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匡裔网

西汉丞相匡衡之后 华蓥匡氏:“凿壁借光”传千古

2018-03-03    阅读 1,640   来源:天下匡裔网  作者:   

  

  华蓥匡氏宗祠。

  

  宗祠厢房为典型的徽派建筑。

  

  宗祠大门。

  匡氏,华蓥望族也!

  匡全明,四川建设集团董事长;匡建华,四川星星建设集团董事长;匡纯国,四川宏云建设集团董事长;匡建明,川渝建设集团董事长。这几位都是华蓥市家喻户晓的民营企业家,为人谦和,喜做善事。人们或许要问,这是否与匡氏家族的文化有关?

  答案是肯定的。9月11日,记者走进位于华蓥市古桥街道办事处前进村1组的匡氏宗祠,一番考察后发现,不仅是华蓥匡氏,整个华夏匡氏,其自古至今,都保留着一种良好的家族“基因”——崇文重德。

  中华匡氏文化研究会设在华蓥匡氏宗祠

  华蓥匡氏宗祠,用“气势恢宏”来形容,一点不过。其建成于2012年,由匡氏族人共同投资960万元新建,占地面积约10亩,属典型的徽派仿古四合院建筑。

  宗祠坐北朝南,大门呈朱红色,上面整齐地布列着近200颗拳头大小的铜钉,上挂“匡氏宗祠”横匾,左右各书“忠”“孝”两个金色大字。平时,两扇大门紧闭,通过左右两侧小门进入。大门里侧各有一根插销固定,中间还有一根直径约20厘米的大圆木作抵门杠。

  西侧小门上方,书“中华匡氏文化研究会”,这充分说明,华蓥虽为川东一隅,但其匡氏所建宗祠,并非仅为华蓥的匡氏家族,而是放眼全国,把华蓥匡氏宗祠作为了中华所有匡氏族人加强联系、研究宗亲文化的重要平台。

  进入祠堂院内,青石整齐铺砌的院坝分上下两级,极显空旷,边围株株桂花,香气扑鼻。左右厢房各并排着数间客房,专供外地匡氏族人来此临时住宿。

  大院正前方,是仿宫殿建筑的祠殿,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大水缸、铜香炉、铜鼎等各置殿前左右。祠殿分上下两层,下层为两厅,左为祭祖厅,主要供奉着近万个匡氏先祖的牌位,右为议事厅,为中华匡氏文化研究会理事会成员研究族中大事的地方。上层则为中华匡氏文化研究会最为“机密”的地方,非研究会的重要成员或族外的重要客人,是不允许进入的。

  匡氏繁衍两千余年,历代贤达难计其数

  查阅匡氏宗祠所珍藏的诸多文献,记者发现,匡氏虽为国内稀少姓氏之一,但在两千余年的繁衍中,所出贤达难计其数。

  被中华匡氏公认为受姓始祖的句须,便是一位礼贤之人。

  据《匡氏宗谱》记载,句须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叔的家臣,为人贤达,善谋事,很受施孝叔器重。一天,施孝叔要确定一位总管人选,但手下还有一位叫鲍国的齐国人也很能干,对施孝叔也很忠诚,便决定通过占卜的方式在两人中选其一。占卦结果显示,句须较吉利,施孝叔便决定让句须作总管。同时,施孝叔有一百家采邑,他把其中的匡邑让给句须。然而,句须却把主管与匡邑一并让给鲍国。施孝叔说:“你是占卜认为吉利的。”句须回答说:“能够给忠良,还有比这再大的吉利吗?”施孝叔与匡邑的百姓都为句须的高风亮节而感动,仍称句须为匡邑宰,直到后来,鲍国被齐国人召了回去,句须才成为真正的匡邑宰。再后来,句须的子孙便以匡为姓,尊句须为受姓始祖。

  句须之后,有一个叫匡俗的人,在虎溪修道,威烈王想请他进宫论道,便派使者带着车马去迎接他。然而,在使者抵达的前两日,匡俗得知此消息,因进宫非他所愿,便在白日间飞升而去。当使者到达时,仅看见匡俗所居的草庐一所,于是便称匡俗修道的山为庐山,又称匡山。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著名将领叫匡章,齐湣王时期,齐国联合韩国、魏国一并攻打实力强大的楚国,匡章率领齐军在垂沙大败楚军,并杀掉楚将唐沫。同时,匡章与孟子还是好朋友。

  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凿壁借光”,讲的则是一个叫匡衡的人物的故事。他是西汉时期经学家,官至丞相,系匡氏受姓始祖句须第31世孙。匡衡的父亲是农夫,家里十分贫寒,但匡衡从小十分好学。同乡有个富翁,家中藏书很丰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却不收分文工钱。富翁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我不想要工钱,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书借给我读。”富翁听了,被他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匡衡就有了极好的读书机会。到了晚上,匡衡家里无钱买油点灯,于是他在邻居的墙上凿了一个洞,借墙洞传来的光刻苦读书。后来,匡衡因对《诗经》理解极深,备受汉元帝赏识,从而让他走上了仕途。

