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匡裔网

匡互生为校筹款 黎元洪仅捐款20元

2017-07-13    阅读 477   来源:天下匡裔网  作者:   

匡互生先生(前排右一)与同学们在一起

匡互生与“立达”学园 为校筹款黎元洪仅捐款20元

1925年1月,匡互生、朱光潜、夏丏尊、刘薰宇以及丰子恺等社会贤达集聚上海,探讨救国途径,酝酿自办学校。随后匡互生赴北京募捐。他先得到母校老师黎锦熙捐助的60元;又持当时教育总长易培基的介绍信到天津,向前总统黎元洪募捐。未料黎只捐款20元,致匡互生拂袖而去。返回北京后,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与易培基陪同他到协和医院晋见孙中山和宋庆龄两先生。孙中山虽在病中仍慨然允诺捐助700元(后因中山先生病逝,未收此款)。受此鼓舞,丰子恺卖掉了自己的住房,租用民房为校舍,先建立了立达中学。因为春晖中学、中国公学都有学生转学到立达,社会上也有一些青少年慕名而来,3月2日开学时,学生已达60余人。虽又加租了房屋,仍不足使用。

3月12日,匡互生提议组织成立“立达学会”。所以取名为“立达”,是采用孔子《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之意。“立达”的宗旨为:“修养健全人格,实行互助生活,改造社会,促进文化。”其具体做法为:兴办立达学园,出版丛书和刊物,兴办学术研究和其他社会事业(如兴办农场等)。匡互生多方筹款,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选择上海江湾修建新校址。同年秋,学校迁入新址,除原来的初中部外,增加了高中部(分文、理两科)和艺术专门部(分西洋画、图案画两科),共招收学生139人。后来,立达学园将艺术专门部改为文艺院,分设中国文学系、西洋画系、图案画系。其名称为“立达学园”,而非学校,就是要参照希腊“柏拉图学园”的自由讨论的方法进行教育,把青年当成幼苗来培养。

立达学园不设校长,起初只有立达学会推选导师5人组织导师会,负责学园的工作与生活,协同立达学会规划学校发展事宜;推举主任一人为对外代表。教师由导师会延聘,他们负责训导、教授学生。职员亦由导师会延聘,他们会同导师、教师处理各种日常事物。匡互生与周为群、陶载良是学校的“三驾马车”,匡互生负责训育工作,周为群负责教务工作,陶载良负责总务。后来由教师、工人、学生代表组成校务委员会来共同管理校务,一切重大事项,均由校务委员会讨论决定,再分别交给各有关部门落实。无论学校管理机构怎样改变,匡互生始终是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并一身兼多职。

此时的立达学园,教师阵容大有可观,一些原在大学任教的教授、专家,放弃优厚的待遇,追随匡互生到了江湾,集聚立达学园。除上述诸位教师外,夏衍、陈望道、刘叔琴、许杰、赵景深、唐弢、钱君匋、沈仲九、吕骥等多人也成为立达的教师。茅盾、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朱自清、刘大白、周予同等也加入立达学会并在立达兼课。一时间,人才济济,名流荟萃,一所探索教育改革的崭新园地在上海北郊兴起。

他们主张“人格教育”,用爱心去教育、感化青年。学校里没有烦琐的校规校纪,也没有形式上的奖惩制度,只有校训:立己立人,达己达人。一切教育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匡互生说:“我是相信教育的,我觉得青年教育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中心。”他还说:“人生的不同,犹如其面。教育者决不该以一种主张束缚被教育者,使他们不能自然地发展。教育者应像园艺家一样培植被教育者,使他们茁壮成长,开花结实。这样的学校便是理想的学校。”立达的教师们以身作则,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劳动,自我修养。夏丏尊翻译的《爱的教育》一书,全校学生几乎人手一册。

匡互生的教育方法,就是要打破师生之间的界限,与学生在生活上、精神上平等相处,实践自由与平等、民主与科学。他除参与教学活动和参加农场的劳动外,对厨房伙食,学校环境卫生,无不躬亲参与。其身体力行,埋头苦干的精神,全园师生无不敬佩。

