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匡裔网

试论构建南八系的情感与理性

2018-03-03    阅读 717   来源:天下匡裔网  作者:   

  试论构建南八系的情感与理性

                           ——兼析族群认同的可行性及其它

  (讨论稿)

  摘要:史、志、谱三合可信的,有关谭州,宝庆府,新化县移民康氏记录,为洪武十七年下诏:“湘乡大兵之后,人烟稀少,田亩荒残,朝廷下令江西移民充实”,史称为“江西填湖广”,康氏谱有载洪武十八年(1385)徙新化。此文为纪念此次移民630周年而作。拙文是在阅读了张全海博士的优秀论文后的愚得,并运用该论文的分析方法,以南八系作为一个族群主体,结合族群的谱牒、历史,与近几年来的寻根问祖和寻亲联谊的活动实践,分两个方面来叙述:一是尊崇南八公为始迁祖的情感——心理认同。二是南八系与江西泰和老家榫接的可行性——族群认同与身份确认。意在通过叙说,拓宽视野,期待大家调整情感,运用理性,来实践新的族群认同。本文所叙及的泰和老家,湘乡康氏,灌溪宗亲,安岳同宗,衡阳康氏,外徙宗亲等等,都分别视为一个客体的族群。

  关键词:构建,南八系,情感,理性,族群认同,身份确认,可

  行性,遵祖制,谱牒,字辈。

  目      录

  前言……………………………………………………01

  一.构建南八系的情感与理性……………… ………01

  1.区分族谱中的理论功能与实用功能………………02

  2.构建南八系过程的始末……………………………04

  3.现代人对待南八系的心理情感……………………07

  4.“族格分裂”的阵痛将如何释放…………………10

  5.湘乡康氏构建“共同体”的情感与理性…………11

  二.浅析族群认同的可行性…………………… ……15

  1.五十六个字辈字的由来……………………………15

  2.字辈的定义作用与族群认同………………………17

  3.怎样鉴别和利用旧谱数据…………………………20

  4.族源发祥地在族群认同中不可遗漏………………21

  5.曲折的寻根,艰难的选择,爱美之心古今皆宜……22

  6.“万发正春天”多好啊……………………………26

  三.遵祖制兼及其它……………………………… …27

  1.遵祖制要理智,切莫薄古…………………………27

  2.开卷有益,厚积薄发………………………………29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30

  4.真诚感谢,两全其美………………………………31

  跋附参考书目…………………………………………34

  正      文

  前 言

  构建南八系的动态过程,就是南八系的繁衍发展史。有康人曾言“数十万人同用一个字辈,非南八系莫属,南八系的郡望就在湖南梅山”,自豪的言语频频出现在近代外徙十二个省市同宗的口中和寻根网站栏目。随着返回梅山老家的各地同宗族谱中,有许多是珍贵无比的手稿本族谱,亲人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保留了真实的原始记录,通过比对校读,它首先清晰地记录了构建南八系这个“想象的共同体”不断完善的过程,其重心部分是不计字辈的前五代“南诏仲发季”五代人跨400年上下,先辈们使用了“选择性记忆”与“结构性失忆”方法来叙述祖源,后裔们维持集体信仰这种共同的记忆,实践着族群的整合。同时,先辈们传输着宋代就已完善的“敬宗收族”理论功能,围绕着这“固化的想象”与一系列的即有隶属关系又有并列关系,而有迁徙路线上的数个祖源发祥地地名,从不厌烦地在历届谱序中反复叙述着,为的是促发族民的孝悌之心,知其所自,不数典而忘其祖,从而增强了族群的认同聚合力。其次是世系谱牒,它详细记载了自有明以来从江西未迁之时就议立的五十六个字辈及到湖广以后发展的世系主体材料。新化老家已经繁衍至“寿、安”两世,如仅以议立的福字辈起首,计为30世,长达630年的生殁,葬迹,详细而绵长博大。这是南八系福祖派下的血缘系图,是整个支系成员身份认同当中最核心的物态载体,本地俗称为“生死簿”或“四页谱”。

  下面依从老家原谱记载资料,来叙述第一个内容。

  一.   构建南八系的情感与理性

  此层的载体有哪些呢?我们先来理会一段话:“世系是指一个家族或宗族的血缘祖先传递系谱,就像人能够记住自己的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及儿孙辈一样,记忆世系或将他以某种方式传承下来,这是一种很自然的人类活动现象。其实今天所说的谱牒的主体内容就是世系谱录,它占据谱牒之中绝对多数的篇幅,而诸如序跋、凡例、家规、家训、墓图、契约、恩荣、艺文,一般都收录在卷首或卷末”,整体言之为世系谱牒。显然,族群的集体信仰,祖先崇拜,宗法观念,以及促发族人的孝悌之心,慎终追远,修身齐家等理论务虚功能,都体现在序跋至艺文这八项中,属于文化心理范畴,带有一种鲜明的感情色彩。浅论族群的情感与理性构想,就是依从族谱中的序跋所述内容而为之。

  1.区分族谱中的理论功能与实用功能

  以南八系老家宝庆府《康氏七修族谱》为例,它刊藏于民国36年,与泰和左右两派族谱几乎同时进行编修。在这里有必要简介一下新化《康氏七修族谱》的谱式谱例,他是经历了欧式谱后,又吸纳了苏式谱的优点,又向正史的编年体,图,表,传学习借鉴,并加损益,为图谱最佳结合方式而成。图为五世一抬头,依五服伦理关系(明、清刑律)而作,后接以五世生死簿,固一改江右谱牒之风。今后南八系纂修族谱,新化将倡导用此谱式谱例,以供南八系裔孙参考酌用。

  七修族谱总修康灿廷等。总纂康价廷,清己酉科拔贡、民国湖南省省议会议员。全谱共95卷/本。其总目如下:

  卷首:序例、目录、家训、家规、家礼附服图仪注、派语、始祖十代图表。(一本)

  卷一至卷八二:为八房世系。(>八十二本)

  卷八三:族居表

  卷八四:迁徙表

  卷八五:绅衿表

  卷八六:命妇表

  卷八七:列女表

  卷八八:耆寿表

  卷八九:宗祠,公产

  卷九十:学校

  卷九一上:兆域表

  卷九一上:兆域图

  卷九二:行谊,传赞,墓志,行述,寿序。

  卷九三:序录,历届修谱职员表,历代年表。

  卷尾:外编、轶闻、名胜、跋语。

  以上体现族群精神信仰的仅卷首,卷八五至卷九十、九二、九三,卷尾共十卷,占族谱总量的九分之一。其余的八十五卷显明了这样一个血缘组织的特殊形式,是由各福祖分支中一个个小家庭聚合而成的。它的根本性认同基点是这个群体必须具有共同的血缘关系,这可以说是一种天赋的关系。那十卷是在此基础上附着的属于文化心理范畴的载体,也是构建南八支系——“想象的共同体”的核心部分,在这此谱序中对族源的描述来自江西泰和,用“选择性记忆”叙述前五代。经过数百年的保持,吸纳和抛弃过程,形成“固化的想象”,达到共同的族群记忆,实际上就是一种不被怀疑的集体信仰。因为在这构建中凝聚了数十代先祖的心血、胆识、才能、智慧、感情,甚至贡献宝贵的生命,后裔们在情感中很少去主动质疑,更多的是以纯真厚朴的情感,信任一代又一代撰谱前辈,并保持这种共同记忆以实现族群整合。所以拙文的第一层意思只谈构建南八系的情感与理性,不纠结于构建中的“虚构与真实”。

