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匡裔网

义举仁风留芳名 ——康文卿与吉安老城

2018-03-03    阅读 1,175   来源:天下匡裔网  作者:   


钟鼓楼


 

古南塔


马兰塔13号民居

  或许你觉得奇怪,康文卿,一个陌生的名字,和吉安老城有何关系?是的,这个名字不仅和吉安城有关系,而且曾经是老城文化的保护神,贫困百姓的救世主,是吉安城家喻户晓的名字,是政府大力旌表的风云人物。

  土生土长的吉安人,一定知道吉安城的两处标志性古建筑———古南塔和钟鼓楼。1918年,饱受战乱困扰的国民党政府面对残破的古南塔,无力修缮,想一拆了之。康文卿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出资500银圆将古南塔承买,又斥资将其修缮一新。1928年,他又捐1500银圆将钟鼓楼重新整修,使其恢复如初。这两处象征吉安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建筑,因康文卿的义举得以幸存。

  康文卿,生于1858年,名桂林,字智信,吉安白塘乡人。文卿自小生活贫穷,命运多舛。父亲康达道,以务农为生,因生活在赣江边,几亩薄田常遭受水旱灾害,全家六口度日艰难。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文卿少年时,父亲不幸病丧,文卿和三个年幼的弟弟,全靠母亲帮人做针线活维持。寒门出孝子,作为长兄,康文卿瘦小的肩膀主动挑起了家中生计重担。年少时,每日里带着3个弟弟,不畏严寒酷暑,外出捡拾柴草遗穗取暖充饥,帮人砻谷、舂米做些零工补贴家用。年龄稍长,便外出学徒习商。

  学徒期间,文卿吃苦耐劳,刻苦勤奋,加上天资聪颖,很快得到老板赏识,委以重用,几次生意做下来,文卿便掌了经商之道,开始自立门户。康文卿家临赣江,终年有往来商船停靠,商贾云集,他自小常游走其间,深知竹木生意利润丰盈,但苦于无资本投入,先暂且做起了经纪人。康文卿极有生意头脑,眼光超群,加上能说会道,待人笃信,经他促成的生意皆利润丰厚,生意很快发达起来。积累了一定资本后,康文卿创办了“隆昌木行”,专门经营竹木生意。在他的精心打理下,木行生意越做越大,逐渐垄断了吉安竹木市场。经过40余年的苦心经营,康文卿终成吉安城屈指可数的富翁。

  苦难多舛的童年,使康文卿从小养成了勤劳节俭的习惯。经商致富后,仍奉行粗衣粝食,节俭朴素的家风,家人掉饭粒于地,必严令捡起食下,一日三餐,以素食为主,衣着简朴,一生从未穿过华丽衣裤。他虽对自己对家人要求严格,但他并不是守财奴,不是吝啬鬼,反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贫苦百姓,投向了需要帮助的社会弱势群体,投向了社会公益事业。

  康文卿一生善行义举数不胜数。

  他关心教育事业,城内外先后有31所学校受过他的捐助,捐资金额达49440银圆。1925年,他捐款6000银圆重修有着千年历史的庐陵县学,政府为此勒石为记,至今,那块碑石还镶嵌在庐陵县学的墙壁上;1924年,他捐银圆5000元建瑶池宫,内设初级女子小学,解决了城内女孩子上学的困难;1926年,省立第七师范学校、省立第六中学校舍不足,他各捐银圆5000元建校舍,省立七师成为吉安传播马列主义思想的阵地,诞生了吉安第一支党组织,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先驱。

  他热衷公益事业,建桥修路、赈灾救济,大义慷慨。1914年,城南的回龙桥因涨大水即将倾覆,该桥是泰和、赣州等地来吉的必经之路,康文卿闻讯后,捐银圆3400元将其修缮一新;1923年又捐3500银圆将随时有倒塌危险的太平桥重新修整。遇洪涝旱灾,他总是率先捐赈,广布恩德,从1915年至1934年,康文卿共捐银7400元、衣物370件,以救济各地灾民,众多黎民百姓受他恩惠渡过难关。

  他崇尚先贤,爱护古迹,扶孤助病,广施善行。从1918年至1934年,康文卿共捐银圆20600元修复城内古迹。捐款7000银圆修缮城北螺子山南麓的文信国公祠;捐款6500银圆将青原山净居寺内的七祖塔、宝庆堂、药树堂修缮一新;捐款8000银圆改建民国吉安县政府;捐建3栋房屋兴建城内的先贤祠、育婴堂、义渡局,还有古南塔、钟鼓楼、幼稚园等等,不胜枚举。

  他倾向革命,秘密为红军输送西药和钱粮,派保镖用箩筐将银圆和西药送到东固,送去的银圆好几担。时任红一方面军总指挥的朱德,在东固亲切接见康文卿,朱德对他说:“你不是土豪,也不是资本家,是个大慈善家”。

