏世系总表》所绘。

西汉元帝丞相,31世匡衡公曾孙34世匡翼、匡棨,至此又分两支系。长曾孙匡翼传至57世匡化公,约在隋末唐初时徙山东滕县。传63世匡宗圣(宗性)为唐元帅,自滕县迁江西丰城正信乡沙湖。匡宗圣二子为匡倪、匡芍,又分两宗支。64世匡倪传84世宪可公,生六子,迁徙各异,现暂未考后裔情况;64世匡芍传84世宪周公,生三子槐卿、韩卿、齐卿。

(一)、匡宗圣公系下匡氏的源流和变迁

1、江苏睢宁匡氏

主要参考资料:“天下匡裔网”-匡琳《寻访宗亲》

江苏睢宁匡氏为匡衡公后裔、匡才元帅之后。传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市)判官国政公,再传健公、伟公、俨公。健公字宪可,元延祐三年(1316)进士,隆兴路富州(今江西丰城市)教授,生六子:台卿住水州,关卿住城东,闵卿住城南,海卿住湖州,稷卿住虹桥,渭卿住坛头。伟公资料不详,俨公传睢宁匡氏。

江苏睢宁匡氏自始迁祖80世匡友公迁此,至今已800余年。徙居地名宋金时称匡家镇,元朝时称匡里,明、清初称匡家渡,雍正至今称匡桥。

睢宁匡氏堂号为“节义堂”。堂联:河东元帅传名远,齐国将军建树多。匡才元帅后裔风俗为农历腊月二十三过“祭灶”节。

2、湖南祁阳(祁东)匡氏

主要参考资料:宗谱序文27篇、《重庆潼南匡氏》、“网易博客-祁阳匡氏”《祁阳匡氏世系支网与中华匡氏世系总网的断点何在》、《祁阳匡氏20世定安公的迁徙本宗资料 》、《义宣公的祖居地--江西泰和县》

世系图-18

①、匡智→(迁祁东)1世祖 义宣(注①)→2世 仕隆②

∣→2世仕贵⑤(徙宁远清水 塘)

②、2世 仕隆→3世 添瑞→4世 思明(徙居泰和堂)

∣→4世思亮(徙居祖山湾)③

∣→4世思俊(出嗣李氏)

∣→4世思文(居洄水湾)

③、4世思亮→5世永诚→6世信﹨

∣→6世清—(居湖南祁阳)

∣→6世鉴/

∣→6世泰﹨ ④(徙湖南邵东)

∣→6世尹/

④、6世泰→7世 仁→8世 固远→9世 本松(邵阳大山、仁风匡氏)

∣→7世义

注①:《匡氏思亮公雍睦堂四修支谱序》载“江西旧谱载,智公而下迁祁之义宣公,越十六传,有世系可考”。笔者认为“匡智十六传至义宣”有误,匡智公于唐初至明初义宣公已有约760年,而传十六世的时间则应约为370年,故有可能是智公传三十世而至义宣公,暂未可详考。

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匡衡公后裔匡智公居长安,贞观五年为监察御史,后厌薄名利,有超世之志,弃官携侄大郎隐居于终南山,有老人说:“此地不可以得仙,南方有名山可佳居之”。于是乃至豫章之吉州泰和县寻芳选胜,见义山(紫瑶山)秀美,遂修持于此。数年,忽有仙衣降下,匡智公穿之,但见足下云生,飞升而去。

紫瑶山原名义山,西晋时改为王山。传说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华阳王子瑶弃官隐居于此。开初在黄茅岗上筑坛设醮启薄,因他修道甚虔诚,感动了白鹤,鹤群飞集在黄茅岗上,朝廷惊闻此事,赐其庐曰“白鹤观”。不久,王子瑶把醮坛移至义山,从此致力于读经修道炼丹,四十年如一日。王子瑶仙逝后,乡民为纪念他,把义山改为“王山”,又称“紫瑶山”。(注②)

注②:紫瑶山位于泰和县东60公里苑前境内,是苑前、灌溪、中龙三乡分水岭,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905.9米。山上有九峰三坛,上坛在第一峰,王子瑶建;中坛口在第八峰,匡智建;下坛在第九峰,大郎建。山上名胜古迹甚多,有崇元观、金文寺、观音岩、定光岩。定光岩在山之南,状若石翁,广可容10人。世传僧於光经此。中有石刻像,傍有石深如钵贮泉,前有庙额曰“匡山仙境”,里人罗尔轼建。另有送龙洞、钓鱼台、黄土潭、驾鹤峰、礼斗坛、炼丹井、衣冠冢、围棋石、读书岩、通仙桥、白莲池、滚泉水池等胜景。历代文人墨客来游者甚多,清朝王融撰有《子瑶山记》。