  2.构建南八系过程的始末

  我们从可见的初修谱序开始,来了解这个构建过程中的变化……

  一修:《邵阳康氏族谱》的初修谱序,有城口,安岳,大足三地的手稿本,有宝庆府新化县康氏收藏的雕刻印刷本,后者为乾隆五十九年《康氏重修族谱》重刊,全文1410字。此初修序奠定了构建南八系的基调,“第我祖出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早禾,庆渡,梅子陂,金仙庙王,万段土地,圳上,谷林人也。夫泰和邑独有康户巨镇名家……后开元丁卯年间,有祖康南八实有顶天立地之谋,传古鉴今之见……其子讳发诏,发诏生三子讳政仲,明仲,和仲,于大宋后唐庄宗帝治世时,胜国时,肇迁兹土……其一子春发,第二子胡发,三子桂发。春发等生子讳曰天龙,曰天秀,曰天定。胡发生子曰天锡,曰天骑,曰天麟。桂发生子讳曰天麒,曰天骥,曰天驷”。——本文涉及的初修时间,取信于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因初修与续修可共称为一修。此序未署撰写人名,且序末的内容似而有续文。此序中的 “天”字辈九兄弟为三三三制。

  二修:康熙十年(1671)的谱序载:“第始祖南八寓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梅子坡,早禾塘,庆渡,金仙庙王, 万段井土地,圳上,谷林人也。越和仲,政仲,明仲三祖有鼎天立地之谋,传古鉴今之识,于后唐庄宗时肇迁仁里,始来湖南湘乡……”——二修的谱序有康熙十年十一年之作,二年左右纂修刊印藏谱,还算进度快的。比对一修谱序,其祖源发祥地地名增加了“千秋乡”,早禾后加了一“塘”,万段土地中加了一“井”。三仲祖秩序有变,和仲祖从第三子成“长子”了。

  另有康熙十一年(1672)的一篇以泰公撰写的《康氏合族谱序》称:“始祖固吉州名籍人也。……记其来上湘洪山殿时,值唐庄宗同光二年。迄长,游星沙,归经先人故庐,引谒先祖祠堂,见祠梁大书南八徽号,百万名字,谒毕留饮,复出百万祖墓铭与泰读之,铭列公生一子讳发诏,诏生三子,长春发迁汉常等处,胡发留祀先人神主,三桂发迁新安等处。”——此序简述了作者初访湘乡洪山殿的所见所闻,说其有一宗祠,祠梁上书“南八徽号”,还说发诏公生三子为春发,胡发,桂发,并叙说外徙地址相当详细明确。然几次探访洪山殿,序中称的祠堂旧址现为南塘村行政办公大楼,前有数亩常年不干的大水塘,风水之佳难得。后又与康光明秘书长交谈了解,洪山殿康氏曾未尊南八,书南八。吉州即吉安府,地域扩充。

  三修:有时任新化县知县姚奋翼贺序一篇,其叙述祖源“康姓自赵宋同光时,其鼻祖南八公由豫章徙楚潭州之上湘,子发诏,生和仲,政仲,明仲……布处大湖南北者,固䙾缕难悉数。”——雍正十三年(1735)的三修,知县的水平不容怀疑,却显现心理文法,“自赵宋同光时”之句很费解。还三仲祖承二修之序,得到知县肯定,百姓谁敢不信? 康人谁敢不尊?

  另有《忠厚论》中称“我鼻祖南八公后于同光二年出吴西而迁楚南,暨而历上湘,历安邑,历新梅”。——希望南八系后裔体会《忠厚论》原义,其中呈现了一种崇尚道德美的情感。

  另一序又称“我祖自南八开基,历十有八九世,旧谱详载,子姓兄弟星棋布散,错居荆襄,长衡,宝庆者,虽未尽集,斯谱而大略可考”。——兴璇敬书。支系繁衍的地方有荆州,襄阳,长沙,衡阳,宝庆等地,旧谱上都有记载可考。

  四修:“查本支世系,鼻祖南八公寓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生一子发诏,诏生和仲,政仲,明仲,三公有鼎天立地之谋,传古鉴今之识,于唐庄宗时始来湖南下湘乡万家园,后转安化,复就兹土。长和仲配丁氏,生一子桂发,桂发生季一、五、八、九四子,季一居长,生二子福三福五,五居坪上,三居陂头等处。二公子姓蕃昌,难以枚举。我政仲公为发诏第二子,配刘氏,生季二、季四、季七,二七两房无传。季四公居宣议大夫,配刘氏,夫妇同葬安化,生二子,长福一,次福十六。”——历仪拜撰。四修谱为乾隆五十九年(1794)纂修,主修:宗鲁,宗德,泮思,宗彝。谱名为《康氏重修族谱》,“天”字辈既季字辈九兄弟为四三二制。从这一序中可以明确地了解前五代的系图了:和仲从三子升为长子,生桂发,桂发也从三子升为长子,其子季一明载居长,这其中体现“争长或称长”的动态过程及逐步完善的前五代族史记载。也正在此时,构建南八系这个“想象的共同体”定型,300多年来成为南八后裔口口相传及出口必谈的自豪支系,这种“固化的想象”已经是本族群的“集体记忆”——心理认同(即心理文法)有着深厚感情了。这种共同的族群记忆实际成形了一种不被怀疑的集体信仰,不论是南八祖生于开元丁卯年(727)间抑或生唐同光二年(924)? 或南八徙楚之上湘?或三仲祖徙楚?以及季一公生于1269年? 族友们很少去主动的质疑! 更多的是祖先这么说我就这么传的态度,没有细辨疑以传疑,信以传信,只保持维护这种共同的记忆实践族群的整合!更是对历届纂谱前辈的一种信任。“在这种传统的观念里,心理行为与构造系视为一种不变的形式,因而常常受到过份的推崇”。正是:

  族史疑伪结成堆,迷雾几许任君猜。

  若还不生研究会,沉埋千载祖源乖。

  3.现代人对待南八系的心理情感

  四川内江同宗康忠清长辈,经过细心研究简阳谱,资阳谱,乐至谱,安岳谱,发现疑点,用刑侦学的理性思维,推理,以南八祖超发诏公500岁为理由,将南八祖从发诏公的父亲位置上拉下来,撰文并载诸安乐合谱(2013年版),新华老家数十人看后,其中有族友曾以“安岳周围是否不认老祖宗了”而询问。这就包涵了“族格分裂”的阵痛,明知以南八为始祖出处莫名,且五代的年数极不合理,但这种构建的体系,已培养出了“南八系”整个族群的情感认同,不允许轻意地更改。也就是新华老家人与安岳同宗商榷“不认老祖宗了”心理纠结,心理矛盾,心理情感。

  又如有医生在研究南八系的时候,将谱上明确记载为“有鼎天立地之谋,传古鉴今之识”三仲祖这个“想象的共同体”徙楚原因,妄凭己意,推测中捏造非议,演化成“一定有不可告知后人的秘密,是避难逃命……为了不牵连江西老家亲人,另立字谱。”殊不知族史中的五十六个字辈与这“想象的共同体”中三仲祖风马牛不相及。而这种猜测中的非议,严重伤害了老家知情人对祖先崇拜的情感,认为是离谱的诬狂之词,是给祖先脸上抹黑! 据我所知,此医生的先祖正是和仲公派下,不知你的身体中流淌的是谁家的血?你这样说先祖的坏话,是遵循谁家的祖制? 在这“固化的想象”中,老家的历届谱序呈现的是顶天立地的光辉形象,谁也不许毁谤! 严禁将祖先妖魔化! 在此敬告某些有心给先祖脸上抹黑的子孙,尽快悬崖勒马,少些猜测,多些求证,同时也希望此类多读点地理,多读点历史。

  又如困惑后裔们的“贵”字辈之疑,有位熟悉族史的族友亲自带我上祖山癸山丁向之阳,即老屋场后大枫树下,现仍有一轿顶式墓碑,正面书“祖公康珪庆墓 ,配妻陈氏”,左面书“嗣男友忠彭氏,友信陈氏。公固有明人,生居此山之下,死葬屋后。旧谱载镭钵山老屋场后即是处也,迄今近山父老犹呼地名曰珪庆堂,则地以人传矣。而公之遗址可恍然乎,恐久渐忘,因志之。孙后山书” 右面:嗣孙琅配伍氏,珍配侯氏,理配刘氏,琦配扶氏贺氏。光绪十四年(1888)岁次戊子二月,清明四房公立,是为记。”并辨说可见旧谱中四修、五修、六修世系表中,父子作兄弟排。特别是七修编制的世系图将珪庆后标上“黑巴”?  此情何堪呀? 大足手稿本谱上也有珪庆公生二子富、贵,康富即友信,康贵即友忠。还珪庆公次子友信派下这么多人,焉能这么游戏? 后来又有福五公裔出示了“贵”字辈的证据,有“贵超、贵拔”兄弟!  同宗后裔原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康纲有前辈曾说:“我们不能乱改字辈,不能这样对待先祖,不能给人以口实”。

  2010年5月,安岳族长康励祁叔叔在回答初访四川老家康人六位先遣队员提问: “下届新修族谱,安岳愿意与新化合修吗?”

