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巡抚得悉金县令不单没有捕到人,反倒被打死一名衙役,又几乎激成大变,为免事态进一步发展,立即命令释放年幼的兰陔,同时免去金县令之职,调张孔言继任县令。此时匡光文已直奔京师告状,张县令再赴花桥捕人未果,竟然一把火烧了匡光文及邻里200来间宅居,捉拿其亲朋20余口带回县衙关押。严刑逼供,几天打死6人。匡光文蒙此大冤,到达京师后即直闯都察院呈送诉状,都察御史指示湖广总督派员会同湖南藩、臬两司调查审理,其结果可想而知,反倒以“诈传诏旨”(实为钟贤甫所为)的罪名判匡光文秋后斩决。
九门提督 告状惊动圣驾
以绞代斩 义士难免一死
匡光文的表弟甘启琇为表兄鸣不平,抱了兰陔亲赴刑部申诉。刑部尚书发觉断案不公,力主重审。甘启琇听说九门提督为人正直,一言九鼎,又赴九门提督英和府上投诉,这才引出九门提督代民告御状的佳话。
英和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生于北京,乾隆五十八年进士,先作了几年编修,而后青云直上,由户部尚书迁任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嘉庆、道光年间,英和以军机大臣领九门提督,倍受皇帝信任。读者诸君可还记得,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雍正得以顺利登基,仰仗的就是九门提督隆科多和大将军年羹尧。英和正是这么个权重一时的九门提督。但英和为人正直,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著有《思福堂诗钞》、《恩庆堂集》,琴棋书画都来得几下,素有好的官声。
听了甘启琇的申诉,他拍案而起,亲自起草奏折,邀同都察御史、刑部尚书共同呈请道光皇帝“圣裁”。于是,道光皇帝批复给军机处,又于是,产生了一纸录副奏折……
录副奏折如何逾越千山万水而到了醴陵?依然没有答案。
再一个双休日,那位醴陵古玩商人又出现在古玩集市。毕竟多了一份乡情,这一回,我们已经谈得很是融洽。
我向他打听:“上次卖给我的那张纸,你是从什么地方收集到的?”
他漫不经心地回答:“新阳”。
而且说,他是收购那堆“旧书”,“纸”是搭给他的。
我以为他的话诚实可信,回到家里便查找醴陵地图,神福港附近果然有个新阳,看样子是个镇子,新阳往西便是花桥,像是个更小些的乡镇。这就是说,录副奏折来自匡光文的老家,一定是在他的后人手里保存到今日的。于是疑团又来了,录副奏折怎么跑到匡家去的,难道是九门提督英和特别的关照?带着这个悬而未决的疑团,迎寒送暑,一晃便是700多个日日夜夜。
1999年春雨绵绵时,有一日我在古玩集市发现一本《醴陵乡土志》,最先的反应便是看看有没有匡光文的记载。
《醴陵乡土志》是民国十五年(1926年)由醴陵名士傅熊湘编撰的中小学乡土教材,全面介绍了醴陵的地理物业、民俗风情、名人名胜以及历史沿革。其中果然有《匡光文传》,前一部分包含有录副奏折所陈内容,除“湖广总督审办”与《醴陵乡土志》所载“诏湘抚督派员会同藩、臬两司讯拟具奏”稍有出入,录副奏折所言更详。《匡光文传》的后一部分叙述的是湖广总督李逢彬遵照道光皇帝的旨意重审“漕案”,改判匡光文秋后绞决。理由是,“闹漕”虽不成立,斩决实属错判,但匡光文指挥家人拒捕,致使衙役一人毙命,触犯了大清律条,保匡光文一个全尸,命还是要偿的。恰恰便是录副奏折的“且听下回分解”,合二为一,便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
慷慨领死 总督为之动容
号哭塞道 百姓路送冤魂
我买下了《醴陵乡土志》,为的便是要一个完整的故事。挑灯夜读,希望能找到录副奏折出现在醴陵花桥的原因。
话还是从李逢彬重审匡光文说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