后数年,匡智公长子匡麟寻父至此,知其已隶仙籍,遂置田宅于此,为世居焉。宋太宗建隆初年(公元960年),为避宋太祖讳,匡智公后裔遂易为康姓,迨宋亡元兴,而匡智子孙始复原姓。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因人口繁衍,后裔分居于永新县之秋山,今吉安永新县匡氏,有匡智之苗裔。元末陈友谅、朱元璋日寻干戈,湖广(今湖南、湖北)之民几于靡有。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许移江西之民以充实湖南(即明初的“江西填湖广”移民),三湘七泽间始有鸡鸣犬吠之声。

匡智公后裔义宣公时年已四十余,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金华山南麓,偕妣彭氏率二子仕隆、仕贵,携孙添瑞来湖南祁东卜居于永隆乡洄水湾。徙居数年后,即命次子仕贵迁湖南宁远,屯于下乡之清水塘,故今宁远匡氏是仕贵公之后裔。

是时地广人稀,其家务亦渐次就理,有田百亩零,就近山场数处,屋基一所。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十一月,义宣公逝世,寿六十三岁,葬屋后方岭,后因三房公占,名为“公祖山”。始祖妣彭氏於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告终也葬与方岭。义宣公后裔分布湖南祁东、宁远,重庆永川、璧山、江津、潼南等地,被奉为湖南祁阳匡氏一世祖。

1)、祁东匡氏

2世祖仕隆公,于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买潘姓地名“太(泰)和堂”,有田一百二十亩,莲池山一处,虎形山一处,居基一所;又买周姓地名“祖山湾”居肆堂田一百五十亩,大志堂山场一处,屋基一所,坟山一处。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四月仕隆公告终,寿五十二岁,葬方岭。

3世祖添瑞公少兄弟,幼年嗜好诗书,生子四:长思明、次思亮、三思俊、四思文。每于读书之暇,逐禽荒郊,一日游猎至白溪田丁左狮子岭,见山水环绕,秀峰拱峙,曰:“嘻,此牛眠也!”遂以重价购之,曾经对四个儿子说:“吾百岁后,当葬於此山。添瑞公五十六岁,召集四子于庭前吩咐,对长子思明说“泰和堂有田一百二十亩,并山场屋宇等项由你居守之。”对次子思亮说“居肆堂祖山湾田一百五十亩并山场屋宇等项由你居守之。”对三子思俊说“李姑无嗣,有田百亩零庐舍俱全,吾再与罗田铺田十二亩山场一处,以遂我们父子之情,由你继承。”谓四子思文说“你居父兄之下,我与你居此地,亦有田百余亩为你的世业。汝兄弟各勤其职,无隳先志,惟新茔狮子山并方岭二处坟山永为公占,盖先人坟墓所在,春秋宜祭奠焉,尔兄弟虽各居一方,宜有同气之思,式相好而无相尤,勿以小嫌致起参商,倘得光大门户是又余之所愿也。”成化二十年甲辰(公元1484年)五月无疾而卒,遵遗言葬狮子。

故义宣公自江西迁湖祁东至四传,派分三支:太(泰)和堂、祖山湾、洄水湾。

祖山湾思亮公一支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由匡抱忠、匡光辉初修“思亮公族谱”,取“雍睦堂”为堂号。后裔派分湖南祁东、邵东大山、仁风,重庆永川,四川江津、璧山等地。

祁阳匡氏祖山湾思亮公房第16-115世字派:

国正民良定守宗代增光作成群俊彦秉简上玉堂

宏绪循祖训恭和啟吉祥孝友传家策清廉致四方

善余多美庆德厚享安康修身开寿域恩泽颂超偿

宪典恒克绍翰墨广生香才高维造化勳烈丕昭彰

英雄豪杰挺荣华福禄扬鼎兴隆盛业绵远振朝纲

(2)、湖南邵阳匡氏

思亮公生子永诚,永诚生五子,匡信、匡清、匡鉴居祁阳,匡泰、匡尹迁邵阳。匡泰徙邵东甘棠铺于霞光岭,即今大山匡家冲,传两嗣匡仁、匡义,义公生二子固浩、固量,浩、量二公失传,仁公生一子固远,固远公生一子本松,为大山匡氏之宗。其后又有迁邵东仁风之梅田,徙四川之泸州者。