  “我首先提一个问题,五十六个字辈字有差处没有?”

  广世,庭初两位老支书同声回答:“没有差处啊”。

  “在此基础上,我们是愿意考虑合修的。”

  2011年10月底,72岁高龄的康润民宗长回老家参加梅山康氏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与伦穆叔交谈时也感叹说: “是老祖宗的错? 还是我安岳族人的错? 新华为何要将七言字辈改为五言字辈?”以上种种都是一种心态,都是一种感情,是尊祖制的感情,都是维护先祖定下来的五十六字辈字这个“固定的集体记忆”!  广西同宗康忠执老师说: “改来改去,何以实现族群的认同?”

  后来,那位尊敬的族友参与纂修了房谱,该房谱上仍以南八公为一世祖,以下世系仍照旧,“贵”字辈仍然遗漏。然而再在一起议“贵”字辈之疑和恢复之事,族友的心态又有稍稍的变化:贵字辈真的有,不可否定。但要恢复贵字辈,那么从四修族谱至今已定型的世系都必须重排。新化老家要恢复,自有道理。那么外徙同宗愿不愿意校正世系图?  如何取舍是其权利?  这是一种担心,也是人之常情,更是一种情感。是人就有情感,族群也一样。一个族群聚居,就有一个族群的情感。既然是情感,那遵循的就是情感逻辑,而不是纯粹的理性逻辑。然而族群的情感问题,是非常敏感的领域,一般谱牒学,姓氏学研究者或使用该谱牒的学者,非轻意涉及这类敏感的领域。因本人即非医生,也非学者,而是南八系中的一员,又因体验过其中的情感,便作一个热情人而诉说之。

  4.“族格分裂”的阵痛如何释怀?

  话说下元已丑岁梅山的秋天,是那么柔和而富有诗意。南阳《康氏文化》杂志第一次赠发到梅山康人,便奔走相送。8月4日,当时南阳外联部采编人员到梅山访族,杂志在座谈会上发放完毕,从此掀起了梅山康人文化研究的第一层波澜。过了几天,房兄头卿对我说: “老弟,《康氏文化》杂志上有篇文章说我们是匡改康的?” 我一闻此言,全不相信,缺乏历史知识,不懂族史的我,只相信康姓出自康叔。便回说:“不会吧,哥看错了,绝对不会。”“是真的!我拿来给弟看。”我们家住吉星,离现在的居所有五里路,房兄是位退休干部,是我的领导,也是单位同事。其记忆力惊人,历代皇帝纪年与公元换算10秒必成,准确无误。2006年编着了《农村礼仪应酬.对联》一书,为乡党必备珍藏,其中辑录了许多的康氏文史资料。8月底,房兄拿着《康氏文化》杂志指点给我看,文章中果然有“吾族由句须公而下”的字句,文章题为“豫章一支族人的迁徙之路”,作者是资阳康人,尊名康纪明,纪字辈,是族兄弟。文章中那熟悉的五十六个字辈,是同宗无疑! 但我还是怀疑,不信: “一定是作者弄错了!”嘴巴上虽然这么对房兄说,可我的心中极不舒服,郁闷得很! 搞姓氏文化研究,连自己的姓都是改来的? 还搞什么?内心在这么思考,刚刚激发的热情,此时降低到了冰点,半个多月静默不语,不再谈康氏文化。这种矛盾的内心纠结,这种“族格分裂”的阵痛,第一次剌痛了我的心……

  9月16日,梅山康氏文化研究会筹委会派我伴两位叔叔前往重庆城口联谊,途经冷水江火车站时,是傍晚五点多的车次,有三个多小时的待车时间,我选择在网吧度过。在朋友的帮助下,于网络上找到一篇《匡氏探源》的文章,介绍了始祖匡句须的先祖是文王,当时很兴奋,立即给房兄打电话,告知匡氏始祖与康氏始祖康叔的先祖均为文王,三千年前就是一家人啊! 直到这时,“族格分裂”的痛苦在历史知识积累中才稍稍释怀。愉快地伴族叔踏上了既艰苦又好奇的寻亲联谊之路,也从此不断地收集姓氏资料,也从此始终不渝地探索南八系中祖以上的“上行世系”。正是:

  世间百物总凭缘,南八构建有偶然。

  不向匡庐探根底,何知吾祖近仙源。

  5.湘乡康氏构建迁湘始祖的情感与理性

  上文提到的《康氏合族谱序》中与原湘乡洪山殿康氏有关联,那么洪谱中有没有“想象的共同体”呢? 我们找到了咸丰八年戊午孟秋德馨堂续辑时阖族头人敬撰的《续修族谱序》,全文点校如下:

  [谱学古有专门,自周小史奠世系,郑司农谓世即世本之属,其在鲁史则曰工史书世,在周语则曰司商协民姓。秦火既炽,诸侯子孙亡其本系。虽以炎汉,肇出尧后,而太公以上莫详,则谱学失官之故也。魏晋置九品中正,隋唐有图谱局,郎史令掌之,仍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其时官有簿状,家有簿系,盖其重已。五季之乱,复就凌弛。如郑樵所志,谱系凡百七十部六种,逮马贵舆纂通考时,仅存数家。专门之学既废,于是凿汉唐而征名,规秦越以缀属,而有识者,且相与喷饭矣。

  余族受氏康叔,其见于史册者,如昕、如绚、如澄,如子元,思立、对山、日知、希铳、仁杰、延泽、应弼、保裔、茂才、梦吉诸人,虽其郡望与吾连道之康间相出入。然祖姬封而衍周宗要为确有本末可考。庚申老谱反谓康本匡句须后,至建隆时有名稠者,避艺祖讳,始易今姓。窃稽所撰东海源流,自穉圭以前,溯秦及周,抵句须凡数十世,牵连附书为元彪、为章、为廪、霖,云,为通式、嵩、嶷、崧、罔。自穉圭以降,历汉、魏、晋、六朝,唐,五代,抵稠,凡数百世牵连附书为胄、琬、为㲄、珣,为宷、灞、为文举、文才、文弼、为垍。独于赵宋易姓之际,简略脱漏几乎不可递按。逮元及明,去古愈近,纪世愈疏,推源其故,实由胜国以来,叠遭兵焚,辗转迁移,入皇朝百有余年始行编辑,曩时纪载久已荡无复存。吾先人董其事者,不得不据父老传诵,子弟绍闻之言,拉杂叙入。然原当日敬谨之意,未必非留此种疑义,俾后嗣秉笔,诸孙窥测万一以相与更正也。岁丙辰,族首斗山,九如,章甫,以续辑汇商族众,佥谓老谱之修近两甲子,而椒条蕃衍,又复大倍当年,亟宜重加汇刊,且因是亦可藉竟先人未遂之隐念。爰定主修若人,协修若人,纂修房修督催若人,一一量能任事,定议余族自明初年间,我世福祖由江右始迁大岭,是为湘邑康氏开宗祖,断以世福公为始祖,自世福以还至今日,生殁、配偶、子息、与夫邱垄所在,祠祀所属,行谊所昭,兢业而详书之,不敢稍有疏懈。在老谱间有遗误之处,亦罔不核实详订。凡前此句须诸说概从节焉。若渔仲有言,由支祖而上之,其时远,远则疏,疏则略,略则其事躛,躛则杂,杂则芜秽,而难以信。今则支祖而下之,其时近,近则亲,亲则详,详则其行着,着则确,确则真实而足以传后。眉山亦云:谱我高祖而远祖之留眉者,不及庶几,不至虚捏名字,妄征爵里,溷真以重诬先祖,是则取老谱而删其疑义,补其阙略,非敢专擅也,亦以杜捕影寻声之弊,着尊祖敬宗之实,即上慰我先人未遂之隐念已耳。

