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一件印有“永宁路社区党员”字样的蓝色T恤,胸前别着一枚党徽,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十分健谈,这就是“我的党龄40年”系列访谈的第五位党员——今年85岁的匡延珍。
匡延珍,1933年6月6日出生于山东青岛,15岁参加工作,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68年党龄。匡延珍在工作中踏实勤勉,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退休后又先后被评为“李沧区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市民”、“侨联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感动李沧先进个人”、“青岛市模范老人”等。工作勤恳上进,退休发挥余热的匡延珍,可以说是不忘初心、以身许党的典范。
独立——15岁起开始一个人生活
由于特殊历史原因,1949年,年仅15岁的匡延珍便与家人被迫分离,独自在青岛生活。匡延珍家中有三个姐姐,一个弟弟。新中国成立、中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历史上的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但对于匡延珍来说,是永生难忘的一年。
“我内心很害怕,全家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了,父母去外地赚钱,身体也不好,大姐跟着大姐夫去了美国,二姐一家去了英国,就连和我最亲的姨妈也去了台湾,只留下15岁的我,没有钱、也没有劳动力。姐姐们临走的时候给我留下了一点粮食,不到一个月就吃完了,我饿的哆哆嗦嗦,窝在墙角里哭。当时老百姓的日子都不好过,一家就几斤大米,自己家能吃饱就不错了,但四合院里的阿姨、奶奶们看我饿的脸蜡黄、瘦的皮包骨头,就今天给我一个馒头,明天给我一块饼子,我就吃着‘百家饭’过活。现在想想,如果不是他们帮我,我大概活不到现在了,内心非常感谢他们。”匡延珍回忆说道。
“我15岁那年,国棉八厂要招一位会计。我虽然没有太高的文凭,但也算上了六年学,在当时算是‘文化人’了。不管能不能录用,总得去试试吧,我就战战兢兢地去了。去面试的人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他们看我瘦瘦小小的,都嘲笑我,让我赶紧回家。面试时,八厂的一位领导提问题,问150+300等于多少,没有人能答对,我说是450,领导又问3乘以8是多少,我回答24。那个领导就站了起来,问我,你多大了?读过书是吗?上了几年学?我就告诉他,我15岁,上了6年学。旁人对我嗤之以鼻,但那位领导却连连点头,笑着说,就要我了,让其余的人都回去。我愣了,这么多人就要了我这样一个小孩子,于是我赶紧给领导们鞠了一躬。”就是这个鞠躬,匡延珍用教养得到了肯定,用知识找到了新的生活来源。
坚持——12年来帮助华侨同胞寻找亲人
1978年,我国对欧美国家的外交取得巨大的进步,有特殊背景的匡延珍被调到青岛华侨办事处工作,这时,她与远在海外的亲人们取得了联系,直到1983年改革开放之后,大姐、二姐、弟弟才得以回国与匡延珍在青岛相见。
“‘阿珍,你要好好活着,我们有机会会去看你的。不要忘记那些帮助过你的人,不要忘记回馈社会、回报国家。’这是大姐坐船离开的那天跟我说的话,也是后来写信打电话最常说的话。我明白那些侨胞的心,他们是想回家的。所以华侨工作我必须做下去,再难我也要坚持下去,这是我当时的信念,现在我虽然不干了,但那些想归侨的老人遇到困难,还会来找我。我就帮助他们,帮他们写材料,找组织。”匡延珍一边看着照片里的亲人,一边用手轻轻的抚摸着,我们能看到一位花甲老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匡延珍这一干就是12个春秋,这期间她帮助了四十多个家庭重新团聚,这其中大多为归侨、台胞、侨眷。这些年里,任务虽然十分繁重,匡延珍从不敢懈怠休息,生怕耽误了华侨归故乡的时间。由于华侨们背景特殊,材料整理起来繁琐复杂,匡延珍白天忙不过来,晚上就在办公室继续写,每个月最多回家两天。
“我不敢耽误一分一秒,因为他们想回家的心是一分钟都等不了的,我的家人也在海外,我完全感同身受。我记得,有一位在海外待了很多年的老人回到青岛后,青岛满是高楼大厦,完全没了他记忆中的样子。那位老人说的一句话我到现在也无法忘记。他说:‘延珍,我想回家!’我当时就流泪了,我告诉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在老人有生之年,让他见到自己的亲人。我跑遍了沧口的大街小巷,只要老人能描述出的地方,我都去一遍遍的打听。沧口有一家凉茶摊开了很多年,我就去买上一碗凉茶,坐在旁边和老板聊天,让他帮忙回忆下以前附近的修车铺、街景。我听人家说有个老邮差,以前经常在这附近送信,对这边很了解,我就打听老邮差的家,一家一家的问,最终通过老邮差的信息,找到了老人的亲人。那一天,看到他们相见时拥抱痛哭的样子,我也想到了我的家人,这也更坚定了我的信念,让他们能早日与自己的亲人团聚。”
模范——女儿出生后30天就投入工作
对于工作,无论是华侨办事处还是工厂做工,匡延珍没有懈怠过一丝一毫,唯独家庭,匡延珍一直有说不出的苦。
匡延珍有两个女儿,相差六岁,对她来说,没有陪伴两个女儿的成长是作为母亲一生的亏欠。“我的大女儿出生后的第30天,我就要去工作了,家里没人带,我就只能送她去街道上的托儿所。我把她交给托儿所的阿姨,转身离开的时候,她就哭了,我的心也跟着疼,一步一回头,可是当时真没办法。我记得终于有一年有时间在家过年,就想着把孩子接回来一块过年,孩子刚进家门,就哭闹着找妈妈,我说我就是妈妈啊,孩子哭着说‘阿姨,不要把我带走,我要回去找我的妈妈。’当时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女儿都不认识我了。孩子口中说的妈妈,是托儿所的阿姨,而我成了她口中的阿姨。”每每说起这件事,匡延珍都心如刀割、泪流不止。
