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匡裔网

乐安山杨康氏源流梳辨

2019-08-04    阅读 829   来源:天下匡裔网  作者:   

  山砀,位于江西乐安县北部的一个镇,这里的康氏聚族而居已历千年之久。迄今瓜瓞绵延,子嗣蕃昌。今据其族谱,稍作梳理考辨。

  此支康氏乃汉丞 相匡衡之后。然而从衡公之后有几代先祖名讳失考。其最早记录在册的先祖是御舆公,西汉末期人,时值王莽篡位,“君弱臣强”,御舆公父兄子侄皆“羞登仕籍”。

  谱载,御舆生二子,“同邓禹佐光武中兴有功”。东汉王朝建立后,其长子日名伦,任朝府主薄,居新都洛阳。次子日名仅。任高皇庙令。居故都长安。名伦的孙子陵公,任颖川王记事参军,居颖。很遗憾,名伦之子是谁也失考。邓禹是南阳人,而颖,也在河南境内,笔者猜测,该支在东汉时期主要活动范围是在河南一带。

  自陵公而下到东晋长达两三百年又有几代先祖名讳失考。东晋晋元帝时开始南渡。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而第一次正是发生在东西晋之交,五胡乱华,北方群雄割据,西晋宗庙倾覆,后复国于建康,偏安江南赖以得全,史称东晋。对此,史书记道:“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语出 《 隋书 · 食货志 》 可见当时南渡规模很大,常常是由长者率族人子弟并闾里乡党千余家南渡。山砀康氏先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迁的。

  东晋被宋灭亡后,进入南北朝时期。陵公之后有显公者,“辅宋文帝取中原”“授镖骑将军”“镇守庐陵”。宋文帝即刘义隆,在位三十年,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开创了南北朝时期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这一时期刘宋与北魏虽多次交战,但宋魏交战都是发生在北方的河南和淮北地区,南方的淮南和江南得到较为长期的安定。当时的庐陵郡属于江州,其治所在西昌,即今泰和县。刘宋时期就封了好几代庐陵王,而且有几个王被杀,派显公镇守庐陵,应有其政治和军事意义,然而是协守还是节制就说不准了。

  显公之子楷公,任泰和令,居邑西。当时的泰和是西昌县,经历代治革损益,县域范围已与今不尽相同,而邑西是指邑之西隅还是邑之西睡,也不好定位。我查阅了乾隆版 《 泰和县志》,没有楷公任职的记载,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在一些祖先的任职地查看方志也是经常遇到没有记载的情况。

  楷公生三子。源,任南齐洽粟都尉。温,任亭长。涧,娶苏氏。洽粟都尉是什么官?我查百度没查到,思来想去不会是治粟都尉吧?再查,果然有这官职,负责生产军粮等事。至于亭长就好理解了,稍低于县一级类似于今天的乡长吧。

  涧公生五子。郏,南梁末,部卒都统,随守将镇守株地,死于兵。郁,入川未回。祁,入浙东明州。邠,居泰和。郓,本是吉之螺川人,南陈大建庚寅闽广经商回乡路上,因途中治安混乱,“归计难遂”,因而定居安埔县万安里,即今日之乐安。开皇壬寅同里人曾昭钧因感神语于义亭溪立庙。在这插句闲话,郏郁祁邺郓,这些字我查了下字典,大多是陕西河南山东等黄河流域的古地名,是否反映出南迁后的族人们对北方故土的流恋呢?

  山砀康氏是郓公一支,尊郓公为一世。定居万安里后,整个唐朝时期人丁兴旺,科第朊仕,大多是州县级的地方行政长官,因为从郓公下来子孙很多,这里就不详述了,如第七世祖训公,就因参加李光弼勤王有功授峡州州判。九世祖讷公,任检校礼部尚书、襄州刺史,从事的是监察工作。这时正值黄巢起义,咸通癸巳,起义军攻襄州,讷公出城迎战,壮烈牺牲朝廷追赠给他太中大夫等爵,其中有万载县男,万载属今宜春。唐史没有这方面记载,建议有机会查看襄阳府志和万载县志看是否能查到相关记载。

  讷公长子元成,承父荫授梅州敛判,因广南地区被藩镇割据,没敢赴任。于是想入朝乞求别选,又因李茂贞之乱没去成。生五子,除长子可大外,其余四子无后。

  可大生五子,幼子(扌畫)公,是为第十二世祖,生逢天灾战乱频仍之五代十国时期,他的四个兄弟都不幸投于虔贼,没有传后。天福四年己亥,李升割据江南,战火烧及襄州,族人存者百仅一二,幸亏他的母亲范氏把他抱归外氏护养,才得以避免杀身之祸,为山崵康氏保存了唯一一线血脉,可以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这以后在册可考的郓公支子孙都是(扌畫)公之后。后人将郓祖到(扌畫)祖之间这一个阶段概括为“始于隋中,盛于唐,渐微于五季”是很精辟的。

  (扌畫)公生六子,唯次子宪翁,三子惠翁传有后裔。孙有十人,曾孙八人,玄孙二十人,不可不谓之螽斯衍庆!