  此举起咸丰二年,苦乏雕资,深幸象书、赠公,偕族中诸君子酌议,每丁量派升合,积储生息,以备锓木诸费。时宰斯土者为粤西观察,清江朱石翘先生,委赠公并九如、章甫同督家政。今赠公捐尘,长君斗山承志,阖族并心壹德,事益以集祗。今剞劂告成,系谁之力,非赠公与诸君子竭蹶预筹之力耶。回忆赠公下世已四载,贼旗飘忽中原,蹂躏已极,独吾乡晏然无恙。方且厘世次,稽户口,纪存亡,辨兆域,远近密为勾考,以共勉于古盛时恩义相维之意。朝廷之赐,实井闬之幸也,所愿吾族无少。长居则孝弟力田,出则忠信获上,绵祖德以振家声,永永为来裔程序。固不必凿汉唐规秦越,已寝寝乎。成周间工史司商,谱中人也。传云姬之姓广,又云康于义安,既广且安,我康氏其方兴未艾哉。

  大清咸丰八年岁次戊午孟秋月谷旦阖族敬撰]

  此序详订的起因是东海源流世系中自穉圭公以上及易姓之后一段时间有世代疑阙,难以取信于后人,故以族谱必以信传后的理论高度,理性地取自迁湘始祖世福公为始。纂改的是以世福公姓康为由,直接穿越时空与得姓始祖康叔相连。这其中既有理性,也有情感,为了维护情感,在谱例“详记载”中明文规定“兹经房修据实勘明详载,以昭慎重。老谱所未详及脱略者,查核确实,已一体补入,其无从稽考者,仍照老谱录载。今后以此谱为凭,老谱遗略太多,错误不少,无足为征,应行销毁,日后不得持老谱相疵。其绝无稽者,注未详注,失考姑阙之,以俟后之考实者补入焉可也。”从中可以看出“已一体补入者”与老谱不尽相符,为了使后裔始信新谱,便将老谱“应行销毁”,免得日后有后裔将老谱作为信史来比对新谱之不同。新谱以世福公明洪武初年徙此,还将世福公生庚置前至1351年即元至正11年辛卯,混称为“元末明初”。

  然新谱仍然保留了“恩伯士文公携侄世福由泰和灌溪徙湘乡大岭下”一句,老谱,新化旧谱及泰和谱同样刊载此语,故君凡先生率先依此据到泰和灌溪寻根,并在灌溪宗亲收藏的合谱上找到了士文公,世福祖的名讳,只不过世福公为明成化年间人,16岁徙湘,故老谱上用一“携”字刊载。若“已一体补入”之新谱为1351年生人,至明初1385年徙楚,其年龄已经34岁,那么用“伴”字或“陪”字更妥,如“侄世福伴恩伯士文公”或“侄世福陪恩伯士文公”,如果这样,就难以体现伯父的恩情了,倒表现了侄世福的孝心。试想当年16岁随伯父外迁之时,伯父的提携之恩时刻不忘,永世也不会忘记啊! 所以老谱上用携字来表达世福公及其后裔铭记伯父的天高地厚的恩情!既是重新构建的“想象的共同体”中仍然保留了感恩的文字记载,“想象的共同体”中并非完全杜撰,修改的仅仅是叙述祖宗源流一事,也是新谱与老谱有出入且敏感的地方。如果当时不保留这节感恩色彩浓烈的文字,数百年后的君凡先生一行未必能轻易找到根? 未必能轻易得到灌溪宗亲的认同?  我们在寻根问祖的过程中,怎样才能确定先祖的身份? 怎样才能得到老家的认同? 能否在此受点启发呢?  如宝庆府《康氏重修族谱》中重编了哪些?  继承了哪些? 被修正的是哪些? 正是:

  资江河畔腾瑞气,梅山起风云光怪陆离。

  桃溪岭上飘山岚,尤溪生幻影疑雾重重。

  二,浅析族群认同的可行性

  族群认同必须依赖族群成员的身份确认,“它的根本性认同基点是这个群体必须具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它的最核心的物态载体是由一个个小家庭无论纵向和横向连缀聚合而成的世系谱录”。以新化《康氏七修族谱》为例,这个特殊而实在的载体占了全谱95卷中的85卷,占九分之八。通俗的讲这个庞大的生死簿详细记载了从福字辈起谱至今30世的生殁,葬迹。外徙宗亲从中查找到各自先祖的名讳,便能得到身份的确认,一旦身份确认,便能千真万确地得到族群认同,支系便能准确无误地衔接到位,寻根便成功! 身份确认易检校对的资料是以连续序列的字辈名为基础,它由字辈字与吉祥字组合而来。

  1.五十六个字辈字的由来

  旧谱云:迁楚之时,其子自一外继,有一亲生,因八角桥言别,始议字派,其外继者只20字,其亲生者则五十六字也”,这五十六个字辈字是:

  福贵友华祥瑞甫,万廷显正世仁兴

  光明历代朝伦纪,忠厚钦承兆凤麟

  寿安锡庆敦洪绪,佐运和宣启俊英

  盛会荣昌襄上益,简修纯粹殿嘉基

  有族友考证迁楚之时,序(史)与谱相悖。历届族谱序称迁楚之时为唐同光二年(924),上面已经讲了这是“想象的共同体”的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而这五十六个字辈实在,是否为 “江西填湖广”所议? 大家看看首句七世的生殁记录,以及族居表便明确,本文勿需赘述。拙文是将这字辈谱做为寻根问祖或寻亲联谊过程中族群认同与身份确认的重要证据来叙述,其作用是企图于追根溯源中释疑解惑,开放思路,期待大家调整情感,运用理性,在情理之中实践新的族群认同。

  与这字辈有关的一段族谱资料不敢私密,现与大家共享:[计开纂定排行,自江西发派,一代南八,二代发诏,三代发字行,四代仲字行,五代季字行。除五代以上不算排行,季字以下将福字排行起,(五十六个排行见前)。但稽查吾族班辈,多有同辈还不同排行,其中有祖叔辈而作子侄者,有子侄辈而呼为叔祖者,故无尊卑之辨,大小之分,人伦颠倒。除以往者不可细究,庶将来者依此纂定排行安名取字,免兹混乱焉。]

  此间不便讨论其中强势弱者的欺凌感受,但从上文可以感知议立排行时,是有老谱资料和世系谱录作为凭证的,要不然何知“子侄叔祖”颠倒颠呢?

  既然我们的先祖是从江西而来,在此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江西老家的谱牒情况。谱牒之学,宋代是中国家谱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时期,由于赵宋皇帝凭才取仕,不矝门胄,家谱的功能从以往“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编纂方式也由过去的官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著名学者欧阳修作《欧阳氏谱图》,苏询作《苏式族谱》,皆为总结前人修谱例则,另创谱法,人称欧苏体,最为后人推定,从而奠定了后世修谱的基本格局。明清两朝,在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鼓励下,私家修谱蔚然成风。有社会传说,民间普遍修谱肇自朱氏皇帝。这个时期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苏、浙、皖、赣等地区,几乎姓姓修谱,族族有谱,并赓续不断。迄民国初年,有的宗族之谱已修过二十余次。据江西研究家谱的学者估计,仅赣一省,民间现今收藏的家谱就超过40000种。这足可证明徙楚之前议定的字辈,既承江右文风,也符合谱法谱则谱例,而且带走了欧式旧谱。可见的四修,五修族谱为泰和欧式之风,六修谱仍有泰和欧式遗风。将这些谱找几个样品,带到泰和一比对便知。

  既然有老谱资料作为基准,那么本族谱序中的“累遭元末兵焚”或成衍文或为“托词”,抑或为一支之故事而已。为什么有这些叙述? 究其原因,明显可见的矛盾是“兄弟争长”事件。争长就为大宗,便能拥有大宗的权利和义务。所以我们在族群认同中要辨别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不可靠的信息,只有主体和客体同时确认的信息,才是可靠的信息,而这些必须依靠最实质的字辈谱(世系谱),才能完成操作。

