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鼓”源于打鼓京腔。20年代评、鼓分流后,大鼓艺人逐渐以云板代替金属镰,将堂鼓改为扁形小鼓,使其音质柔和、便于携带,而形成独立的曲种。湖北大鼓有两个流派:一以黄陂籍匡玉山为代表,用接近武汉方言的黄陂话行腔报字,以云板代替金属镰,称为南路子大鼓;另一个以赵宝亭为代表,仍用金属镰,以孝感方言报字行腔,称为北路子大鼓。其后,南北两路合流,只是说白、行腔略有不同。30年代,大鼓受评书冲击,有的大鼓艺人改说评书。武汉解放后,湖北大鼓成为本地主要曲种之一,艺人不断创新,陈谦闻、王鸣乐、张明智等将原来缓慢的悲腔改成旋律激昂、节奏欢快的音调,产生了《怎不叫我乐开花》等一批新型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