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匡裔网

高古雄浑的战国玺印

2018-03-03    阅读 1,711   来源:天下匡裔网  作者:   

(网络配图)

  玺印,《释名》解释为:“玺,德也,封物使可转德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先秦前,玺、印是一物。秦始皇后,只有皇帝印才可称玺,官吏及一般人称印。

  从艺术风格和文字特点上看,战国古玺上的文字具有圆转、自然、富于变化的特点,与以秦代小篆为基础的汉印文字相比,一个自然多变、形式灵活,一个方正谨严、格式整饬,战国古玺无论是阳文,还是阴文,其风格或者秀逸典雅,或气厚雄浑,或古朴自然,风格多样,正像其时代的思想流派一样,面目繁多,可以说,具有非常的时代特征。尽管它是女孩国篆刻艺术史的启蒙时期、初级阶段,但从风格史上寻绎,它却是如此的具有个性,如此的强大,稚拙中充满了纯真自然、无所拘囿的格调。

  本文要介绍的这件战国“下匡取水”方玺(见图),铜质,坛形鼻钮,素面,体形扁薄,长、宽各2.8厘米,边厚4厘米、通高1.5厘米。玺印正面阴铸四字籀文:左上“下”、左下“水”、右上“匡”、右下“取”。这四个字比较清晰完整。

  籀文又称作“大篆”,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

  该玺原来也曾有发现,见于著录的有:1.罗福颐《古玺编》(第4061号)隶作“下水□取”,“□”字未释。罗福颐认为‘下水”二字为复姓,作人名用印。2.徐文镜《古籀编》,隶为“下水匡□”,“□”字未释。此外,石志廉《战国七玺考》(见《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1期)一文中,还提及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方,也未作考证。

  李兰昌先生认为,玺文中“□”应释作“匡”,《古玺文编》“□”释“匡”;《古玺编》0091“汪匋右司工”称“汪”字“王”旁即作“圭”。“皇”“圭”“王”三字音近可通用,故释其为“匡”。四字应读作“下匡取水”,此乃官印。“匡”是古地名,史载其地有数个:一为春秋时代郑邑“匡”。《左传》载:六年春,“郑灭许,因楚败也。二月,公侵郑取匡。”其地在今河南省扶沟县境内。二为春秋时代卫邑“匡”。《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此匡即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后汉书·郡国志》曰:“长垣有匡城。”宋初改为长垣县。三为春秋承匡。《春秋·僖公十五年》:“盟于牡丘,遂次于匡。”既今河南睢县西三十里。古之郑匡,本为卫国,后一度属郑,故匡有“上”“下”之分,该印文“下匡”应为郑之匡地。“取水”为古之水官,先秦时司空之下属专管水利的官员曰“取水”《荀子·王制》载:“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涝,安水藏,以时决塞,岁虽凶败,使民有所耘艾,司空之事也。”“取水”官之职掌。

  也有学者认为按照古玺印章类体上的文字读法,“反字顺读”(上—下—左—右)而拓印在纸上的“正字”,按古文竖写读法“上下右左”,应该读作“下水匡取”。如果此试读正确,那“下水匡取”又是何意呢?

  “下水”应该是一个古地名,古代一般所说的说“水”,即是“河”,诸如“淮水”“泗水”“薛水”“漷水”等,实是“淮河”“泗河”“薛河”“漷河”。“下水”就是某河的“下游”之地,已转称为某个特定的“下水”地名。具体“下水”之地,在何处?古地名已经佚失,今无法确指。

  “匡取”就是姓名,毋庸置疑,姓“匡”名“取”,该古玺印的主人就是“匡取”,由此玺印豪迈的风格上看,他 应该是一位战国时期有名的人物,虽然史书上未曾记载过这个人。但依据“匡”氏,玺印又出现于枣庄市峄城区,或许是那位凿壁偷光的汉代东海郡承县布衣宰相“匡衡”的一位先人也未尝可知!

关于我们
天下匡裔网是匡氏宗亲最重要的分类信息发布平台之一,以“继承匡氏精神、弘扬匡氏传统文化”为特色,融合各类匡氏新闻资讯和行业信息,以发布和报道姓氏传统文化信息、即时新闻资讯等,竭诚地为访问者提供信息服务。
版权声明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维权、免责声明:1、本网站非商业性质 2、内容谢绝用作商业传播 3、若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撤消,恕不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言论与本网无关!
联系方式
监督:18576633667
QQ群:908637488
邮箱:chinakuang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