  2.字辈的定义,作用与族群认同

  字辈,又称班辈,班行,排行,派语,派行,早在汉代就已形成 。可见完整的字辈字有宋太宗赵匡胤立的13个范字——“德惟从世令子伯希与孟由宜”,加上“匡”共14字。自从老百姓拥有了家族的族谱,也就有了家族的字辈。时至今日,这种文化模式仍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着。在古人看来,字辈模式作为一种礼制是天经地义的。字辈诗的立意也就有了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彰显祖德的内涵。现在国家倡导修谱,官员与百姓按字辈取名作为一种传统继承下来,也是理所当然的。欧阳宗书教授潜心研究族谱后,从字辈谱中透视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对字辈的涵义做了综合概定:“所谓字辈就是家族世系中辈份命名的代表字,是一地或多地同一姓氏规定在男性族名中用以标明世系次第和宗族内部等级,赋予特殊涵义而吉祥的序列字组。”世系谱牒中相同序列的字辈字是族群认同的标准证据。我族的五十六个字辈从文学形态的角度来讲,是一首气势磅礴,雄浑豪迈,绚丽多彩的诗篇。至今外徙十二个省市后裔都认为由江右康氏先祖共议的字辈是那么美轮美奂,无与伦比。甚至有裔孙提议此字辈还可用500年左右,到时又可从福字辈起轮回再用,可见珍爱之极,难舍难分。数十万人同用这首字辈诗,就是依族谱这物态载体的核心和纽带来进行族群认同与身份确认。

  本族使用这五十六个字辈的后裔遍布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陕西,山西,湖北,江苏,台湾等十二个省市,这而只是民国末年前的统计。枝而分枝,脉而分脉,新中国远徙他乡他邦者又何止这些省份? 如史筠先生,原名康传书,曾用名康敏心,字辈名康纪干,纪字辈,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顾问,即是新中国初期由学致仕,定居北京,葬八宝山公墓,上书“历史学家,法学家史筠先生之墓”。房兄头卿的幺叔,随解放新化的人民解放军而出,军旅生涯后定居山东,其后裔又定居北京。国家级终身名誉作家康象贤,字辈名康纪武,同是军旅入仕的原长沙市军分区政委,原湖南省交通厅办公室主任康纪校,均由田坪镇,温塘填迁出,定居长沙。从部队团政委的岗位转业到地方工作的海南省地税局社保费征稽局副局长、省书法协会会员康志成先生,定居海南,也是从田坪镇田坪村徙出。这仅仅是珍华裔有代表性的事例。不管到天涯,到海角,只要说出自己的字辈名,只要说出“福贵友华祥瑞甫”的序列字,就知道其根在哪里,可见字辈的作用不能低估。

  这次顺应时代的要求,梅山康氏主张发起纂修《南八系上下通谱》,其重点是依这五十六字辈字广泛联系外徙十二个省的同宗,这寻亲联谊活动重任而道远,正如伦穆公当年所言,是要有所担当的。

  晚生作为小辈,傍听过多个研究会举办的联谊会上的首长发言,及与宗亲交谈,就湖南宝庆府康氏而言,有说不完的话题,就南八系而言,要么顾左右而言它,要么静默不语,要么被斥为“天方夜谈”,可我们仍然以这“固化的想象”而自豪,而自称! 心理上仍然认同这个“想象的共同体”——南八系时,也在思考,如果不以南八公为始迁祖统谱,而以从江西议定带过来的福字辈为一世祖统谱,担心会使南八系四分五裂? 以致各认各的祖,各修各的谱?这同样又会产生新的“族格分裂”阵痛! 而宝庆府本土人士在这阵痛中首先最担心的是如何面对高于本土六倍以上,分布于12省市的外徙同宗?其次是现代裔孙如何面对初次相见的江西老祖家亲人? 不管怎样担心? 无论结果如何?“族格分裂”的阵痛迟早会来到。因为这是以世系谱牒为依据的一种新的“族群认同”,是一种“天赋”,是一种“天性”,也是每个人心中的“天机”,“率性”。族谱记录着本族群的血缘系图,当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族群必须分割迁徙时,能带走的只能是族谱,带着它哪怕是走到天南海北,认祖归宗的族群意识永远也不会在集体记忆中被抹去。老祖家的亲人永远也不会忘记外徙同宗! 千年不变的是宗亲啊!  晚生曾与老祖家人交流: “新化康氏属于哪支哪派? 老家人是一清二楚的!?”得到的答复是肯定的! 所以,字辈在族群认同,身份确认中的作用是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甄别得到的旧谱资料?

  3.怎样鉴别和利用旧谱资料

  怎样鉴别和利用旧谱资料? 其基本功是文字学,弄懂了文字的本义之后,进一步弄懂些理学,还得了解中国古书校读法,中国历史校读法,继而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甲子纪年,族谱体例,雕刻印刷等等一系列的知识,达到无障碍地阅读古谱,然后才能进行祖源真伪的鉴别,谱序真假的鉴别,世系真伪的鉴别。如南八系祖源有“前伪之疑”? 将徙楚的时代叙述为后唐同光二年(924),其本义是为避开960年赵匡胤皇帝手书 “王姜康”三字,令自择而赐姓之事。有医生欲将徙楚时间推测到公元1200年上下,其时赐姓康在泰和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难道只有“绝对”,没有可能么? 所以在“疑伪”的尘埃未落定之前,不应该草率地下“绝对”的结论,而应该对“可能”的观点兼收并蓄。先祖给我们留下的事要做,要依事论事,对持有不同观点的族友,不能进行人身攻击。如有些人就选择了后者,这些人遵祖制了吗? 遵处世道德了吗? 伤了族友的感情的人是没有道德的人! 是没有文化的人! 是不文明的人? 如果你知道真正的祖源,到江西老家去认祖,到老祖家搬来族谱,将真相公布不就成了,很简单的事,不要弄糊涂了。如果对祖源是盲点? 不甚了解,就不要说空话,说大话,说糊话,误导不懂谱的族民。如果看了拙文而坚持采用人身攻击的话,不就是泼妇骂大街么? 须知幼学上就有“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的训童蒙之格言。休宁陈研楼《传家格言》笃伦常第一有: “追远必极真诚,诒谋务期至善”。在这一点上我们是有共同语言的,康家人有能力,有智力,有信心,有决心搞好本族群的文化研究工作,纂修好通谱!

  4. 族源发祥地在族群认同中不可遗漏

  “集体记忆”在族谱中还有支系族源发祥地的诸多地名记载,历届谱序从不厌烦地重复叙述着: “江西吉安府,吉州,泰和县,千秋乡,梅子坡,庆渡,金仙庙王,万段井土地,圳上,谷林,早禾塘,鹅颈大坵,八角桥”等,这些祖居地是谱牒记载中可供族人追怀从而强化族群认同的重要信息,也是本族人员身份确认必须验证的重要证据。当梅山康氏文化研究会筹委会对寻根溯源感到迷茫的时候,对“前伪遗诮”感到无从下手的时候,对“选择性记忆”和“结构性失忆”无可断定的时候,福五公裔朝圣爷爷轻轻地说了两句话: “对于祖源问题,多读点地理,多读点历史,就清楚了的。”常言道有理不在声高,此之谓也。地理是指族谱上的祖源发祥地,即指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这些行政区划地名,也指庆渡,八角桥等自然村落地名,而那些众多的小地名称为“族群聚落地理”。这些地名在叙述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时已经谈到,它并不是一次形成的记载,还是在构建“想象的共同体”时数次累加而成。现在已经找到了大部分,它既可理解为隶属关系,也可理解为并列关系,或迁徙路上的地名,因为有的已经超出现今的泰和县境。如早禾塘在衡州府也有,这些地点的出处仅仅是今人今解,是否符合先祖记载原意? 这些地名究竟是江西泰和原创? 还是迁徙路线中的克隆? 无论如何是寻根溯源中必须探究的。持“这些古老的地名已无关紧要”的观点是不足取的 ! 也是可以商榷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为什么在初修序或原创中没有那么多的地名? 其详情已在“构建南八系过程的始末”一节说及。我们再来关注谱序中记载的一段话: “携带家属奴婢人等三百余口前来邵州”,如以每个户按5—6人计,便有50—60个以上的户,如以每个户为一个公头统计,便有50—60个始迁祖,在议立字辈谱时,向上提以福字辈起祖,宝庆府便只有四、五个始迁祖了。而这些福字辈的先祖又都定居泰和,后来又从泰和迁出,先辈们便用大智慧,大手笔运用于撰谱艺术与潜规则,精练地总统于南八祖一身,形成一个父系血缘性族群主体。其地名就积累了一大沓,在千秋乡自然而然地找不全所有的地名,自在情理之中。

