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匡裔网

掀开了《铁弓缘》主人公的“红盖头”

2021-09-28    阅读 1,406   来源:天下匡裔网  作者:   

  中华匡氏105世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 匡军远

  中华匡氏105世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 匡 辉

  中华匡氏104世 陕西省西安医科大第一附院 匡延龄

  传统剧目《铁弓缘》记述了元朝末年青年将军匡忠出城游玩,巧遇少女高秀英与其母在城外开茶馆,匡忠看到店墙上挂着一把大铁弓取下用力一拉便开,高秀英按父亲遗愿嫁给匡忠,这个故事己有600多年的历史。

  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政协副主席石业华编著的《胶州百家姓》中“匡福与《铁弓缘》”一文中记载:“《铁弓缘》中的主人公匡忠,原名匡福,字子田,祖籍江苏赣榆,元代至正年间,以武功起家,官至河南行省参政,明朝建立后,匡福因战功卓著被授武德将军,其子孙世守胶州,成为胶州匡姓始祖。

  根据父老相传及史志记载,元末明初,胶州城南门外(现东关大街西头)有一茶馆。开茶馆的是母女俩,母亲年近花甲,女儿叫高秀英,正值妙龄,母女均有武术功底。秀英的父亲原是胶州有名的拳师,膂力过人,能开10石之弓,所用家传铁胎硬弓,胶州没有人能拉满。高拳师临终时,嘱咐老伴如有能拉满铁弓的后生,就把秀英嫁给他。老拳师去世后,家无余财,母女俩只好在路边开设茶馆换钱度日。秀英母亲谨遵丈夫遗嘱,将铁弓悬于茶馆的墙壁上,以招佳婿。

  当时,胶州城有史员外,其独生子史少爷是个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有一天,史少爷游逛到茶馆门口,见高秀英长相秀丽,淫心顿起,上前侮辱,被高秀英痛打了一顿。史少爷仍不死心,又想强抢秀英做他的小老婆,母女俩坚辞拒绝,把一群浪荡子弟打得落花流水。于是,史少爷恼羞成怒,三番五次地派打手到茶馆捣乱,搞的茶馆鸡犬不宁。一天,驻胶州的青年抗倭将军匡福因公烦恼,独自一人出门闲逛,信步走进茶馆。品茶间,忽然发现墙壁上悬挂的铁弓,取下端详,知是祖传之物,便欲试一试自己的臂力。他用力一拉,铁弓只开一半,不禁暗暗称奇。匡福久经沙场,力大无比,还真没有遇到拉不满的弓,于是,他使出全身力气,大喝一声,弓方开如满月。在一边忙活的高秀英见状,大吃一惊,对匡福的臂力钦佩不已,又见匡福年轻英俊,心中不禁漾起一股爱幕之情。她便借故邀匡福到后院比武,结果输给了匡福。匡福也敬慕高秀英的武艺和容貌,俩人一见钟情。老夫人见匡福仪表不凡,又有一身好武功,心中也很满意。于是,老夫人讲述了铁弓的来历和丈夫临终前的遗嘱,正式替女儿向匡福求婚。匡福听完老夫人的话,心中十分惊喜。但他想起自己早有妻室,不禁面有难色。老夫人明白了匡福的为难之情后,答应他,若匡福不嫌弃,可让秀英做他的偏房。于是,一桩铁弓缘就好事天成了。

  从此,铁弓缘在胶州民间传为美谈。后来,大明英烈传

  的作者郭勋采访到这个故事,认为很有戏剧性,就编成《铁弓缘》折子戏。为了避嫌,作者把主人公匡福改为匡忠,把史公子改为石公子。在民间传说中,胶州匡姓人家有大匡、小匡之分。大匡系匡福与原配夫人所生之后代;小匡则为匡福与高秀英所生之后代。明清以来,大小匡界限分明,大匡一支自视匡氏正统,禁小匡一支入祖祠。民国年间,有一个戏班不知这个缘故,在胶州上演《铁弓缘》,结果戏台还没有架完就被小匡一支的人撵走了。

  查阅匡氏族谱,匡福原配葛氏,诰封宜人,生两个儿子匡德和匡贵。又查日照海曲匡氏族谱,匡福还有两个儿子匡政和匡荣,这两个儿子回到赣榆原籍定居,是否出自葛氏,族谱没有交代,故有人说匡福只有原配葛氏而没有续弦,是不可靠的。但匡福于明洪武初先是任沂州本所百户,后升任莱州卫副千户,因其抗击倭寇有功,钦赐世袭诰命,以长子匡德擢升胶州守御所正千户,也就是说匡福本人并没有在胶州任职,充其量晚年随长子匡德寄居胶州,这与传说中年轻英俊的匡将军,是对不上号的。也有人说,这件轶事出自匡福的后裔清代武进士匡忠身上,只是编剧的人把时代推到了元朝末年,是真是假还待于进一步考证,但匡福与《铁弓缘》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却是不争的实事”。这些传说轶事给后人留下太多的悬念等待破解。