  匡衡的胞兄匡衍也是自幼聪明好学,成年后亦满腹经纶,屡试屡中,汉元帝时官拜尚书令,德扬四海。

  匡昕,南北朝时期著名孝子,其号叫返母魂的故事广为传播。匡昕生性淳厚,非常孝顺,平时侍奉母亲,片刻不离,其母也是匡昕不在身边就不快乐。母亲病重,匡昕请医生给母亲看病,侍奉母亲服药,日夜服侍。母亲病亡,匡昕抚尸哭号,悲哀声感动了邻里。不料就在匡昕呼天抢地之时,忽见母亲身体微微转动,匡昕大惊,擦去泪水,在尸体一旁静静守候,观察究竟。接着见母亲翻动身躯,仰面长吁,慢慢坐起。匡昕急忙到跟前问候,母亲说:“我正在黄沙茫茫四望无人的地方,忽然听到我儿的哭喊声,连续不断地传来。我心如刀割锥刺,想想我死之后,我儿怎么能够生存,所以就又回来了。”匡昕转悲为喜:“我母亲果然又重生了!”从此以后,匡昕侍奉母亲更加周到,母亲得享高寿,后来无疾而终。

  唐僖宗年间,国内有位著名禅师,即疏山禅寺的开山祖师,其本名匡仁,出家后游遍天下,博采众长,成为一代宗师,时“大凡僧中之真者,造诣之绝伦者,皆到疏山寺谒拜”。

  明代匡福,洪武年间授武略将军,授命率军在山东半岛沿海抗击倭寇,屡建奇功,使当地百姓“不复知有寇”,成为著名抗倭爱国将领。

  明代礼部侍郎匡文贞,始任四川罗江县知县时,遇上全县大旱,哀鸿遍野,匡文贞不仅开仓赈灾,还从外地购回粮食平价卖给百姓。为县令期间,他还平反多起冤案,赦免无罪轻罪之人,并组织民众兴建书院,大兴水利,建修栈道,百姓安居乐业,口碑载道。任满离去,百姓泣诉相送,一时巷衢挤得水泄不通。后陆续升迁至礼部侍郎,因勤政务实,官绩斐然,累获嘉奖。

  明代又一名臣匡翼之,清廉之声震天下,嘉靖皇帝赞曰:“清军如匡御史,清得七分。”

  清初名臣匡兰馨,颇具才华,深受顺治皇帝赏识,在仕途上曾以吏部主事(正六品)直升太仆寺卿(从三品),名震朝野。后来,匡兰馨因病辞官归里,数年后,顺治皇帝仍对其念念不忘。

  常用的“匡扶”一词,或与匡氏先祖有关

  在《中华匡氏名人录》一书中,记者还发现一位名叫匡扶的秦朝大臣,根据其事迹,记者猜测此人或与今天常用的“匡扶”一词有着直接的联系。

  据该书记载,匡扶是秦二世皇帝胡亥时期丞相赵高的女婿,匡扶与父亲匡洪均为朝中大臣,但赵高特权跋扈,欺君压臣,匡扶父子不肯同流合污,令赵高怀恨在心,欲陷害匡氏父子二人。

  匡扶父亲匡洪有把宝剑,名为宇宙锋,系秦二世皇帝胡亥亲赐,赵高便设计派人盗取宇宙锋行刺胡亥,刺杀没有成功,赵高便反诬刺杀为匡氏父子所为。于是,匡氏全家被害,只有匡扶在妻子赵艳蓉与仆人赵忠的协助下逃出虎口,赵艳蓉则被赵高接回赵家。

  一夜,胡亥径直来到赵府,见赵艳蓉十分美丽,便欲纳为妃子,赵高也同意。但赵艳蓉坚决不从,在侍女哑奴的暗示下,先后在家中和金銮殿里装疯哭闹,胡亥只得将她遣出皇宫。尔后,赵艳蓉携哑奴出逃,前往边关投奔潘晏将军,而赵高则命令吴义截杀,幸得刘杰搭救,杀死了吴义,最终赵艳蓉在军中与匡扶相聚。

  不久,赵高毒死胡亥并勾结叛匪、欲夺皇位的消息传到边关,潘宴等率大军还朝,匡扶夫妻在金銮殿历述赵高罪状,赵高被斩,匡家冤仇也得以昭雪。

  查阅《古代汉语词典》和相关资料可知,“匡扶”一词最早出于晚唐时期司空图所写《太尉琅玡王公河中生祠碑》:“志切匡扶,义唯尊戴,每承诏命,若觐天颜。”我们姑且不论此处“匡扶”之意,但其后三句“义唯尊戴,每承诏命,若觐天颜”的意思很明了,即心中只装着义,每接到皇上的命令,就如同自己拜见皇上一样。这样的状态,不是与秦代大臣匡扶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很相近呢?那么,“志切匡扶”是否也可以理解为“太尉王公,其志可比秦代的匡扶”呢?