  历史包涵族群历史与社会历史,指当时依社会政事而发生的族群迁徙原因等历史事件,这是客观存在的。地理和社会历史,族群历史的结合,可在谱与谱,谱与史,史与志参照比对中,寻找出真实的族群信史,目的是达到族群认同。当祖源发祥地这集体记忆未被客体认可而存在矛盾时,其族群认同未成功,心理上有种失落感。但寻根的脚步不会因此而停歇,那么是否应自省下,是否遗漏了祖源发祥地?是否没有寻对地方?

  5.曲折的寻根,艰难的选择,爱美之心古今皆宜

  晚生随同一个历史上少有的寻根团——湘、川、渝、黔四省市组合的自驾车团队,齐聚江西省泰和县千秋乡,于22日下午三时许进入美丽而生气盎然的老祖家泰和县境,从行驶在泰和东至兴国县方向的高速公路上的车窗往外“走马观花”,乘车观景,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绿色无边的海洋,与同行族叔言及此时此景,唯“感叹”二字总括。随着采访的深入,古千秋乡37、38都的美时美景处处可见,200年至1000年以上的古香樟树比比皆是。古樟之美,美在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国家特设“古樟之乡”,挂牌编号保护之,周围居民也奉古樟为神树。古香古色的康氏祠堂数十座,爵誉村康人2300余,而康氏祠堂现有十五家,并形成多个祠堂建筑群落。因为他遵循优良的传统——“当一宗祠中不能容纳所有成年男丁时,必须另建新的支祠”,从而成为今天所见的布局。其中爵誉村康氏总祠更是其佼佼者,追溯最近的复修时代是明朝成化年间,外围以青砖,内为全木质结构,完好无损,保存至今,给寻根团队一个完美的形象,也给寻根队员一个完美的记忆与津津乐道的追述! 正是:

  千秋祠宇千年名,我来又见物华新。

  历届族谱曾刊载,今人犹似见古人。

  美好的回忆还有在二处拜阅的也是罕见的泰和老家的巨型族谱。23日上午在本家查阅了民国35年左右两派合修的欧式族谱,共28卷,18大本,其谱开本高52厘米,宽35厘米,内半页框高41.6厘米,宽28厘米,每本厚度10厘米左右,谱口书“泰和康氏左右两派族谱”。其洋洋大观可见老家人的大手笔,大气派。而第二十八卷补遗一目,特别彰显了泰和老家人本色,兹录点校如下:

  [第二十八卷内谱世系补遗:  补遗一目,老谱无有也。今查各房各村老主内,有男未书某人者,女未书某人妻者及子孙者,又有全村衰败,祠宇倾圯,主位仅存十之二三,上下脉络不相联贯者,均稽考未由,无从系属,不得不将其主中字迹悉照录存,以示后人不忍灭绝之意,惟次序之前后仍照两派派衍生殁大小为定,不敢混乱。如男仅有其名,女仅有其氏,则昭穆难分,长幼莫辨,只好信手排列,以附其尾焉。]  不忘贫困宗亲,不忘外徙宗亲,细心如此,其有徙宝庆者,纪载必详。如明代有徙新化者,记载亦更详。

  24日上午,在爵誉村总祠拜阅了二种老谱,其用纸,印刷,装帧均完美无比。特别是一些日用类礼仪上的内容,皆可为吴楚康人乃至长江流域康人日用类文化之模范底本。

  美之真谛在于人。一进泰和美境就有感应,感知,感叹,交谈颇多,感叹也多……刻骨铭心的感叹啊——现记为:  初见泰和山水之美,白鹭翩跹于绿禾之中,好一个地灵佳景。古樟绿荫之美,乡民爱敬于人神之间,恰似梦回仙境。祠宇佳构之美,妥安先灵于幽洁之龛,仁心孝子所为。古谱大方之美,尊祖睦族于万载之期,宗人宜亲宜敬。此因人之美而生,因人之杰而存。又见赣江之水满盈,滔滔淼淼;数顷森竦古林,珍禽祥鸣;花牛为吴牛,上树喘月;车前草肥硕,经济一门;吴楚之地异,人心皆大同,千年才一见,盛情留心中。

  24日中午,在总祠参与联欢大会,五地康人聚集一堂,京兆晋阳康人和谐相处,为纪念这千年难见的寻根盛会,在爵誉村总祠明堂中合影留念,50多人分三排,前面坐一排,后面站二排,有建议于坐的一排前踞一排,正在安排指挥的良生秘书长微笑正言说: “江西老康人从来不踞的!”老家康人节操若此,其志气亦若此,持之以恒,岂赖神的主宰而地灵哉? 岂赖地灵而物华天宝哉? 岂赖地灵而孕育人杰哉! 人之主宰如此,岂不兴旺而绵长矣? 皆必然之理也! 探访归来,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每每有族友询问而介绍老祖家泰和之美,感慨泰和最美的,还是老康家人最美啊!

  在联欢大会上,昆平会长,良生秘书长作了介绍,以及族谱医生康昭训,康宽治宗长对族谱的讲解,得知泰和左右两派先祖徙居太和县的年代为宋朝,而“三仲祖”徙楚的时间在后唐同光二年即公元924年。左右两派谱上有“仲和,仲明,仲敬”字样,而本族谱上的是“和仲,政仲,明仲”,其字序相悖。其谱与谱比对,谱与史比对,史与史比对均存在矛盾。特别是因时代之差而使族群认同与支系榫接未能现场确定。昭训宗长也依左右两派族谱记载,客观地说没有南八祖,发诏公的名讳。如仅以泰和境内京兆堂康氏,与新化京兆康氏相合,要达成族群的整合,必须面对如何重新去构建“此三仲祖即彼三仲祖”这个“想象的共同体”?  也必须面对南八祖,发诏公不是“三仲祖”的祖父辈? 如果这样,                  势必在部分族友中产生“族格分裂”的阵痛,更主要的是在心理阵痛中而要不留痕迹地圆滑构建一个新的共同体——尽管其中有想象,推测,虚构的成份。这事已经有医生在研究、编造,此时不必赘言。有道是:

  春风得意过泰东,一朝看遍两家乘。

  试将谱入千秋录,千年疑伪神笔通。

  但是,如果我们不以这个“想象的共同体”作为主料——即不以“三仲祖”为主题去“按图索骥”,去寻根,那结果又会如何呢?因为“南诏仲发季”在本族谱牒记载里,前六修只算五代,不计排行,那么族谱中使用的政仲,明仲,和仲并非字辈名。至七修,八修才定为字辈字,仲字辈显然是新的构建,以这种新的构建去“望文生义”,“疑古生今”,去套用以字辈名纂修的老谱资料,有“猜测其实”成立。而如果以福字辈以下各先祖名讳去查对左右两派族谱,准确率会远远大于使用这些“想象的共同体”。如晚生看到了近祖“才甫,文甫”名讳,一模一样,其信任率远远高于“三仲祖”。如果我们又以福字辈以下各先祖名讳加上那一大沓古老的地名去寻根,去考古,去田间调查,成功率会带给你不断的惊喜,让你豁然开朗,正是:

  冰消雪化,河东又呈五光十色。

  疑去真来,江西再现百态千姿。

  6.“万发正春天”多好啊

  然而,这类“想象的共同体”并非一次成型,他有原创,或一级、二级创作为基础。如从永州府返馈回来的一组字辈谱,其前五代记录为“万,发,正,春,天”,后面的字辈字为新化康氏福十六祖早期字辈,可以确定为同宗。此事详释已有湖南《康家人》刊文及多个QQ群有文补正。晚生近段时间正在琢磨这二组字辈的用意,从字面上看,“万发正春天”多好啊。万物在春天里正准备发芽生长,一年之计也在于春天里筹划,经过630余年的繁衍发展,本支系已有这么多人,这正是最有力的说明! 多好的寓意哟! 寓意归寓意,感情归感情,最美的事物,也得有心人接受才能起作用,才能传递着美,欣赏着美。而当“万八郎”在江西老谱上对得上号的时候,怀疑者众,斥疑者更多,不少有识之士怀疑古谱有心理文法(做假)?这也是一种感情,这是一种有理智的情感,是在族格分裂的阵痛中产生了这种情感。明明是“南八公”,怎么摇身一变为“万八郎”呢? 这种情感当年在朝敷公等访问衡州府同宗后也同样产生过,朝敷公三人同访爱敬堂,保泰祠,并拜阅了旧谱,上面清淅记载了“万八郎”与“万孚公”,“万敌公”为堂兄弟,均为珣公位下第十二世孙,千真万确。朝敷公回来后征求大家的意见,未睹衡阳谱的族友同样产生怀疑的情感,未必认同。故朝敷公在序中重申并发出了“眼见者为实,耳听者为虚”的慨叹。今天我们怀着追根溯源这种祖先崇拜的情感来浅析这两处“想象的共同体”时,永州古谱上的字辈谱略显优势,无论未见着谱的族友认同不认同,最起码的是在“客体的族群”——江西老家旧谱上得到认可。据此看来,抑或原创的“想象的共同体”自有他的原意,也有他的用意,今人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对待,不应以“耳听为虚”的理由来一概否定族群的认同。可道是:

  古林竦秀祥云中,赣江激浪起鲲鹏。

  珊珊来迟神久识,远孙拜首荐丹衷。

  三.遵祖制及其它

  遵祖制是后裔们与时俱进遵守历代祖先定下来的适用现代需要有普遍意义的管理宗族人员的有效制度。族规,族法,家规,家法皆是也。如《义门陈氏读书记》,《郑氏家仪》,《朱文公家礼》是其佼佼者。特别是《朱文公家礼》在礼学方面影响范围最广,接受家族最多的著作。有古学者指出“家礼以宗法为主。所谓非嫡长子不敢祭其父,皆意是也。至于冠婚丧祭莫不以宗法行其间云。”这宗法就是祖制中的一种。然而这宗法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经过族群中的文化名人和撰谱职员筛选,累积知识而成。本族七修谱以前有一祖制“同姓不结婚”,到新中国的新婚姻法出台后,这一祖制在“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的法律条文外,在梅山地区冰雪消融,完全瓦解,为此就不能说这祖制是不对的。因为从梅山外徙的大部分同宗,他们仍然坚定固守着这一祖训。所以,我们在一起研究本族的文化时,要文明,理性地对待祖制,不能薄古。

  1.遵祖制要理性,切莫薄古

  我们围绕世系谱牒与族群认同这二根主线重点叙述了现代裔孙对待南八系的情感,是由传承祖先的情感而来,现在我们再承袭祖先的理智回到“南,诏,仲,发,季”或“万,发,正,春,天”五代,为何给后人留下了“前伪遗诮”的感叹? 或“年与代不敌”感慨? 为什么在几百年中只记住了五代先祖来达成一种叙述中的连续性?  或另有其它意思呢?  但可以肯定,这是先辈们的大智大慧所为! 岂是晚生此等愚笨鲁钝之人——最多也只算小聪明之人或臭皮匠所能言极。只因晚生有一愚得,故以外行人说外行话陈述于下: 这一现象在谱牒学中称为“选择性记忆”与“结构性失忆”的结合,即特别记住了一些祖先,以忘记或虚构或影射一些祖先来重新整合族群。又遵循以始迁祖为断的旧例,即用新的序列构建了这“想象的共同体”,整合为一个父系的血缘集团(族群),开梅山时即可加强宗族内部的团结,又可御侮于外。这在人类社会中口传心授时期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本族亦然。纂谱先辈们也熟练地运用此法,是为情感服务的理性方法。我们在理性的探索中,必须要照顾情感,多些慈悲心,多些“保护性研究”,少些“破坏性研究”。保护性研究的态度如晚生在学习族谱中总结出的《心理文法》便是愚得之一。意在当今的姓氏文化研究中,不要轻易评判先辈们所作的任何对与错的事件,也不要轻易断定先辈们所作的任何事件的是与非,更不能在推测中离谱地去“妖魔化”先祖!  切莫薄古,这才是遵祖制,这才是遵祖训。

  又如无可置疑的永州古谱,但可质疑古谱中的“共同体”存在矛盾的信息,及与江西老家旧谱衔接上的消息在宝庆府康氏族友初次见知此事,“族格分裂”的阵痛使其心身极不舒服,激动地说作者“认错了祖,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祖宗?!”这种说法貌似崇高,但却极其空虚。也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爆发的情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毋庸质疑,货真价实! 但是,冷静下来后,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去理性思考,理解一下对与错的本义,哲学云:“错”的对立面是“对”,如果这“对的祖先”还未找到,你不能草率地说我认错了祖,只能怀疑我认错了祖,是因为你没有去考证我探索中的先祖对与不对? 而信口说我认错了祖,焉能以理服人。如果你说我认错了祖,你又正二八经地考证了,那你告诉我“对的先祖”在哪儿? 在哪谱? 在毋庸质疑的“对的先祖”面前,我肯定会认的! 我相信对的先祖不会怪罪我这个珊珊来迟的远孙! 因为先祖的灵魂感应中也有情感与理智,祖灵的情感会包容其裔孙,呵护其裔孙。祖先的理智不会乱认外族裔孙,也不许莫名乱入其宗谱,更不许乱宗! 这才是遵祖训,这才是遵祖制! 从情感上讲,你的认祖是“率性而行”,我的寻根是“动吾天机”,而当我们在寻找共同的祖先时,需要克己复礼,回归理性。正如朱子云:“其本者,有家日用之常礼,固不可一日而不修;其文又皆所以纪纲人道之始终,是亦不可一日而不讲且习焉者也。”古圣人总是规劝人人“有余力而学文”,以便有所长进,这是好事。文学中的神话,神话中的哲学,期求使人无限超越。科学则使人了解到自我的有限性后,对知识所保持的一种虔诚的尊敬。正是:

