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流渡康氏族谱再序(摘录)
“吾康氏宗族源远流长,得姓最早殷周时期,有匡裕公兄弟七人隐于南障山香炉峰,仰其庐,称匡庐(今江西星子县西北九江县南,古名南障山即庐山)。春秋时期有句须公者,宰于匡......取姓于匡。
“吾族兴旺发达,雄才辈出。战国时期有齐国元勋匡章公,汉朝有匡衡公等名盖天下......至宋为避太祖赵匡胤之讳(易匡为康)。
“(黑流渡康氏)宗祖由江西泰和文溪入楚至远安,后由远安转迁至黑流渡,四百余年。本族多次篆谱,均有史料可考,前谱丙戌1946年篆成于汉川田二河。黑流渡有16卷......1968年,因故烧毁首四卷......
壬申年5月15日
(此序,言简意赅。姓氏来源有裕公、句须公并列。宋时易匡为康,明时由江西泰和文溪迁楚,族谱有据。然文字多有错漏,子嗣亦有遗漏或谬误。经笔者初步考据,忝列如下内容,仅供参考)
得姓始祖句须公考
24史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史》《魏书》《旧唐书》《新唐书》《宋书》《元史》《明史》等12史书均有匡氏句须、衡、咸、人等史料。其余人物见于各族谱。且诸多族谱皆称,句须公为匡氏得姓始祖,宋时为避讳易匡为康等姓。
据《风俗通》记载,匡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邑。相传句须公受托于鲁国大夫施孝叔(有的地方写作施孝权,可能是笔误)管理匡邑,“以邑为氏”见《通志·氏族略》。明万历《紫薇方氏族谱原叙》“周灵王(公元前569年-前545年)有句须氏,宰鲁匡邑,因地为姓。”江西修水匡氏族谱“始祖句须,西周鲁国人,受封于匡邑,后裔以邑为氏。”匡裔方氏族谱记述,句须之子匡裕“屡逃征聘,居于庐山,后仙去,故曰匡庐。”其他记述中有匡俗者,句须之后,隐居庐山,似乎裕同俗。《后汉书.郡国志四》引用释慧远《庐山记略》匡俗出殷周之际。另有湖南耒阳、常德等匡氏支系记载,句须公为周文王之子,受封于匡邑,以匡为姓一说。
综述,句须公,山西晋阳人(今太原),春秋时期任鲁国匡邑宰,以邑为氏,得匡姓,是为始祖。
支姓始祖
匡德:明初由泰兴蒋公桥迁丹阳仁济沙之东鲇山。是为江苏丹阳匡氏始迁祖。
匡仲实:元初居江西庐陵县燕子砶匡家畈,其孙匡文正,元至正十八年因避兵随父迁湖北罗田,后迁安徽六安齐云山下适一冲(匡家冲)。其父返罗田,谱以匡文正为安徽六安匡氏始迁祖。
匡震隆:祖先本居山东平原,宋太平兴国间迁江西新喻县之西门。匡震隆在明洪武三年始迁醴陵县之北乡花桥。是为湖南醴陵匡氏始迁祖。
匡义宣:明永乐七年自江西泰和县金华山迁居祁阳西隅永隆乡泗水湾。是为湖南祁阳匡氏始迁祖。其孙匡添瑞生匡思明、匡思亮、匡思俊、匡思文四子,匡思明即支祖。匡思文和匡思亮一支迁至衡阳市祁东县。
匡(康)珣:濛衡康氏始祖。宋初与梁灏同榜进士,官为袁州(今江西宜春、萍乡一带)都使,号十七客都使。避宋太祖赵匡胤之名讳,携子孙后代易匡为康。
匡九公:日照、胶州、赣榆匡氏始祖。诰封武德将军,生匡亨、匡福等五子,元末迁居赣榆县旗山下东口村(今匡口村) ,长子匡亨迁至日照城前村(今日照市五莲县西城仙村)。次子匡福因抗倭有功封胶州守御所正千户授武德将军,由其长子世袭,长子德、次子贵世居胶州,其三子政、四子荣迁回赣榆守祖业。
康世可:句须公第81世孙,唐珌公长子义公后裔,宋末居破溪(后改称文溪,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西门村)明正德三年,世可九嗣孙仁兴始修族谱,尊世可为文溪一世祖。世可生四子,大房志道、二房志远、三房志通、四房志达。大房志道后裔九嗣孙仁兴明弘治年间(1488-1505),迁徙湖北远安,其子元仕转迁至湖北潜江黑流渡,可尊仁兴为黑流渡康氏一世祖。