1928年,针对当时的中等教育只注重书本,过于空泛乏味的问题,立达学园在江湾园区北面的空地建立了农场。次年创建农教科,提倡勤工俭学。农教科下设园艺、畜牧、农村教育三个专业。除必修的基础课及教育学外,还增设了作物、园艺、养蜂、生物遗传学、土壤及养鸡知识等。一切为适应农业的需要而设置,以达到改造农村的目的。后来农场搬迁到南翔柴塘。农场下设大田、养猪场、养鸡场、养蜂场、制造场和园艺种植等,引进英国的约克夏、巴克夏猪,美国的来亨鸡,意大利的蜜蜂等,每年可向社会提供种猪、种鸡、种蜜蜂和生猪、鸡蛋、蜂蜜等产品,也解决了学园和学生的部分开支。

匡互生对农场周围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农家子弟多不能入学读书,就在农教科附设小学部,聘任教师和同学兼课,对高年级的农家子弟实行半日制,学生全部免费就读。立达的养猪场、养鸡场和养蜂场科学、卫生,产量高。学园常常邀请农户来农场参观,向他们介绍先进的品种、管理方式,使许多农户受益。为解决农民没有文化的问题,匡互生还开办夜校,让学生轮流教农民识字,使他们摆脱蒙昧。立达学园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匡互生的教育理念,使许多有志青年慕名而来,学生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还有海外的华侨子弟。

1927年下半年,匡互生还应吴稚晖、李石曾和易培基之请求在江湾办起了劳动大学,探索高等专科教育。匡互生为筹备委员会秘书,负责具体工作。当学校建成招生后,他即交给别人管理。1931年立达学园又在南京孝陵卫开辟农场,并建立农村教育科分部,扩大招生。至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前,匡互生在文章中记录了学园的情况:“本部学园有初中高中两部和农场一所。高中部分普通和农村教育两科。初中部及高中普通科设于江湾,高中农村教育科设于南翔。两处共有价值六万余元的校舍和三万余元的设备。农场分鸡场、蜂场、制造场和园艺四部。除蜂场设于嘉兴濮院外,余均设于江湾。鸡场有血统记录可查而价值在万元以上的各种种鸡三百余只;有价值万余元的产卵鸡七百余只;有价值三千余元的雏鸡八百余只;有价值一万五千余元的大小鸡舍五十余间;有价值二千余元的铅丝篱网六千余码;有价值三千余元的各种机器及其设备。蜂场有价值三千余元的种蜂百余箱……就前年度的成绩及去年度的预算比较来说:农场本年度至少可获纯利万二千元;农教学生每人每月至少可生利三十元。”立达学园一无官方支持,二无资金来源,匡互生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教师、学生,经过艰苦奋斗,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对上海发动疯狂进攻。立达学园的位置正在主战场上,饱经了日军炮火的摧残,战争结束时立达学园已经是一片瓦砾。匡互生看着原来生机勃勃的校园只剩残垣断壁,六、七年的心血毁于一旦。他无比痛心。此时胡宗南来信请他到西北去振兴教育,易培基、李石曾等也都允诺,将筹款恢复立达。匡互生立即擘画,重整立达。他日夜操劳,筹备资金,设计校舍,购置设备,至9月,立达学园的校舍及设备焕然一新,学校照常开学。

然而此后不久,匡互生积劳成疾,被诊断出肠癌,不幸于1933年4月22日在上海去世。学生把匡互生安葬在他为之奋斗多年的立达学园里。5月29日,立达学园、上海各界人士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许多社会名流出席。长沙、邵阳两地也举行了追悼大会。后来,立达学园的学生在全国各地创办了“互生书店”、“互生农场”、“匡互生纪念农校”、“互生小学”、“互生儿童工读院”等文化教育机构纪念他。杨明轩、巴金、周予同、叶圣陶、朱自清等人也都曾写过纪念他的文章。

(责任编辑:程海宏)

关于我们
天下匡裔网是匡氏宗亲最重要的分类信息发布平台之一,以“继承匡氏精神、弘扬匡氏传统文化”为特色,融合各类匡氏新闻资讯和行业信息,以发布和报道姓氏传统文化信息、即时新闻资讯等,竭诚地为访问者提供信息服务。
版权声明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维权、免责声明:1、本网站非商业性质 2、内容谢绝用作商业传播 3、若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撤消,恕不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言论与本网无关!
联系方式
监督:18576633667
QQ群:908637488
邮箱:chinakuang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