  认祖何须一处裁,多情只愿谱同排。

  试探千秋当年事,渺渺茫茫竟可猜。

  2.开卷有益,厚积薄发

  姓氏文化研究,是姓氏学,谱牒学,宗族史,民俗学综合交叉或重合的一种活动,其中而得涉及古文字学,田野考古法,民俗文物学,这些是泛泛的基本功。于谱牒学方面,要积累鉴别旧谱的基本知识,如手稿本,家刻本,活字本等一些常识。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涉及人口学,婚姻学,死亡学,统计学,在族谱里面有这些学科需要的货真价实的材料,都与姓氏文化有关。至于姓氏文化研究中要不要强得姓氏——宗族的血缘性? 我想是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如果如有些医生说宗族未必强调血缘性,我想应了解为什么会在西周前确立父系社会制度? 为什么母系社会制度及图腾到此时已难觅其踪影? 商周完善的嫡长子继承制为何绵延三千多年而成为有口皆碑的真制度? 为什么血缘系谱学中要立大宗,小宗? 如何辨别或划分大宗中的大宗? 大宗中的小宗? 小宗的大宗? 小宗中的小宗? 如何破解“兄弟争长或称长”事件中的真意? 难道仅仅是争取大宗应享有的权与利吗? 为什么从西周起纂血缘谱的占绝大多数?纂母系谱的几乎难得一见? 从这些方面着手探索积累,宗族的血缘性会渐渐清晰。即使时代已进步,人心已开明,要不要强调血缘性,也应该商榷选择。比如这次预修康氏通谱,是纂文化谱即非血缘性谱呢? 而是纂纯血缘性谱?抑或是文化谱与血缘谱的综合? 抑或是文化谱牵头? 血缘谱为主体呢?说法明白了,大家就没有怨言。如果独裁杜撰的话,难免出现“冤假错案”,其结果是必须要有承受直面族人的心态准备。为了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宗亲,对得起自己,最好的办法还是多读书,特别是古代的一些地方志,开卷有益,将知识的能量转变成姓氏文化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了理智的方法,才能找到真正的根! 也才能让族人永远铭记您的伟绩勋功。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围绕情感与理性扯淡了这么多,应有理性地说结束语了,不然,又或有人生出厌烦的感觉来,这是我们的团队不允许的事。而正在此时,有族友知晓拙文的用意后直言: “你提供的材料和方法意在拓宽视野,联上族籍,联左联右,联上联下,联万八郎都行,探讨之中折衷,谁人不服? 可有一点你忽略了,俗话说七世以上不可考根源,我们只认南八就要得了,别费精力物力人力了,没事找事作,没亏寻亏呷,莫巴累了。”对于持这种态度与情感的族友我并不排斥,反而有种心灵感应,因为晚生知道族友的心中有关心爱护的感情,怕有“费力不讨好”,或“好心不得好报”之嫌。晚生也知道族友在理智地处理认祖一事,真诚地慎终追远,如果一次性到泰和就弄清楚了祖源,那么我们的祖先们曾未回过泰和寻根么? 那么泰和老家亲人也曾未到过宝庆府寻亲么?事实上,总有一批仁心孝子不断来往于寻根联谊的路上,不断传递着老家的信息。祖源发祥地地名的累加即其一也,其中是否暗藏玄机?  能否看出端倪? 希爱好者探索之。

  又因为我真情实意地体会到族友们对编纂和保存族谱的持续热衷,也说明了南八系现象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其中最主要的乃是南八裔孙对历史感与归属感的维持和追求。对于这种现象,任何忽略和藐视的态度都是简单化和脱离实际的。“那些忽略族民心理要求,某些以先进文化精英自居的人士,往往以话语霸权“强奸”民意,是最要不得的”。又往往以人性中最伟大的无条件的“观点”出现,一细究便了解它缺乏深遂和丰富的实质,如迷信行为一样,只会得到没有内容的最高满足。

  然而又有一种以南八为始终的独立观点,它不同于前面“只认南八”的观点,对待这种想法,本人有拙文《从梅山地域考来析读梅山康氏族谱中的误区》已详,我族果若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徙楚,我亦勿语,惟可说的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持这种观点的,“他们往往忽视了一个事实,民族国家的认同是以族群的祖先认同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一个不认同姓氏血缘文化的人,能认同民族国家吗?” 所以,我们内心中要重视的是族民们以一种敬畏的心理纯朴地传承着祖先的遗训,我们内心中要以开明科学的态度来保护纯朴的族民所传承的祖先遗训。

  4.真诚感谢,两全其美

  在拙文结尾时,我心中后来生出的感叹还得说出来,介绍给众多的寻根问祖的族友,一是感叹我先祖为何要离开这美丽的泰和? 二是感叹我的先祖定居泰和是最佳的选择! 原来古先人也喜欢美丽的泰和,那么先人对泰和的喜爱程度是什么? “江西泰和风土,与江南迥异。江南山水树木,虽美丽而有富贵闺阁气,与吾辈性情不相浃洽。江西则皆森秀竦插,有超然远举之致。吾谓目中所见山水,当以此为第一。它日纵不能卜居,亦当流寓一、二载,以洗涤尘秽,开拓其心胸,死无恨矣!”古既有刘君贤之所羡,又有先祖之所鼎,今人难道无所喜爱么? 先祖的远举——徙楚之意难道与此山水有关? 初次回到泰和,我真的爱上了美丽祥和的老家!泰和老家人给了我们许多的帮助,唯有真诚感谢泰和宗亲康明珠,康永和,康宗群,康宽治,康惠明,康宗东(晋阳康人),康文彬,康小建的热情接待与始终陪同探访;唯有真心感谢康良生秘书长无微不至的招待与关怀;唯有真情感谢康昆平会长特意展示珍藏的明代诰命;唯有真挚感谢康宽治,康昭训宗长详细熟练地介绍族谱资料;唯有真实感谢德九叔的合影留念;唯有真意感谢所有见面的老家宗亲和老表,于心稍有安矣,付出的感情必得到感情的回报,至少晚生的内心是这样想的。

  难忘的初次探访,难忘每顿可口的饭菜,味道似曾相识;难忘清香的热茶,久久滋润心田;难忘老家人慈祥可亲的笑容……人缘之美,族谊之盛,莫过于此。有心寻根问祖与热爱山水美的孝子贤孙,仁人智士,快点乘盛世东风去泰和啊,定会两全其美! 双获荣归! 亲人啊,我们而会来美丽而祥瑞的老家——江西泰和拜访的!

  梅山吴越思明德,赣江资水发瑞祥。

  丹心一片昭日月,浩气满身留人间。

  2015年9月5日二稿

  2015年11月5日三稿

  跋

  拙文即是学习心得,必有其参考书籍。文中所引观点材料,并非晚生杜撰,只因喜爱而学习之。因文较冗长,不能一一脚注出入,诚请读者原谅。今特附主要参考书目如后,一来以谢大方之家教诲;二来明版权之分,杜抄袭之嫌;三来与爱好者或不爱好者共鉴。文中不足之处颇多,诚请大家批评指正,深表谢意,是为小跋。

  主要参考书目:

  1.    张全海着《世系谱牒与族群认同》。

  2.    杭世骏着《订讹类编.续外》。

  3.    黑格尔着《小逻辑》。

  4.    王先谦编《骈文类纂》。

  5.    孙梅着《四六丛话》。

  6.    韦斯特马克着,王亚男译《人类婚姻史》。

  7.   《朱子全书》第七册,朱熹着。

  8.    颜元着《颜元集.礼文手抄》。

  9.    李申着《中国儒教史》上下。

  10.      汪受宽着《谥法研究》。

  11.      肖榕主编《世界法典选编.古代卷》。

  12.      詹鄞鑫着《神灵与祭祀》。

  13.       邹木生着《谱牒学撷萃》。

  14.       中国谱牒学会编《谱牒学研究》一至四辑。

  15.       王鹤鸣主编《中国谱牒研究》。

  16.       王鹤鸣主编《中华谱牒研究》。

  17.       王鹤鸣主编《解冻家谱文化》。

  18.       王岳红主编《谱牒学论丛》一至三辑。

  19.        冯尔康着《中国宗法制度与谱牒编纂》。

  20.        林学勤着《中国家谱的编纂》。

  21.        李林着《满族宗谱研究》。

  22. 《赣文化研究》总第十一期。

  23.  吴畏编着《赣韵千秋》。

  24.  薛政超着《湖南移民表》。

  25.       湖南图书馆编着《湖南氏族源流》。

  26.        朱炳国主编《家谱与地方文化》。

  27.        宗韵着《明代家族上行流动研究》。

  28.         邹华亭编着《湖南家谱解读》。

  29.         胡能解着《梅山客户》。

  30.       《涵芬楼秘籍》影印版。

  31.         道光《宝庆府志》影印版。

  32.         同治《湘乡县志》影印版。

  33.         同治《新化县志》影印版。

  34.         康熙《衡州府志》影印版。

  35.         中国书店《欧阳修全集》影印版。

  36.         苏洵着《嘉佑集》中华书局版。

  37.         施沛生编《中国民事习惯大全》。

关于我们
天下匡裔网是匡氏宗亲最重要的分类信息发布平台之一,以“继承匡氏精神、弘扬匡氏传统文化”为特色,融合各类匡氏新闻资讯和行业信息,以发布和报道姓氏传统文化信息、即时新闻资讯等,竭诚地为访问者提供信息服务。
版权声明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维权、免责声明:1、本网站非商业性质 2、内容谢绝用作商业传播 3、若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撤消,恕不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言论与本网无关!
联系方式
监督:18576633667
QQ群:908637488
邮箱:chinakuang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