匡姓源流
源流一
源于上古匡国,以国名为氏。商王沃丁封其子羊于匡部落(今湖北省东部大别山西),建立侯国,是为匡侯。周武王灭商,古匡国亦被灭亡,匡侯后裔匡俗兄弟七人迁居至庐山(今江西九江庐山南障山),结庐而居。在匡俗兄弟七人的后裔子孙中,多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庐山匡氏,也是史籍中最早出现的匡氏族人。在大别山地区、江西大部、湖北中东部、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苏南部、湖南大部、四川东部以匡为名聚居,本族人读音念qiang。
源流二
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叔?)之家臣句须。句须受托出任匡邑宰(今河南新乡长垣西南部,一说今山东济宁邹城匡庄),史称匡句须。后世皆以句须为匡氏始祖。
北宋初年,匡氏族人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名讳,皆改匡氏为主氏。宋政和年间,宋徽宗赵佶认为民间百姓中竟然有“主”氏,遂又下令所有的主氏皆改为康氏。北宋王朝灭亡以后,有的康氏族人恢复了祖姓,仍为匡氏。有的族人没有恢复,仍为康氏。
源流三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初期郑国匡邑,郑国匡邑(今河南省周口市的扶沟县)当地多以匡为姓,是为河南匡氏。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魏国匡邑,魏国亦有匡邑(河南省睢县西)当地居民多以匡为姓。
源流五
源于职业,出自商、周时期职业巫匡,以职业称谓为氏。巫匡,亦称巫㑌、巫尩,也就是巫医,是商、周时期专门治疗疑难杂症的巫师。在巫匡、巫㑌、巫尩的后裔中,皆有以职业称谓为姓者,称巫匡氏、巫㑌氏、巫尩氏,后简化为单姓匡氏、㑌氏、尩氏、巫氏等。该支匡氏正确读音作wāng。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匡人。匡人,是西周初期周武王亲自设置的官位,专职掌管“以法匡正诸侯”,隶属于夏官府司管辖。匡人之下配属有司匡中士、司匡正史、司匡下士等官吏。在其后裔中,以官职称谓为姓氏,该支匡氏正确读音kuāng。
源流七
源于行业,出自西周时期行业卝人。卝人,亦称丱人、眻人,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特别行业官称,专职掌管采矿事务,后世干脆自称为“矿人”,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卝人之职,其实在殷商时期即有,其时称作“司货”,到西周时期按其职能改称为“卝人”,春秋中期改称为“矿人”。其后裔以卝人氏、丱人氏、矿人氏,后取谐音汉字为匡,该支匡氏最早将读音作kuàng。
源流八
源于满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塔喇氏,满语为Tara Hala,汉义“旷野”,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塔喇氏族人数量庞大,后多冠汉姓为匡氏、白氏、唐氏等,满族、锡伯族匡氏,读音kuāng。
