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匡裔网

家谱中的私塾先生——《沙洲匡氏族谱·发祥公行略》解读

2018-03-03    阅读 893   来源:天下匡裔网  作者:   

  《沙洲匡氏族谱(卷一)发祥公行略》

  盖为人子者,继先人之志,犹当述先人之事。先人虽逝,而其事之足以垂法后世者,则必书而志之。俾已逝之先人,死而不朽;后世子孙,绳其祖武。承先启后者,不当如是乎?

  余父字瑞云,讳发祥,弃世久矣。其生平之事迹,余虽不能悉其详,犹得儿述其略焉。余父生于道光丙申,初涉世即遭水患,攻书未就又遭兵燹之灾,当此干戈扰攘之秋,困苦流离而青云之志未尝稍懈。始则设教于永安洲,宾主情聊不忍弃而他适,嗣因家业萧条欲置产以为生计,适值红巾匿迹,南方招买荒田,于是商之旅于伯,辞馆南行,伯仲二人,路越崎岖,躬临草莽,遂于金坛东乡河头镇前周村置田十余亩,筑屋家居,复佣书于丹徒高尹村。然虽栖身得所,常以高堂祖母为怀,以为糊口异乡,不克躬亲定省,于子道有亏,旋又携家北返,复归桑梓,仍设教于永安洲故地。余亦于此从学焉。未几,祖母辞世,营谋丧葬,尽礼尽诚。生余弟安等,姊妹六人,幼而教养,长而婚嫁。有时散馆而归,日常辛勤陇亩,心力交劳,不言而喻。

  迨至向平愿毕,天年不永,即于光绪壬寅正月十三日,染恙而终,享年六十有七。呜呼,想余父之一生,叠遭迍遭,艰苦备尝,诚有欲言而不忍言者,兹因续修家乘,不得不略述其概,列于简末,以示不忘。至于品学兼优,言行不苟,扶危济困,排难解纷,皆啧啧于相邻之口,余亦不敢赘赞焉。

  【解读】

  沙洲匡氏是海州匡氏的支派,是海州匡衡之后,明初迁入扬州,在扬中定居至少有600多年的历史。《发祥公行略》中的记录的匡发祥出生于晚清,原本教书为生,后一度外出经商,后返回扬中故乡继续教书。《行略》的作者是匡发祥的长子匡道平。人子追父,自然情真意切,文章开篇,孝心一片,其中蕴含的思想也可以视为古来纂修家谱的根源所在。

  匡发祥,字瑞云。生于道光丙申(1836年),这一年正好也是沙洲匡氏续修家谱的年份。文中提及「初涉世即遭水患,攻书未就又遭兵燹之灾」,可知扬中岛在此后的几年中,曾发过大水;再往后的十几年中,又遭遇过兵灾。《扬中县志》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7月,英舰侵入长江,摄于圌山要塞炮火威力,不敢前进,舰上部分士兵登上育婴洲骚扰抢掠」,但与「攻书未就」的时间对不上,结合上下文,应该是指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

  匡发祥本来在扬中永安洲教书,太平天国被平定后(红巾匿迹),前往金坛、丹徒等地创业,为了方便尽孝,又放弃产业,返回扬中继续教书,兼带务农。这一段文字,也可以反映出当时扬中人的生存状态。永安洲原属丹徒,1904年,丹徒县将乐生洲、宝晋洲、育婴洲、德兴洲、细民洲、永安洲、请佃洲、蒋家沙、新涨轮船沙划归太平厅(扬州前身)。

  匡发祥作为一个私塾先生,他求学时遭逢战乱,但还是坚持读书(攻书未就又遭兵燹之灾,当此干戈扰攘之秋,困苦流离而青云之志未尝稍懈);学成后在永安洲办学,不舍得远涉他方(始则设教于永安洲,宾主情聊不忍弃而他适);后来被迫外出创业,在安居立业之后再度重操旧业(遂于金坛东乡河头镇前周村置田十余亩,筑屋家居,复佣书于丹徒高尹村);后来为了方便赡养老人,又回到故乡,重新办学教书(复归桑梓,仍设教于永安洲故地);为了生计,教学之余还要下田务农(有时散馆而归,日常辛勤陇亩,心力交劳,不言而喻)。

  匡发祥于光绪壬寅(1902)去世,享年67岁,这是一个生逢乱世的私塾先生,正如其子所述,其一生「叠遭迍遭,艰苦备尝」,但他在求学时能做到「青云之志未尝稍懈」,在教学时能做到「品学兼优,言行不苟,扶危济困,排难解纷」,的确是难能可贵,无怪乎「皆啧啧于相邻之口」了。

关于我们
天下匡裔网是匡氏宗亲最重要的分类信息发布平台之一,以“继承匡氏精神、弘扬匡氏传统文化”为特色,融合各类匡氏新闻资讯和行业信息,以发布和报道姓氏传统文化信息、即时新闻资讯等,竭诚地为访问者提供信息服务。
版权声明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维权、免责声明:1、本网站非商业性质 2、内容谢绝用作商业传播 3、若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撤消,恕不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言论与本网无关!
联系方式
监督:18576633667
QQ群:908637488
邮箱:chinakuang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