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们反复阅读核查了日照、胶州、赣榆、睢宁、兰州匡氏族谱及谱序,仔细查阅了赣榆等地方志,经过长期不懈的研究,从字里行间中确定了“兰州匡氏始祖匡兴系匡九公之三子”的事实,具体得从匡九公和匡兴两位祖先的相关材料说起。
在天下匡裔网上登载的“匡九公系匡才公之曾孙九卿公”一文说:“日照、胶州、赣榆、睢宁先祖匡九公,名九卿,诰封武德将军,因在家排行老九也称九翁、九将军,祖藉睢宁县匡里今为匡桥村,元代邳州城人,娶刘氏、万氏,生匡亨、匡福等五子,为避兵乱几经周折,于元朝末年的1357年以前,从淮之东海迁居赣榆县旗山下东口村今为匡家口村,率五子高举义旗,起兵追随朱元璋反元朝有功,明朝建立后其五子被分封各地任职,长子匡亨明朝定鼎之前,因避兵乱迁至日照城前村今为日照市五莲县西城仙村,世居日照;次子匡福洪武元年授封山东沂州(今临沂市)守御所百户,后升任山东莱州(今莱州市)卫副千户,授封武略将军、武毅将军,因抗倭有功封胶州守御所正千户授武德将军,由其长子世袭,长子德、次子贵世居胶州,其三子政、四子荣又迁回赣榆县旗山下匡家口村守祖业;匡九公第五子迁居邳州城守租业,传三房,长房迁山东,明末清初,睢宁县十二世祖因故搬出邳州城,迁居睢宁县匡家渡今匡桥村,1668年,清康熙七年,郯城发生强烈地震加之黄河掘口洪水泛滥,波及现在的江苏、山东、河北等地,千里无人烟。邳州城被洪水淹沒在了湖底,城内族人大都亡殁,唯有睢宁县匡氏因早已迁出邳州城得以幸存;匡九公三子、四子授封各地任职,一时材料失查”。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匡昌龄先生在天下匡裔网上发表的“兰州金城匡氏”一文说兰州《金城匡氏族谱》记载:“始祖匡兴,明太祖皇帝北伐建功,授山东济南府胶州卫指挥同知职,由淮安北上入籍山东。时逢啸庄王建藩于兰,匡兴有九子,四子随驾至兰世袭其职,宗词设在兰州市民主东路的周家拐子”。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匡兴与匡九公有着不同寻常的紧密联系。
一是匡兴与匡九公均系淮安府赣榆县人。匡兴由淮安北上入籍山东,《赣榆县志》贡举表例选中明朝军功例13人,其中记载:“匡兴为兰州卫指挥使”;匡九公从淮之东海迁居赣榆县,胶州《胶南族谱》记载匡九公次子匡福“世居淮安东海之赣榆县”,胶州《胶西族谱》记载:“匡氏先本淮之海州人,汉乐安侯衡之后也,始祖九公以避兵徙居赣榆县旗山下入籍”;《赣榆县志》大事记记载:“1267年(元至元十三年)10月戊子,置淮东行中书省,所属淮安路海州更名海宁州,领东海、朐山、沭阳、赣榆4县”;《东海县志》记载:“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东海县并入朐山县”;《赣榆县志》大事记还记载:“1368年(明洪武元年8月,)海宁州复名海州,朐山县并入海州,治朐山,领赣榆1县,隶属直隶淮安府”。
从以上族谱、县志中可以看出,匡兴由淮安北上入籍山东,这里的“淮安”是指“淮安府”,《赣榆县志》记载:“匡兴为兰州卫指挥使”,这里的“匡兴”系赣榆县人;匡九公1357年以前,从淮之东海迁居赣榆县,这里的“淮”字应为“淮安路或淮河以北今江苏省所辖地区”,这里的“赣榆县”应为“淮安路赣榆县”。在明朝时“赣榆县”应为淮安府赣榆县。也就足以证明匡兴与匡九公同系淮安府赣榆县人。
二是匡兴符合匡九公五子明朝授封情况。兰州《金城匡氏族谱》记载:“始祖匡兴,明太祖皇帝北伐建功授山东济南府胶州卫指挥同知职”,以上说明元朝末年匡兴随明太祖皇帝北伐建功,明朝封授山东济南府胶州卫指挥同知,从淮安府赣榆县北上入籍山东;匡九公率五子高举义旗起兵追随朱元璋反元朝有功,明朝建立后其五子被分封各地任职,长子匡亨由淮安府赣榆县迁居日照,次子匡福授封山东沂州守御所百户,第五子由淮安府赣榆县迁居邳州城,其他三子、四子材料失查。
传统剧目《铁弓缘》记述了元末明初青年将军匡忠出城游玩,巧遇少女高秀英与其母在城外开茶馆,匡忠看到店墙上挂着一把大铁弓取下用力一拉便开,高秀英按父亲遗愿嫁给了匡忠,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匡忠在胶州传为是匡福并以被胶州人们所认可,其实明朝初年匡兴已授封胶州,而匡福明朝初年授封沂州,几十年后匡福才又授封胶州,匡兴授封胶州的时间与《铁弓缘》故事发生的时间相一致,《铁弓缘》的男主人公可能系匡兴而非匡福。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匡兴完全符合匡九公五子明朝授封情况,匡兴系匡九公之子无疑。
三是赣榆县自元朝以来唯有匡九公独家匡姓人家。经查日照、胶州、赣榆匡氏族谱,自元朝以来,赣榆县匡姓人家只有匡九公独家,现在赣榆县的匡姓人均属匡九公二子匡福之三子和四子的后人。匡兴系匡九公家人,从匡九公长子匡亨、次子匡福后排为三子是可靠的。
四是匡兴的名字叫兴,用猜测的眼光看,与亨、福二祖的名字也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
综上所述,兰州匡氏始祖匡兴系匡九公之三子。
山东省日照市匡军远 山东省胶州市匡辉
江苏省赣榆县匡立明 江苏省睢宁县匡琳
电话:15615133908
邮箱:kjy666888@163.com
2015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