湖北匡氏康姓尊句须为始祖序列
句须-裕(7人南迁至庐山隐居)-失(失考)-柕-绎-佚-伯阳-戚-项季武-洞-失(失考)-失(失考)-击焕-忌壬-约丁-失(失考)-琼-儒林-榛-燕-元彪(邾骠骑将军密康公妻以公主)-嵬-宜肖-章(周室报王元年,战国齐元帅)-廪-失(失考)-通(第27世,汉代元朔年为丹阳县(今安徽当涂县)令-式-崧(第29世,赘居东海丞县(今山东枣庄峄城)董氏)-纲(第30世,生二子)-(衎)和衡(第31世,生二子)-昌和咸-......-珌(第62世,任洛州参军事,豫州(今河南洛阳)民安宣化里。唐咸通九年,为避“庞勋之乱”,珌领七十余人自豫州南迁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义(官至唐朝议大夫,加右散骑,自宜春徙泰和破溪西匡村头街北)、合、索(第63世)-......-赟(第67世,避宋太祖赵匡胤之讳,易匡为康)......-世可(第81世,居破溪(后改称文溪,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西门村)明正德三年,世可九嗣孙仁兴始修族谱,尊世可为文溪一世祖,世可生四子)-志道、志远、志通、志达。
志道生二子:天德、天惠;志通生四子:天庠、天端、天福、天迪。
其后三世分房,五世别支,共传六房二十二支。总堂号“宏远堂”。清康熙初,文溪康姓复为匡姓。
湖北黑流渡康姓考
明弘治年间(明朝第9个皇帝朱佑樘1488年-1505年弘治中兴),志道后裔,第89世仁兴(二房一支),由泰和文溪徙湖广荆门州远安县(今湖北省远安县),其子第90世元仕转迁至黑流渡(今潜江市竹根滩镇黑流渡村)至今500余年。以汉川田二河1946年族谱为依据,1992年续编黑流渡族谱记录十分完整、清晰,勿用赘述,仅以笔者本人一支为线条排序如下:
仁兴(89世)-元仕(90世)-良言(91世)-万宏(92世)-邦德(93世)-以华(94世)-贞津(95世)-懋德(96世)-昭英(97世)-大聪(98世)-德中(99世)-建春(100世)-中瀛(101世)-于祥(102世)-天民(103世)-祀东(104世)
上述排序是以句须公为始祖排序。若以仁兴公明正德三年所修族谱排序,尊世可公为文溪一世祖计算,所谓104世应为文溪第24世;若以元仕公转迁至黑流渡,尊仁兴公为黑流渡一世祖计算,所谓104世应为黑流渡16世。
江西匡氏迁徙湖北各支考
●明成化年间,志通后裔,第86世叔宽(四房一支),自泰和文溪徙湖广景陵古老台(今天门市干驿镇古老村匡家湾)。该支转徙他方者:
明嘉靖二年,第89世仁祯由古老台迁汉川田二河土陂沟康家台(今田二河镇神灵村匡家台)。第90世元杰由康家台迁沔阳挖子沟,其后裔懋朝迁沔阳下查埠四合垸(今仙桃市西流河镇中心村六组四合垸);至第100世垂璜、垂璋由康家台迁今湖南省华容县注滋口镇。
●明嘉靖年间,志通后裔,第86世叔都(四房五支)长孙廷柔,自泰和文溪徙湖广汉川田二河(今汉川市田二河镇街上)。该支转徙他方者:
清咸丰三年,至第98世晋勋由田二河迁今汉川市回龙镇杨占村羊占口;清光绪五年,垂玠由田二河迁今石首市;民国至建国后,有后裔迁往武汉、嘉鱼、宜昌、荆州、荆门、京山、公安、远安、当阳等市(县)以及北京、上海、西安、郑州、辽宁等地。
●明成化年间,志道后裔,第86世叔瓒(大房五支)第三子孟悦与子廷畅、廷楚,由泰和文溪徙汉川田二河。该支转徙他方者:
明末,第89世仁烨由田二河迁沔阳东边港(今仙桃市长埫口镇新华村匡家剅)。至95世贞适由东边港迁今汉川市回龙镇杨占村羊占口;1920年代部分后裔由东边港迁汉川张公垸大兴洲(今汉川市杨林沟镇大兴洲村大兴洲);1930年代部分后裔由东边港迁嘉鱼县鱼岳镇、渡普镇。
