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匡裔网

癸巳清明在广安

2017-07-13    阅读 440   来源:天下匡裔网  作者:   

于都匡裔方氏代表在小平故居,左起:方史华 方军寿 方祀法 方火法 方志辉

四川广安,是伟人邓小平的故乡。二O一三年四月一日,我有幸作为匡裔子孙随家乡族人一同参加在四川华蓥召开的中华匡氏文化第二次研讨会。该次西行,收获真大:首先是对姓氏文化的学习,再是有机会去广安伟人故里瞻仰祭拜。四月四日是清明节,匡氏文化研讨会的会议议程完成后,下午则百余与会人员全部游览小平故里、祭拜小平铜像。午后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作为团体单位进入小平故里,首先到小平广场祭拜铜像。那天中午前后川东大片下雨,下午则雨停放晴,所以下午进入小平故里祭拜的人比任何一年的清明节都多而集中,院外摆车患难,院内游人如织。匡裔方氏去了我们仙下的五位代表,我们买了园区服务社最好的大花篮,抬着花篮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庄重的来到小平的铜像前列队摆放花篮、鞠躬祭拜。三鞠躬之后,团队大多数宗亲逐步离去,而我们匡裔方氏五人则在那瞻仰、照相,许久舍不得离去。

偌大的小平故里,园区风景秀丽郁郁葱葱,展览主题突出古朴亲切,伟人丰功伟绩刻骨铭心。当我在小平铜像前祭拜完后,在公园里的二三个小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深深思念着他老人家的恩情,实际上无暇细品优美的风景和庄重的展览。小平在对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特别是引领改革开放的功绩,国人都从各个方面感受到了,而还有两件使我刻骨铭心的恩情,那就是:农业放开解决我家吃饭、恢复高考改变我的人生。

一九六一年,我国的三年困难进入最难熬也幸好是最后的时期,全国饿病饿死的人数到了最大值。我家的生产队本是农业强队,可就是被“一平二调”的政策整饿了。那年秋末初冬,我们生产队的读书人从报纸上看到刘少奇、邓小平主张放开农业的风声,我们生产队干部和社员认为,我们有土地、有双手,怎么就能被捆住手脚饿死呢?!于是,我们生产队变动生产方式——集体与分户相结合,选择门口大塅最肥沃的一垅良田冬种小麦,统一犁地、统一种子,分户整地、分户栽管,结果是大丰收,每人都收得几十斤麦子,真是救命粮啊!在那年代能有这样的口粮度春荒,全生产队的老老少少告别了饥饿,精神大振。初夏时节又暗地流传邓小平“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意思,干部社员却不怕“共产风”了,迸发出从没有过生产热情,并把它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一九六二年夏天,我队夺得了三年困难过后的第一个早稻大丰收,在留足口粮、完成公购粮任务之后,还在自由市场卖余粮一万余斤。我队农业连年丰产丰收,三年就用卖余粮的钱从自由市场买回十六头优良水牛,大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增加了生产力。此后三五年,我队逐步富庶,很快没有超支欠款户,成为集体化农业的发展典型。

1977年,邓小平同志重新出来工作,分析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进程,自告奋勇地提出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他在9月中旬作出当年立即恢复高考制度的决断,为当时教育界的拨乱反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77年冬天,我有幸参加了文革后恢复的第一次高考,也就是让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大龄青年搭上了读大学的最后一班车,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

沿着游览指示线路,不知不觉走到了园区出口,我才从沉思中回过神来。经历这次缅怀和洗礼,增加了一份对小平的敬仰。

作者简介:

方祀法,仙下上方围脑子子礼公螺潭公房系下范公子,合公42世。1945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高级农艺师。曾任下栏水库技术员、仙下公社农技站长、赣州地区良种场场长(正处级)。承担过国家级建设项目数个,主持参加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获十余项科技奖励,发表论文40余篇,受聘担任赣州市科技成果鉴定和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深圳和北京两个集团公司的农业专家。一贯热心家乡的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为引进上方荣联希望小学起了积极作用。2006年3月退休。

关于我们
天下匡裔网是匡氏宗亲最重要的分类信息发布平台之一,以“继承匡氏精神、弘扬匡氏传统文化”为特色,融合各类匡氏新闻资讯和行业信息,以发布和报道姓氏传统文化信息、即时新闻资讯等,竭诚地为访问者提供信息服务。
版权声明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维权、免责声明:1、本网站非商业性质 2、内容谢绝用作商业传播 3、若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撤消,恕不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言论与本网无关!
联系方式
监督:18576633667
QQ群:908637488
邮箱:chinakuang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