  《铁弓缘》的主人公真的是匡福吗?带着这一问题查阅

  了胶州匡福后裔、原胶州一中校长匡永顺提供的相关匡福的材料和日照、胶州、兰州《匡氏族谱》以及《赣榆县志》等材料,终于揭开了《铁弓缘》主人公的神密面纱。

  一、“小家谱”隐藏大秘密,匡福不是《铁弓缘》故事中的主人公

  原来,胶州有二部家谱,一部是《胶南匡氏家谱》,另一部是《胶西匡氏家谱》。《胶南匡氏家谱》中的《故武德将军匡福墓表》是匡福去世后于1413年(永乐十一年)9月朔日写成的,这个墓表被匡福后裔外迁时带到了胶南石灰崖村,不被族人所知。十年前才搬出来也不被族人重视,都说是小家谱,没人细看,就这样匡福最重要的信息一直隐藏着。匡福配葛氏有妇德封宜人,生育4子1女。长子匡德、次子匡贵世居胶州; 3子匡政、4子匡荣迁回原籍赣榆县东口村,今赣榆区匡口村,守祖业;女儿嫁莱州卫千户所百户张顕。孙男八人。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初,匡德以父备倭有功升灵山卫胶州备倭千户所正千户,封武德将军。匡福也官加一级,升正千户,授武德将军,随长子匡德举家移镇胶州。同年四月匡德突发急病猝于任上,匡德之子匡济世袭胶州备倭千户所正千户、武德将军。1400年(洪武33年),匡福以疾逝于胶州,享年66岁。夫人葛氏后公三年逝世。匡福及夫人葛氏葬于胶州城西门外。匡福长子匡德过世后,次子匡贵掌管族中事务,他认为如有军事需要调动他乡,不

  便随时回到胶州扫墓。因原籍是赣榆,就于1410年(永乐8年)4月19日,将匡福及夫人葛氏移葬于赣榆县旗山下匡陵祖茔,今连云港市赣榆区赣马镇匡林村。《故武德将军匡福墓表》的记载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匡福是明朝洪武末年移居胶州,与元末明初发生的《铁弓缘》故事,在时间上相差20多年直接不沾边。二是匡福移居胶州时57岁,并且疾病缠身,与《铁弓缘》故事中的年轻主人公匡忠直接不相仿。三是匡福配葛氏生4子1女,而没有娶妾,交待的很清楚,与《铁弓缘》故事中的主人公城外纳妾的情况直接不对碴。综上所述匡福不是《铁弓缘》故事中的主人公。

  二、“兰州谱” 提供了新情况,匡兴才是《铁弓缘》故事中的主人公

  据兰州《金城匡氏谱》、《赣榆县志》和《胶州志》以及兰州卫的相关资料记载,匡兴随明太祖皇帝大军自淮安北上,北伐建功,1668年,授封济南府胶州卫(今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指挥同知,入籍山东。1369年(洪武2年)明军取兰州。1370年(洪武3年)置兰州卫(今甘肃省兰州市)。同年,恰好胶州撒卫设守御千户所,隶属山东(青州)都指挥使司管辖。就在这一年,匡兴例选兰州卫指挥使,四子随驾至兰。1399年(建文元年)朱元璋第十四子肃庄王朱模移驻兰州建藩,匡兴四子世袭兰州卫指挥使,世居兰州,匡氏宗词设在今兰州市民主东路的周家拐子(宗词因城市建设拆除)。从

  啸庄王建藩开始,兰州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匡兴生九子,其他八子材料失查。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朝初年匡兴任胶州卫指挥同知,与元末明初发生的《铁弓缘》故事,在时间上相吻合。二是明朝元年匡福34岁,匡兴是匡福的三弟,匡兴当时也就30岁左右,正值青年,与《铁弓缘》故事中的主人公青年将领匡忠的年龄相差无几。三是匡兴有九子,与《铁弓缘》故事中的主人公城外纳妾相比是一致的,也是正常的。通过以上材料证明匡兴才是《铁弓缘》故事中的主人公。

  三、《铁弓缘》与匡福无缘,胶州匡福后裔不存在大匡小匡之说

  胶州历史上有匡半城之称,城内“大匡”与城外“小匡”界限分明。到目前为止在城内居住的都认为是“大匡” ,在城外和乡村居住的匡氏族人也都认为是“小匡”。原因有三点∶一是《铁弓缘》的故事从明朝流传到如今,在胶州影响深远,家誉户晓,人人皆知。又加之匡福后裔发展快、人口多的因素,误认为匡福城外纳妾高秀英是真实的。二是明朝元年匡兴在胶州卫任职,不久调任兰州卫,后来匡福移居胶州,填补了匡姓空白,时间以久,匡兴在胶州发生的《铁弓缘》故事,自然嫁接到匡福头上。三是匡福七世直系无人接班,由侧支匡福七世孙匡天论世袭胶州正千户、武德将军。匡天论为证明自己是匡氏正统,在不了解或没找到匡氏族谱的情况下,急忙于1569年(万历44年)4月14日续修了《胶西匡氏族谱》,与《故武德将军匡福墓表》的形成相距156年。几百年来,族人只知《胶西匡氏族谱》,而不知有《胶南匡氏族谱》和《故武德将军匡福墓表》,都认为《胶西匡氏族谱》是正谱、大谱。最重要的是《胶西匡氏族谱》只记载了匡福配葛氏生匡德、匡贵2子,把居住赣榆的匡政、匡荣2子遗漏了,人为地制造了“大匡”、 “小匡” 舆论的形成。后来赣榆匡政、匡荣后裔到胶州续修族谱,城内所谓的“大匡” 不予理釆,在日照匡氏族人的帮助下续修了《赣榆匡氏族谱》。以上说明匡福之子四人是一母同袍,在胶州匡福后裔中不存在“大匡”、 “小匡” 之说。

 

关于我们
天下匡裔网是匡氏宗亲最重要的分类信息发布平台之一,以“继承匡氏精神、弘扬匡氏传统文化”为特色,融合各类匡氏新闻资讯和行业信息,以发布和报道姓氏传统文化信息、即时新闻资讯等,竭诚地为访问者提供信息服务。
版权声明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维权、免责声明:1、本网站非商业性质 2、内容谢绝用作商业传播 3、若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撤消,恕不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言论与本网无关!
联系方式
监督:18576633667
QQ群:908637488
邮箱:chinakuang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