清康熙年间,第94世以琏由田二河迁景陵多祥河叶家嘴(今天门市多祥镇广荣村叶家嘴)。至97世昭华由叶家嘴迁沔阳敦厚新河岭(今仙桃市长埫口镇敦厚村新河岭)。
●明成化末,志道后裔,第86世叔瓒(大房五支)长子孟皆之长子廷荣、第四子廷蒲,由泰和文溪徙汉川田二河。至第89世仁祥转迁汉川南河渡凤凰山(今汉川市南河乡凤凰村匡家嘴)。
●明正德末,志通后裔,第86世叔本(四房一支)至第89世仁祠,由泰和文溪徙湖广汉川祝家脑匡家台(今汉川市西江乡全心村匡家台)。
●明嘉靖末,志通后裔,第86世叔都(四房五支)次孙廷某,由泰和文溪徙湖广汉阳。至第91世良鸾由汉阳转迁武昌石嘴上康家堤(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道严家村匡家湾)。
●志通后裔,第86世叔洁(四房五支)至第89世仁誾,由泰和文溪徙湖广汉川祝家脑王家台(今汉川市西江乡民建村广口)。该支转徙他方者:
第93世邦远迁汉川三汊潭庙湾(今汉川市湾潭乡东风村);第95世贞祥迁汉阳蒿子湖(今武汉市蔡甸区侏儒街道镇宁堡村康家台)。
●志通后裔,第86世叔宽(四房一支)至第91世良礼,由泰和千秋乡徙汉川田二河桑木棠(今田二河镇燕子村桑木棠)。该支转徙他方者:
清末至民国年间,祥阳、垂江迁应城杨王岭绿水堰(今应城市杨岭镇李河村转头湾)。
●明弘治年间,志道后裔,第89世仁兴(二房一支),由泰和文溪徙湖广荆门州远安县(今湖北省远安县)。子元仕转迁潜江黑流渡(今潜江市竹根滩镇黑流渡村),今仍为康姓(有1000余人)。
●明嘉靖年间,志道后裔,第90世元训(大房二支),由泰和文溪徙湖广随州厉山(今随州市随县厉山镇),今仍为康姓。
以上俱称“文溪迁楚匡氏”。因迁徙者在田二河落籍较多,或在田二河落籍后又转徙他方,田二河古称“双溪”,是汉川西部最大集镇,故此部分迁徙者自称“双溪匡氏”。文溪迁楚匡氏以田二河为中心开创“庆远堂”,兴建宗祠。清乾隆32年,双溪康姓复为匡姓。
双溪匡氏堂号“庆远堂”,寓本族“庆衍长远”之意。仙桃市西流河镇中心村四合垸(四房一支)自称“文溪世家”,也有家族自称“文溪堂”,均为铭记始迁地江西泰和文溪。
庆远堂世系字派(同泰和文溪字派)与黑流渡康氏字辈高度一致:
世志天思仲
叔孟廷仁元
良万邦以贞
懋昭大德 如日之升
(“大德如日之升”未用)
晋阳垂裕远
奕禩萃人贤
经济师周召
文章仿固迁
黑流渡字辈排序:
世志天思仲 叔孟廷仁元
良万邦以贞 懋昭大(晋)德(阳)
建(垂)中(裕)于(远)民(奕)
祀(禩)萃人贤 经济师周召
文章仿固迁
存疑考
1、句须公、裕或俗之关系
前述匡姓源流一,上古匡国湖北东部大别山西,有匡部落者,商末为周所灭,其族人有七兄弟在俗的带领下,避居庐山一说。源流二,春秋鲁国句须公宰匡邑,族谱记录其子为裕,句须之子匡裕“屡逃征聘,居于庐山,后仙去,故曰匡庐。”后续记载中也有记录为匡俗的,为句须之后,隐居庐山,似乎裕同俗。又:裕或俗所处年代为殷商末期、西周早期,句须所处年代为春秋时期,前后颠倒,为何有句须公之子为裕或俗?三者之间的关系存疑。
2、匡氏避讳宋太祖赵匡胤之匡易姓起于何时,何人
第一种说法:西汉元帝丞相、乐安侯匡衡公之后裔匡珌公,曾任唐朝洛阳参军。珌生三子。长子义为唐朝朝仪大夫加右散骑,自宜春迁徙至泰和破溪(文溪)匡头村街北,次子合追随珌公在军中为幕僚,三子索为南平州守。义公后裔威公曾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御史大夫,北宋初期,威公易姓。其中,义公之后威公易姓为康,索公之后易姓为王,(合公之后易姓为方?)