“工作中我有很多办法,但对孩子我真的没办法。所以我只能咬着牙去求托儿所的阿姨,求他们过年照看女儿。安顿好女儿,我就回办公室继续工作了,那一晚上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度过的。”这些事情匡延珍没有和任何人说过,只是默默地记在自己的日记里。在别人面前,她还是那个积极上进,不怕累不怕苦的党员匡延珍。
学习——写日记的习惯从不间断
多年以来,匡延珍都保持年轻时的习惯---写日记。她给我们翻出大大小小、不同封面甚至还有自制的笔记本,内容有长有短,但一天都不缺,她把自己这些年一个人生活,无处诉说的酸甜苦辣都用笔记录了下来。
“你们看,这些都是我的日记本,可惜有一些搬家的时候不小心弄丢了一些。工作前,我就上过小学;工作后,是党把我送到中专学习文化知识和技术,现在我也经常看报纸,时刻关心国家相关政策,也经常抄录一些好的内容,我还得学习,毕竟活到老、学到老。”
与日记不同,匡延珍把自己获得的奖状,整整齐齐地放在两个红色的袋子里,这些荣誉记载了她这些年的点点滴滴。
“我不是关心自己获得了多少荣誉,这是党对我的肯定,每个荣誉我都放在这里了,这是咱青岛市发给我的模范老人、这个是感动李沧先进个人……”。匡延珍自豪地介绍自己所得的每一份荣誉,在匡延珍的心里这些荣誉远远超过它本身的意义。
社区的工作人员知道匡延珍喜欢读报,便专门为她订了报纸,她每天都会定时定点到楼下取报。有一次,住在三楼的匡延珍下楼取报时,一不留神脚一滑摔了下去,右胳膊脱臼骨折,身体多处受伤。匡延珍考虑到两个女儿家里还有小孩要照顾,住的离她也远,就第一时间给社区里她最信任的于书记打了电话。
“于书记听说后,放下电话,立刻叫着她的爱人一起开车把我送进医院,是于书记帮我垫上了医药费,和她爱人一直在医院里照顾我,我非常感谢于书记对我的照顾,她也是我最信任的人。”可能是自幼缺少亲情,匡延珍对每一位关心她的人,都心存感激,视他们如自己的亲人一般。
热心——几十年如一日助人为乐
2017年,匡延珍住了几十年的小平房要进行棚户区改造,周围的居民都说只要匡延珍搬,他们也搬,匡延珍知道后,二话不说就开始找中介租房子。
她说:“我是党员,党把我养大了,给了我一个家,现在要棚户改造,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身为党员,我必须支持。我第一个搬走,大家也都搬走了,但还是有那么几户想多要些补贴,我心想这哪行啊,就买上几袋子水果、点心,到他们家里做工作,给他们讲讲国家的房屋征收政策。刚开始他们也不听,也不让我进门,有的甚至直接把我轰走,但多去几次,他们也慢慢地愿意听我讲,最后全都搬走了。”
认识匡延珍的居民都说她是社区里出了名的热心肠,“匡阿姨绝对不是喊口号,她是真干,之前我们社区的井盖坏了就是匡阿姨发现以后,主动找人修好重新换上的。”
有一年,社区里的8个井盖被盗,给居民生活造成很大不便。虽然社区居委会联系自来水、煤气等公司,但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安装。这期间,有一位清洁工一直来回提醒小区居民注意安全,居民一问,才知道,是匡延珍担心有人受伤,自掏腰包雇人在井盖旁看守,提醒过往的行人。几天后,社区居委会换好古力井盖,无一人受伤,大家都说是匡延珍的功劳,而她却摆摆手,笑笑作罢。
“这种小事、杂事平常很多,匡阿姨总是全身心地去处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琐碎中彰显着对社区和谐的大爱之心。”社区于书记这样评价匡延珍。
“我也没做过什么大贡献,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居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修理下水管道、收水费、垃圾代运费等,这些都是小事,我是一名党员,我不干也会有他人干,反正退休了也没什么事,为社区做点事情也都是应该的。”匡延珍笑着说道。
奉献——死后把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社区的居民对退休后的匡延珍继续服务群众连连称赞,可她又做了另外一个重大的决定,让人敬佩和感动。
2004年,匡延珍填写了捐献器官的申请书。“我姐姐在台湾供了十个上不起大学的孩子上学,她让我也为社会多做贡献,我了解到遗体捐献的重大意义后,决定申请器官捐献。党救我于水火之中,我也应该报答党,报答社会。”匡延珍说。
“一开始我是把申请表交给了前任书记王书记,让他帮忙交到红十字会,可是他不忍心我死后被解剖,一直没有上交。后来,于书记上任后,我反复说了这个愿望,希望她能帮我申请,她却哭了。这个事情我是一定要做的,我的一切都是党的,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也要尽自己的最后一份力。”匡延珍义正言辞地说道。于书记被匡延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含泪为匡延珍上交了申请。
匡延珍一生经历的太多,虽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人生阅历丰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社区经常邀请匡延珍去给党员上党课,她讲课时也会把自己的经历融合进去,言传身教,让年轻的党员同志有所触动,有所启发。匡延珍不会讲什么漂亮话,可是她那质朴的语言中却蕴含巨大的力量,因为她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示范着。
记者手记: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匡延珍的人生态度。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采访里,我们走进匡延珍的生活,倾听她内心的声音,也了解了一位老党员的感人一生。她向我们展现了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68年她始终视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如自己的生命,她始终践行着共产党人庄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