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舟船在三峡行走,两岸青山如黛,江岸如壁。那岩壁上分明有一幅幅风景油画挂着的,定睛看了,却是一座座江岸上的小城。
船走,岸走,城走;船停,岸停,城停。
凡停下来的地方,便多半是码头了。
陡峭的岸也便向后退去,空出一片沙滩来,船就去靠岸,人也就拥挤着踩了浮桥走下船,登着梯子一样的石阶向着岸上的小城走。路尽了的地方就是山,城就筑在这山上。江有几道回环,山也有几道回环,小城的街道也随了山形一层一层地排上去,像江水一道道凝固住了的涟漪。这样,就常常不知道刚才的路就在自己的头顶或脚下,便要问一声:一马路吗?在下边呢。三马路吗?在上边呢。争论起来了。幸好街两边的楼房并不一幢幢连接着,缝隙中有光透出来,慌忙地走过去,却原来有一道夹缝在那里,一条石砌的台阶路一折一折地深下去,路两旁有门面很窄的店铺排列着。从这样的夹道,向上走或是往下去,豁然间就又是一条同样的街道了。于是,大着胆子继续走,就又见了很深的沟,沟上架着桥,而沟里竟没有河,是一片大楼林立着,春笋般倏地从眼前长上去了。在长上去的地方,这才见了圆圆的山,山间有索桥有亭台有楼阁,都隐隐地显在云雾间。
因而,小城就多雨,一街两行卖伞的比卖菜的还要多,人们出门手里都擎一把伞,满街里就流着一道花的河。伞下面的人儿衣饰都整洁,面色都光润,但多半都用素衣随意地装扮着,那女的都细腰修腿的苗条,男人都不显将军肚的瘦削。偶尔,也有时髦的小姐,长发披肩,一件米黄的长外衣罩了,却将深颜色的毛衣扎进皮带里。也有讲究的男人,便是穿了中山装,扣了风纪扣的在街上从从容容地走。在漫长的三峡里,是出过屈原和王昭君的,小城的人见外地人来了,出言就讲谈屈原和昭君。说现下摆在街上的桔,就是屈原当年赞叹过的那种桔;说王昭君当年洗手帕弄香了的那道溪,至今还是香溪。说的人百说不俗,听的人百听不厌。
小城原本是安宁的,就像渔翁,在不断的斜雨里听着江中的涛声。但是,船上的人一批一批地进入小城后,小城也就喧闹起来了,连小城里的“的士”,也甲虫般不知从什么地方忽然地钻了出来,排着长串在人缝里挤。两边就是商店,京广杂货一应俱有。还有一样,别处是雨后春笋,这里是雨后秋笋,如玉如脂的,用塑料袋装了摆在商店的柜台里。但游人却如蚂蚁似的只管在街上摩肩接踵地挤,很少坐“的士”,也很少到那店里去。那店里也就依旧清静着,很明亮,很干净,服务员小姐只好手拿一本杂志或是一本书去读。只是那卖旅游纪念品的男人和女人,大人和小孩,却格外地来了精神,一堆一伙地向游人包抄着,站在游人跟前堵住前进的路,那手中的活儿就举到了游人的鼻子尖下来。游人说不买不买,她(他)就说你买你买,游人说我没钱,她(他)说你有钱,前边走多快,后边就跟多快,惹得被冷在那儿卖柚子的山里人,在一旁张开大嘴笑。正走着,那一边早有两行卖熟食的在那儿等着了,待要设法绕道走了,却瞥见熏鸭熏鸡熏肠熏肉的,尽是当地的土特产,在案上嗒嗒嗒地切成条儿切成片儿,一把干辣子面一把花椒面地拌了,端到游人的面前来。游人不再躲闪了,打住脚,放一块在口里,顿时便从舌尖麻到了舌根,从口里直香到心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