第二种说法:句须公第六十七世贇,在江西泰和文溪避讳易匡为康。
第三种说法:湖南衡山濛衡康氏十修族谱,民国康和声纂修记录:宋朝袁州路都使匡繤避宋太祖讳,易匡为康,开康文举、康文才、康文弼三宗。始祖为[元]康蕴学,先祖为康履常、康履祯、康履善。
第四种说法:蒙潭始祖珣公匡(康)珣,宋初与梁灏同榜。任袁州(今江西宜春)都使,易匡为康。此说康珣与匡繤皆任宋朝时袁州路都使,是否为同一人?
3、何人南迁至江西
匡义公后裔支系万安梅林瑞溪匡氏族谱《东海世纪》记录“珌公为唐河南洛州参军,因庞勋作乱,领子孙70余人避地袁州宜春”是为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
前述有古匡国俗带七兄弟避居江西庐山,又有句须公之子匡裕公南迁江西庐山。后有匡珌公领70余人南迁至江西宜春。二者何解?如果把珌公理解为裕公后世,中间,又是谁带领族人北迁?裕公之后,有失考之处。
匡氏历史名人
1、匡章
匡章(?-约前290年),族谱排序句须公第24世。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将领。人称章子、匡子。历齐三代国王:齐威王时率军击退秦国进攻;齐宣王时率“五都之兵”攻燕国;齐湣王时率军大败楚军。他是战国时代唯一一位攻破强秦函谷关的东方名将。
2、匡衡
匡衡(?―约前32年),字稚圭,东海承县(今山东峄城)人。出身农家,少年好学,传凿壁偷光典故。公元前36年为汉元帝丞相,封乐安侯。晚年因兼并土地被石显弹劾免为庶人,卒于家。
3、匡咸
匡咸,匡衡幼子。家学渊源,深明经术,历位九卿。西汉平帝元始三年为左冯翊。其后代多有博士之人。
4、匡昕
匡昕,庐陵人(今江西永丰)。南朝齐国孝子,传母病亡多日,其泣哭哀号,母竟苏醒,时人以为孝感所致。
5、匡才
匡才,邳州人(今江苏邳州)。金、元军事将领。原为金国武略将军、邳徐兵马都巡使。后率部降蒙,守邳境,任元帅,领军攻宋,匡才战死。
6、匡福
匡福,山东胶州人。明初将领。初任元朝河南行省参政,后投靠朱元璋,往来征战,守东海,击倭有功,授武德将军,世守胶东。
7、匡翼
匡翼,山东胶州千户所人(今江苏赣榆)。明成化年进士,巡按贵州,授南京御史,改北京御史,奉旨清理陕西军政。忤刘瑾,为四川副使,孤身舌战,平息少数民族起义,终广东按察使。
8、匡源
匡源(1815―1881),字木如,号鹤泉,胶州郭家庄人。清道光进士,翰林院编修,先后任江西、山西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1854年出任兵部右侍郎。1855年任吏部左侍郎,代理礼部尚书。1858年任军机大臣上书房行走,赐紫禁城骑马。1862年任赞襄政务大臣,咸丰帝病危,为顾命八大臣之一。同治帝即位,两宫垂帘听政,慈禧罢其官,匡迁居济南。其后应聘为泺源书院山长,兼尚志书院山长,历时十七年。其著作有《珠云仙馆诗人钞》、《名山卧游录》、《奏议存稿》等。
字辈排序
1、晋阳郡易匡为康氏珣公后字辈
蒙潭始祖珣公匡(康)珣,宋初与梁灏同榜。任袁州(今江西宜春)都使,易匡为康。其后第二十四世起辈:
时元生孙德,曾受祖之佑
继起华国才,天朝载锡光
永思宗泽茂,家道世荣昌
先贤贻哲训,忠诚正纪纲
