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亚明,江苏丹阳人,早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从事党的宣传和理论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高校领导。晚年主持《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这一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功德无量。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和逝世10周年,在70余年的革命历程中,匡亚明奉献了毕生精力,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里,仅摘取他在南京的几个片段,追忆匡老,以示缅怀。
慧眼识英才甘为陈白尘、程千帆等“冒险”
1978年,匡亚明重新担任南大校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学校延揽人才。著名戏剧家陈白尘在“文革”中深受迫害,到1978年尚未复职。匡校长求贤若渴,听说这事后,多次亲自登门拜访,力邀他来南大任职。陈白尘教授为他的诚意所感动,毅然应聘南大中文系主任。
同样,著名古典文学家程千帆教授和英国文学专家张月超教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遭到种种摧残和不幸。“文革”结束后又都被勒令退休,工资微薄,处境凄凉。匡校长得知这一情况后,冒着政治风险,派人数次登门求贤。他说,这样的人才,别人不用我们要用,如果调动手续办不成,南京大学就包吃包住,一定要让他们有用武之地。终于将他俩一起请进南大,除支付工资外,还破例给他们每月加100元补助费,并妥善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和治学条件。
敢为天下先开中国“不出国留学”创举
这不是天方夜谭,不出国即可“留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就是这样一座“不出国的留学园地”。
1979年中美建交后,两国间的校际交流,当时仅限于个别留学生,对此,匡老主张中美合作办学。这是一种大胆的设想,也是一步险棋,既没有红头文件可依,也没有任何先例。此后,匡亚明率领第一个大学校长代表团访美,他的这种构想,得到了霍普金斯大学穆勒校长的高度赞赏,两人一拍即合,“霍大”愿意出人出钱与南大合办一所高级研究院,不仅派教师来上课,而且还派工作人员参与管理。
这种超前的理念,不仅需要魄力,更需要勇气。匡老回国后,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好心劝说他不要为此栽跟头。他却说,我绝对不在乎个人得失,凡事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我就敢闯关。他将此事向教育部国务院作了汇报,分管领导对匡老的创意与构想给予了充分肯定。
风范碑传蜗居筒子楼誓为教工谋福利
匡亚明始终把教学放在第一位,1965年,南大教学用房矛盾突出,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开展。他果断决定,把校部机关全部从楼房中迁出,搬进刚建好的简易平房,腾出的房子全部用于教学之用。此后,校部机关就在平房办公达20多年,匡老也一直在一间十余平方米的小屋中主持工作,这在全国大学中绝无仅有。
匡老严于律己,是有口皆碑。1978年他恢复工作后,组织上准备给他调配住房。当时,学校住房相当紧张,困难多多,他便坚持留在“文革”期间居住的14舍筒子楼中,与大家“同甘共苦”,并明确表示:“在教师住房没有解决以前,我不会搬进南大的其他宿舍。”
对待同志和朋友,匡老非常热情,无论是保健医生、护士给他打针、挂水,还是同事向他汇报工作,他首先张罗让夫人拿出饼干、糖果招待,并亲自礼让,深恐怠慢或冷落了别人。
振兴红学会为建乌龙潭曹雪芹馆鼓与呼
1985年,匡老向年会提出两项重要建议:一、江苏与曹雪芹和《红楼梦》有特殊关系,应力争在全国红学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二、呼吁南京建立一个《红楼梦》研究中心,或是曹雪芹纪念馆,或是为曹雪芹立个像。匡老的这一建议,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和热烈反响。
为振兴江苏红学,匡老领衔我国文化界其他著名人士唐圭璋、程千帆、孙望、陈白尘、艾煊、吴奔星、吴调公、周汝昌、冯其庸、蒋和森、胡德平、杨乃济、周雷、吴世昌、李希凡、端木蕻良、杨宪益、吴组缃、张毕来、谢铁骊、启功、许宝骙等签发了《关于在南京为曹雪芹塑像并建立纪念馆的倡议》至中央、江苏省和南京市的有关领导和部门。
但由于大行宫地处闹市等诸多原因,许多年过去了,上述倡议未能得到批准和实施。为此,匡老向江苏省红学会提出,不要只盯住大行宫一地,可以在与曹雪芹家世和《红楼梦》有关的南京其他地方选址。大家也认为,正在复建中的乌龙潭公园东首原是袁枚随园的一角,而在康熙年间则是曹雪芹家织造园的一角。因此,经与该公园负责人联系,一拍即合,决定先在公园内为曹雪芹立像。
匡老于1996年12月16日在南京逝世,这是我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也是江苏省红学界的重大损失。今天,他倡议在南京大行宫筹建曹雪芹和《红楼梦》纪念性建筑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他如若地下有灵,是一定会含笑九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