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无声地穿过古老银杏树繁密的枝叶,把地面点缀得影像婆娑。斑驳的青砖、灰瓦、粉墙、朱窗,寂静的四合院,无语的滴水廊檐,百年的老桂树。时间让匡园旧舍弥漫着浓郁的岁月味道。
这是一所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的学校。在1907年微弱无力的世纪初阳里,苍凉、凋敝、蒙昧的乡村竟然诞生了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真让人惊讶。学校创始者匡仲谋,20世纪前四十年中国民族工业的代表性人物,经营实业,影响一方。1906年秋,匡先生在呈请当时的无锡县署立案兴学时说:“此非吾一人之私,乃乡里之事也。”又言:“国家之盛衰,视乎民智之开明与否;民智之通塞,视乎学校之发达与否。”寂静的匡园,让人面对这样的兴学呈请感慨不已。举家私兴公学,以实业经营投资于公益教育,胸襟与道德之境界可谓高山;启智乃为强国,办学是为民族,理想与抱负之追求可谓景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真正的办学者,心中必定装有国家前途和民族大任;一所学校的教育,只有胸怀天下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作为。1907年春天,匡氏学堂的钟声开始在江南濛濛细雨中悠扬地飘荡,这一响,就绵绵延延地到了今天。百年间锡山高中的文脉之所以未曾中断,或许正是因为当年三十岁即怀国兴学的匡仲谋先生最初的兴学理想使然。
在这所百年老校新城校区的行政大厅里,我们看到了匡村学校时期的“十大训育标准”:
锻炼健康强壮之体魄;陶冶言行一致之美德;涵养至公廉洁之节操;激发舍生为国之精神;鼓励服从团队之主张;训练谦恭温和之礼貌;养成灵敏精密之头脑;练习增加生产之技能;培养勤俭耐苦之习惯;增进活泼愉快之态度。
一所学校的存在,不能仅凭兴学者的激情与壮志,她需要育人目标引领下的课程支撑,她需要面对教育理想的具体实践者。而实践匡氏办学理想的代表性人物为这所学校自民国十六起担任校长的殷芝龄先生,这位近代著名教育家、留美博士当年在黄炎培先生的举荐下,自上海风尘仆仆来到无锡乡下执掌这片四合院落时,心中一定有过宏大的教育愿景。这从他颁布的“十大训育标准”即可看出端倪,“标准”从身心与道德、操守与价值、精神与气质、思维方式与实践能力、生活习惯与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当年匡村学校的人才规格与培养目标。有意思的是,如果用今天的话语方式来表达,这样的人才规格与目标就是和谐而全面发展的人。真正的教育,或许就是一些最朴素的教育作为,中国百年基础教育的发展史以及她的历次变革,理应有一次更深刻意义上的反思。与“十大训育标准”相对应的是殷芝龄时代的学校课程,在这所学校蜡黄的影像和文字里,我们居然看到了学校本位的课程设置,我们竟然看到了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当时学生使用的外语原版教材就放在学校的档案柜里。旧迹虽为残片,世事沧桑虽让我们遍寻当年殷芝龄校长的只言片语而不见,但他的教育努力和职业风范带给一所学校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今天锡山高中的课程开发与实践在基础教育界得到普遍的关注无疑得益于历史深处的教育启迪。这是一所学校对教育细节的记忆,也是一所学校对自身教育文化的传承。
民国十四年八月八日,在上海广慈医院的病榻之上,四十九岁的校主匡仲谋写下《匡氏垂箴》:
古人言有志者事竟成,拿破仑字典无难字。皆言作事之贵有诣力也。历观中西伟人,于其欲达之目的,穷日之力而不能至者,则累月以赴之,经年以赴之,甚有毕生之不足后人继起而赴之,务达其目的而后已。往哲之事吾辈所当取法。余四十有九矣,经营匡校十有九年,阅尽艰辛,精力俱瘁,而余之目的犹未达也,敢贡斯旨,以望后之来者。
民国二十六年,匡村中学建校三十周年,钱基厚先生又在纪念碑文中写道:“三十年间,艰阻困苦,必有不堪言者,而(仲谋)卒不愿舍去。其大力宏愿,岂常人所能企及耶?”
十九年的办学经历让匡仲谋先生“阅尽艰辛”、“精力俱瘁”,钱基厚先生的言辞可为佐证;但钱基厚先生“其大力宏愿,岂常人所能企及耶?”的感慨,同样也印证了匡氏为兴学理想“穷日”、“累月”、“经年”、“毕生”而“赴之”的精神。这种坚韧、矢志不渝的品格今天已经成为锡山高中人在教育求索之路上的精神支点,“坚毅奋进”的校训可为今日佐证。正是靠这种精神与品格引领下的教育努力,使得匡氏学校虽处乡间僻壤,却深得社会厚望。民国时期,于右任、罗家伦、顾宝琛、陈果夫、王世杰等一大批政要学者都曾关注过这所乡间学校。今日锡山高中在基础教育界的影响和声誉有目共睹,一所学校的底气,是由其历史内容和现实作为慢慢叠加而成的。
清晨,走在锡山高中新城校区阔大的校园里,微风送来阵阵鸟语、花香,还有朗朗的晨读声。这是一种和谐。这声音曲折回环地走了一百年,终让一所学校成了许多人灵魂的家园。在与这所学校长时间的对话过程中,我们最深刻的体会是,学校的意义大概在对一个人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如果她让一个人群的生命存在有了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那么,这所学校的历史就有了价值。锡山高中因为理想,而有了实践;因为精神,而有了百年。任何一个研究中国近代百年基础教育发展史的研究者,都无法避开锡山高中,这所百年名校的发展历程和教育细节,承载了太多的可资探究与追问的教育内容。
校园早已不是那间落满时间和江南烟雨的校园,但她的味道还是那间院落的味道。有传承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祝福这所诞生于太湖烟雨中的百年学府,祝福她及历经坎坷的中国基础教育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为学校百年校庆电视片配音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