  据史料记载,自1914年至1936年,康文卿共捐款187次,累计金额达228110银圆,施衣5次,累计550件。他的义举善行,得到了城内外各界人士的交口赞扬。1926年,江西省省长李定魁授予他“急公好义”匾额,1935年南京政府授予他“义举仁风”匾额。综其一生,社会各界授予他的匾额25块。1935年,吉安县政府组织专人将康文卿一生善举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其的赞誉,编成《康文卿义举录》,以流芳后世。

  地方政府专门就某一人的义举编撰成书,这在古庐陵的历史中并不多见,可见康文卿的善行义举情真义切,影响广深,前无古人,后乏来者。我想,是苦难的童年,给了康文卿勤劳吃苦,勇于与命运抗争的坚强品质;是苦难的童年,使康文卿能深切体察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痛苦,深深懂得被人关爱的幸福;是苦难的童年,让目不识丁的康文卿更加明白知识的力量,希望人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是苦难的童年,铸就了康文卿大慈大善的菩萨心肠和大爱仁风的高贵品格。

  时任吉安商会肖宗川曾作诗赞他:“我欲善士行,特出前无古。起义自微寒,眼光超市贾。积财不自私,济施常遍普。慷慨解囊助,不作守财奴。”又赞他:“自奉比人薄,好善比人强。......四海仰高风,交口共赞扬。”

  今天,当我们翻开《吉安县志》,在众多章节篇目中,都能看到康文卿的名字,他的义举仁风不仅在史书上留下了芳名,也在百姓的口耳相传中延续着传奇。

  在赣江中跑船的老船工,说起康家码头的故事记忆犹新。康家码头就在永固巷边上,原有康家巷通往码头,康文卿的“隆昌木行”就在康家巷西头的永叔路上。康家码头因被康文卿买断,为“隆昌木行”专用而得名,那时的“隆昌木行”的确是生意隆昌,每日放出的木伐竹排如过江之鲫般密集。康文卿去世后,这码头为肖家所有,后改称为新肖家码头。

  住在古南塔旁那栋中西合璧两层楼四方大屋里的居民,说起康文卿的传奇故事如数家珍。说他受到朱德的接见,秘密运送钱粮给红军,夸他是大善人,一生做善事无数,散尽家财扶危济困。这栋大屋建于民国年间,是康文卿旧居,该建筑一改庐陵传统民居建造习俗,为西式洋房风格。楼梯在建筑外墙右侧,二楼四向均为宽阔的阳台,可通屋内,站在阳台上,赣江风光尽收眼底。可惜,这栋极富时代特色和人文气息的建筑在几年前被拆除。

  1936年,走过75年人生的康文卿去世,吉安县政府在城北螺子山南麓的古驿道旁,为其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墓园。这里是来往吉安水路和陆路的必经之路,与位于螺山南麓的文丞相祠毗邻。文天祥,庐陵首屈一指的先贤,文章正气的典范,康文卿,行大爱善行,播义举仁风的一介庐陵富商,两个生命轨迹迥异的灵魂,穿越千年的时空,在吉安城北的那片秀丽山麓相遇,是巧合乎?不,是人心所向,历史的选择。

  如今,康文卿的墓园已成为一个名叫林家的村庄,属白塘街道管辖。村子里上了年纪的村民,清楚地记得,哪栋房子下曾是康文卿的墓,哪栋房子下曾竖着一块巨大的墓碑,碑上镌刻着大片的文字,记录着康文卿一生的善举,哪栋房子下曾是长长的墓道,如今村口的位置,曾有座高大雄伟的牌坊.......

  那座向着南方,深情地凝望着吉安城的墓园,已成为吉安老城的过去,但我坚信康文卿的灵魂一直在那里,他日日俯视着养育他,成就他的赣江,看潮起潮落,日出江岸;他时时眺望着他为之努力,为之奉献的城市,看人来人往,世事变迁。他不孤独,古南塔里盘旋而上的阶梯似琴键,为他奏响美妙的旋律;钟鼓楼上精致的花格门窗似舞者,为他扭动妙曼的身姿;庐陵县学内古朴的龙云纹石柱腾空而起,为他精彩的人生喝彩。吉安城会永远记住这个名字———康文卿。

关于我们
天下匡裔网是匡氏宗亲最重要的分类信息发布平台之一,以“继承匡氏精神、弘扬匡氏传统文化”为特色,融合各类匡氏新闻资讯和行业信息,以发布和报道姓氏传统文化信息、即时新闻资讯等,竭诚地为访问者提供信息服务。
版权声明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维权、免责声明:1、本网站非商业性质 2、内容谢绝用作商业传播 3、若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撤消,恕不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言论与本网无关!
联系方式
监督:18576633667
QQ群:908637488
邮箱:chinakuang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