(3)、重庆永川插旗山匡氏

祖山湾思亮公传九代至十三世九凤公,为清耆员,原系湖南永州府祁阳县永隆乡五十九都随风庙人氏,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率四子元官、元宦、元臣、元爵入川落业于重庆府永川县南门外四十里地名插旗山安贤乡二甲匡家湾,开重庆永川插旗山匡氏一派。

重庆永川匡氏一支历经十余代传承,现已至“作”字辈,人口2000余人。

重庆永川匡氏原与湖南祁阳匡氏久无联系,2008年重庆永川匡氏代表到祁东寻根谒祖。

(4)、四川江津、璧山匡氏

为湖南祁阳匡氏祖山湾思亮公孙,六世匡清公之后裔。

(5)、重庆潼南匡氏

明未清初,四川九府十三州遭兵蹂躏,百姓十不存一。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四川、湖广长官以“湖南民多而愈多,川民少而又少”为由上书康熙皇帝,康熙诏许,并令湖南之民充实四川,许开垦六年后,方丈地纳赋。

泰和堂思明公九世孙沛公于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由太(泰)和堂,携三子元隆、元江、元贵入川,卜居于四川潼川府蓬溪县茸山乡南八甲,地名土地沟,后几经区划现为重庆市潼南县新华镇三村(土地沟)。盖因千里跋涉,在重庆寄去幼子,数年后赎回,于是分支三大房。骈臻阡陌,光大门庭。

潼南匡氏以义宣公为第一世。原定十五字派为:

义仕添思永必文景仁廷一五沛元其

湖南十五世祖其彩公,于“其(同奇)”后议十字,即:

国正明良定守宗世增光

又湖南十六世国器公又增三十字,即:

作成群俊彦秉简上玉堂宏绪循祖训

恭和启吉祥孝友齐家策清廉致治芳

因有“齐”与“奇”同音,并有“致、治”二字叠音,故改为:

作成群俊彦秉简上玉堂宏绪循祖训

恭和启吉祥孝友齐家策清廉万代昌

潼南匡氏现已有“作”字辈出生。

3、湖南宁远匡氏

主要参考资料:“匡氏族谱网”www.kuanglu.com《宁远匡氏族谱》扫描图片

世系图-19

2世 仕贵→3世 添荣→13世 尚祯→14世 启昌→15世 开基(虎形湾)

∣ ∣ ∣→15世 开荣(虎形湾)

∣ ∣ ∣→15世 开翰(虎形湾)

∣ ∣→14世 启昂(两路铺)

∣ ∣→14世 启文(两路铺)

∣→3世添华

∣→3世添富

∣→3世添贵(徙祁阳)

2世仕贵公遵义宣公之嘱迁宁远清水塘,从此在宁远繁衍生息,与祁东仕隆公后裔一支一直没有联系。数百年以后,宁远匡氏也难以知晓自己的源流在何处。宁远匡氏修过一次族谱,在“文革”中毁失,以致不明一十二世以前先祖名讳。1995年冬,祁东泰和堂匡氏宗亲携族谱到宁远寻亲,宁远匡氏始知自己源流及与祁东匡氏的关系。

3世添荣公13世后裔尚祯公,自觉清水塘地狭人稠,难以更大发展,于清康熙年间率三子启昌、启昂、启文徙居冷水东山两路铺。启昌三子开基、开荣、开翰又由两路铺徙毛栗坪,再迁虎形湾开居。

(编辑 方史华)

关于我们
天下匡裔网是匡氏宗亲最重要的分类信息发布平台之一,以“继承匡氏精神、弘扬匡氏传统文化”为特色,融合各类匡氏新闻资讯和行业信息,以发布和报道姓氏传统文化信息、即时新闻资讯等,竭诚地为访问者提供信息服务。
版权声明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维权、免责声明:1、本网站非商业性质 2、内容谢绝用作商业传播 3、若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撤消,恕不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言论与本网无关!
联系方式
监督:18576633667
QQ群:908637488
邮箱:chinakuang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