  匡氏口口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本姓匡

  匡姓,在北宋初年曾因避宋太祖赵匡胤之讳而改姓。但《中华匡氏名人录》一书却收录了一篇文章,对匡氏改姓这一历史事件作了另一番解释。

  该文标题为《赵匡胤原本姓匡》,作者为江西修水渣津镇人匡必正,1960年生,高中学历。匡必正在文中称,赵匡胤原本姓匡的故事是其伯父在他小时候告诉他的,伯父还强调,这故事是匡氏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

  故事的大概内容就是,赵匡胤原本生于匡家,但幼年丧父,其弟匡义尚在襁褓中,赵匡胤的亲伯叔便做主将其母亲改嫁于一赵姓财主为妻,其兄弟二人也随母下堂到了赵家,并改姓赵。等到赵匡胤入学馆读书后,匡家伯叔发现赵匡胤天资聪颖,认为其日后定有发达,便到赵府讨要孩子,但遭到赵家的严拒。无奈之下,两家便到官府打官司。

  公堂之上,匡家说:“此童乃匡姓亲血脉,是匡家人无可非议!”赵家则说:“不可否认系匡姓所生,但系赵家所养,理应姓赵!”主审官吏觉得两方都有理,便判匡赵各半,此童及弟两姓共有。在争论匡赵两字何姓在前时,被赵氏以“生身父母小,养生父母大”为由,争得排头。就这样,“赵匡胤”成了定论,也为日后匡姓的没族之灾埋下了祸根。

  赵匡胤后来从军,屡立战功,成为将军。25岁时,发动陈桥兵变,坐上皇帝之位,成为宋朝的开国之君。然而,其匡家伯叔不但不知进退、回避,还找到赵匡胤讨要官职。赵匡胤对其伯叔一直怀着怨气,便怒喝道:“我幼时失怙,需人抚育,母亲孀居,需人矜恤,你等何在?母亲被迫改嫁,我兄弟被迫一名两姓,如同女人,今只能世上无有匡姓,则吾之名姓便可堂而皇之成为一统大名。”于是,下令将其伯叔诛杀,凡匡姓人如不改姓,一律格杀勿论。

  从此,不愿离开祖居地的匡姓人便把“匡”字外框去掉,再在“王”字上加一点,改姓为“主”,后又改“主”为“康”,也有的匡氏改姓为徐、汪、方、羌等,但这些改姓的后裔至今都保留了原匡氏的堂号“晋阳堂”,以铭祖氏。

  到了南宋初期,匡衡后裔匡赤率族众力书朝廷,宋高宗赵构这才准奏恢复匡姓。到此,匡姓没族已170余年。

  诚然,这一说法是否真实,今人已无从查考,记者借此列出,权当茶余饭后的一个话题罢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的匡氏,的确因为赵匡胤的原因而被迫改姓。

  崇文重德,华蓥匡氏续写家族辉煌

  今华蓥匡氏族人,可谓是较好地传承了中华匡氏的优良家族“基因”。

  华蓥匡氏,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入川。据匡氏族谱华蓥分谱记载,入川始祖匡贵恒生于清顺治三年三月二十六日,先居湖广直棣郴州永兴县十五都五甲千香里郎官保八仙洞口,后居衡阳县西乡鲤鱼塘,康熙四十六年,携妻并五子奉旨开川,落居四川北道顺庆府广安县皛然里仰天窝李家坪,即今华蓥市古桥街道办事处前进村。

  按分谱所载,华蓥匡氏十分注重族内的伦理道德教育,特别是民国时期,已形成了体系十分完备的家训,具体又分总纲、训父、训兄弟、训夫妇、训尊卑、训妯娌、训力农、训子女、训婚姻、训勤劳、训节俭、抚子议共12篇。在广安目前已知的旧谱中,像这样完备的家训是少有的。2010年,华蓥匡氏再修族谱,又新增家训10项,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尊师重道、礼貌待人等,每一项又都作了具体的要求。

  正是因为严守家训家规,华蓥匡氏能人辈出,虽官不骄,虽富不傲,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己所能地为祖国、为家乡作出应有的贡献。尤其在华蓥市,匡氏一族为华蓥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赢得了华蓥人民的交口称赞。

关于我们
天下匡裔网是匡氏宗亲最重要的分类信息发布平台之一,以“继承匡氏精神、弘扬匡氏传统文化”为特色,融合各类匡氏新闻资讯和行业信息,以发布和报道姓氏传统文化信息、即时新闻资讯等,竭诚地为访问者提供信息服务。
版权声明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维权、免责声明:1、本网站非商业性质 2、内容谢绝用作商业传播 3、若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撤消,恕不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言论与本网无关!
联系方式
监督:18576633667
QQ群:908637488
邮箱:chinakuang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