修齐治平守,创极理鸿章
2、江西修水匡氏字辈
良士从先圣 盛时重俊英
才全征学至 德立乐功成
东海传经远 修江衍教清
文章光尚国 世代显书声
3、河南潢川匡氏字辈
家贞伟国建,学士启忠贤
4、河南光山匡氏字辈
天王朝士 建国志宏
永世胜祖 自成大业
5、四川某支匡氏字辈
明定逢清 世颂麟振
敬修先泽 惟是俊英
道隆作述 德裕志行
声名远大 千载显荣
6、重庆合川匡氏字辈
德成古本家 治国有良才
文明延世泽 林凤应田怀
7、湖南祁东匡氏字辈
义仕添思永 必文景昌廷 万寿保元其 国正民良定
守宗代增光 作成群俊彦 秉简上玉堂 宏绪循祖训
恭和启吉祥 孝友传家策 清廉致四方 善余多美庆
德厚享安康 修身开寿域 恩泽颂超偿 宪典恒克绍
翰墨广生香 才高维造化 勋烈丕昭彰 英雄豪杰挺
荣华福禄扬 鼎兴隆盛业 绵远振朝纲 (共115辈)
8、湖南益阳匡氏旧字辈
禄福惟时雍 松国正昌隆
贤良诏上封 英才常蔚起
明哲耀先宗
新字辈:
修齐至治平 科技雅章精
丕显宏民泽 累迁增祖荣
9、湖南双峰匡氏原字辈
学通朝法,武应梦明,
景贤才元,安继再发,
文尧太祖,良臣佐国。
重修字辈:
定逢清世,颂肇麟振,
敬修先泽,惟是俊英,
道隆作述,德裕志行,
声名远大,万载显荣。
四修字辈:
时际昌盛,礼乐淑陶,
诗书诵读,业广功高,
谋求廷□,益赞皋赓,
泰运长庆,海宇升平。
10、湖南株洲县匡氏字辈
仕登朝邦,道学允章,
绍成宗泽,世锡荣昌。
11、湖北黄冈某支匡氏字辈
国家兴隆,子孙永久,
基绪克绍,先明慎守。
12、湖北汉川某支匡氏字辈
晋阳垂裕远,
奕禩萃人贤,
经济师周召,
文章仿固迁。
13、山东临沂苍山匡氏字辈
继贵文明金 连德信传祥
14、湖南常德匡氏字辈
常德匡氏之堂号为晋阳堂,晋阳系今山西省太原一带。常德匡氏族谱首修(约1623年)字派为:
贵秉升仪时 洪大子国正
应志仁义绍 开光明景运。
二修(1892年)续字派为:
丕显承先业 培植德泽长
克昌传有本 荣庆耀家帮。
五修(1996年)续字派为:
庞魁鼎盛世 金文书晋阳
汉博硕仕举 振天佑朝纲。
15、四川省富顺县板桥匡氏字辈
文章华国祚,诗礼振家声。
大义承宗武,休光绐景明。
常怀山长志,永笃桂林情,
荣德征余庆,云初自泰亨。
16、山东省胶州市胶东镇匡氏字辈
家传百世辛,绍乃永华普
17、四川省合江县匡氏字辈
与承统占智,乃世崇万学。
朝法思维首,其道启光华。
文尉继先胤,德贤惠荣章。
宗泰定臻福,明伦家吉昌。
18、湖北潜江黑流渡字辈
综合宗谱资料和家谱,可以得出本族系为汉川庆远堂,与江西泰和文溪一脉,匡氏康裔字辈排序:
世志天思仲
叔孟廷仁元
良万邦以贞
懋昭大(晋)德(阳)(如日之升)
建(垂)中(裕)于(远)民(奕)
祀(禩)萃人贤
经济师周召
文章仿固迁
括号内“如日之升”未启用。其他括号内的字辈表明与前者同辈,都属于同一家谱字派。字辈排序以句须公第一世计算,远安仁兴89世,元仕90世,祀字辈104世,萃字辈105世,至迁字辈117世;字辈排序以世字辈为第一世计算,祀字辈24世,萃字辈25世,迁字辈37世;字辈排序以元仕迁居黑流渡尊仁兴为第一世计算,
祀字辈16世,萃字辈17世,迁字辈29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