  十五世祖宗诏公,(扌畫)公曾孙,平辈中排行第二,他和弟弟宗韶接过五世祖苡、十世祖元成的遗草仿照欧阳文忠公“五世一提”的谱例纂修了 《 主氏首修世录 》 一册,并于元丰辛酉重建义亭于青州堆,将世系铭刻于亭碑,此为本支有谱之始。另外还将万安里改名龙义,有溪名龙,建亭名义,龙义即龙溪、义亭的合称。

  宋仁宗政和甲午又避君主二字改主为康,此又为本支康氏受姓之始。后人称之为“更里易氏”。

  从宋朝以来,寇乱不已,绍兴间虔寇入境,兼有肖花四之患,严重危胁到康氏族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十七世祖政夫公,讳时发,领兵平之,于是上书请旨,建乐安县以防寇害,此后七十余年境土太平,实蒙时发公之功不浅!二十世沫公,重修族谱。淮公,让祖产于兄弟迁居山砀,山砀即其号,子孙为纪念他以其号为地名。植公,建龙溪桥、英泽楼,平殷少八之寇乱。

  二十一世有叔宝公,号双桂居士。绍定庚寅年,虔寇犯境,赶走了县令和杀了县尉,百姓蒙害实深,叔宝公见此情形,无比愤慨,领乡民自卫,最后将贼首羊十五等活捉并杀之,得保五十年无事,叔宝因功受赏。又有应弼公,好善乐施,如修桥建寺,重修五世以上祖坟。又有梦采公,上书县衙倡建龙义司场以巡寨安民。

  二十三世,有印月、心梅二公修筑围于紫冈,于至元癸未带领族人将来势汹汹的桂军和贼首邹魂九、陈应老、袁九四等擒拿,县令嘉之,兄弟二人具授巡判。又有友道公,于大德丁酉年,从族人季升家里得到沫公的重修谱遗编,又到清江夏阳方济用家考证泰和之本,见到了全谱,才知道夏阳方氏和本支是同宗。于是修了三修谱。

  明清之时,也时有寇乱,殇于寇者也时有记载,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除了御寇,本支康氏还衷于寺院建设。

  山砀康氏历修族谱时间及主编

  泰和首修  宋咸淳乙丑八月泰和宗裔   康仝衡

  乐安首修  宋元丰辛酉三月十五世祖   主宗诏

  重修  宋嘉定庚辰秋二十世祖  康洙

  元大德丁酉  二十三世祖康友道

  明正统五年十一月   康希绍  永乐甲申进士侍读同邑桐冈黄阳(序)

  明嘉靖十二年季冬   文鉴

  清光绪祖华

  光绪十四年 援

  民国七年冬怀萱

  宋末元初开始排辈;元君国伯,希泰德金,时一正守,尔学肇宗,发愿培育,保佑有良,宏兴志继,斯乃全昌。

  以上是山砀康氏历史的概述,先让大家有个粗略的印象。接下来我们要对一些具体问题作分析。

  首先是匡康之辨。关于祖源问题,目前存在有两种观点,一是奉句须公为始祖,认为本支是晋阳匡氏之后,在宋初避赵匡撤讳改姓主氏,政和年因朝廷认为民间有主氏不妥,下令避“君主”二字,于是主氏又改康氏;二是奉卫康叔为始祖。认为本支是京兆康氏之后。前者的依据是康氏族谱,后者是从墓碑上的“京兆佳城”四字判断。我支持前者。本支 《 康氏族谱 》 写得非常明白,比如仝衡的 《 首编谱序 》 开头就说“本宗乃汉丞相乐安候从姓之派也”。宗诏的 《 首编世录序 》 说“主之先本姓匡”。“按氏族书匡本鲁匡邑宰句须之后,郡则晋阳,周匡裕、汉匡衡是也”“康本康叔之后”这是当地名士黄阳在 《 四修谱序 》 里说的。“吾康氏家今龙义者,南陈大建而来于吉水也。”
 《 五修谱序 》《 十修谱序 》 “五季之前姓本匡也,而主而康凡两易”。“吾邑龙溪康氏自其先祖匡郓从泰和螺川转徙来兹”。

  为什么改主?

  衡公和御舆公的关系?按 《 汉书匡衡传 》 和仝衡 《 首修谱序 》 记载推算得出衡公大概生于宣帝后期到成帝初期,御舆公是王莽篡位时期的人。之间相差在区间内,故得出结论,御舆公最有可能是衡公的孙子。

  陵公到显公之间有几代人?陵公生于显公生于,之间相差年,以年为一世推,中间应差代到代人。

  为什么郓公传到现在衍派速度低于常速?

  仝衡是谁?

  螺川在哪?据康军华先生猜测,螺川可能是泰和今天的螺溪,范围再放大点,吉州区也有个叫螺月的村。

  和泰和爵誉康氏有关系吗?暂不好说,爵誉康氏的祖源我已发文论述过,记载中说他们的先世是召伯,首迁祖是立极。然而爵誉谱里也有显公,立极先去了广州而后任泰和的情形和郓公去闽广经商有点暗合,和楷公任泰和令更是巧了。

  山砀康氏历史的文化特点。建议郸公支早日导匡氏对接,以免日后有不孝子孙篡改史实。

关于我们
天下匡裔网是匡氏宗亲最重要的分类信息发布平台之一,以“继承匡氏精神、弘扬匡氏传统文化”为特色,融合各类匡氏新闻资讯和行业信息,以发布和报道姓氏传统文化信息、即时新闻资讯等,竭诚地为访问者提供信息服务。
版权声明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维权、免责声明:1、本网站非商业性质 2、内容谢绝用作商业传播 3、若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撤消,恕不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言论与本网无关!
联系方式
监督:18576633667
QQ群:908637488
邮箱:chinakuang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