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二河匡氏宗祠记
我族基祖明中叶奠居田二河,始建家庙,明末毁于大火。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贞祚(应厚)、贞伟(卓庵)、贞礼(周士)、贞罴(毅庵)等诸公,在田二河街北复建宗祠,称“康氏公祠”。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贞祚公之子懋爵公毅然具呈,复康姓为匡姓,祠堂改称“匡氏公祠”,俗称匡家祠堂,为匡氏族人祭祀、议事、课教之所。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祠堂大殿毁坏,昭颜、晋鐄(立中)、阳超(迈群)、灿阳(少柳)、垂瀛(步洲)诸公筹资重修,积十余年告成。祠堂座北朝南,大门前有照壁,上书“天下为公”,后有祖堂、正厅、戏楼,东有说诗草堂,为田二河规模较大的祠堂之一。匡氏公祠历经二百多年沧桑,1952年被充公占用。
1919~1924年,匡裕金在此开办匡氏书塾,有学生23人。
1924~1926年,朱孔家在此开办书塾,有学生20人。
1931年12月,国民党天门县县长刘赓飏率县保安团和新三旅一部共600余人,从天门干驿出发,袭击苏区根据地。进占田二河后,指挥部设在匡家祠堂。旋即刘赓飏所部被红军汉川独立团及游击队毙伤200余人,刘赓飏也被击毙。
1939年初,天汉县抗日十人团田二河区团成立,成员500多人,区团部驻此。当年11月,国民党汉川县政府(抗日政府,县长向岩)转移到田二河,驻匡家祠堂(直至1940年6月“田二河事变”县政府解散)。
1940年1月,美国进步女记者史沫特莱到田二河采访,在此住宿。离别时,县政府官员和各团体负责人三十余人,在这里为她举行了欢送宴会。
1936~1944年,为县第七小学、日伪第七小学校址。
1949~1952年,田龙区完全小学(校长匡子桢)在此开设两个班。
1950年,田二河第一次在此放影电影(苏联影片《区委书记》)。
1952年“土改运动”时被充公占用。同年,在此始办二河区文化站,至1964年搬迁到人民会场。
1954年大水,房屋垮塌,后重建(并建有戏台),自此各项演出活动在此开展。
1956~1958年,二河镇草包厂业余剧团在此生产、排演(白天生产,晚上排练、演出)。1960年,将二河镇草包厂及业余剧团下放到二河公社建新大队,称建新大队草包厂。
1960年代初,湖北省歌剧团歌剧《洪湖赤卫队》在此上演。
1964年,二河区公所将此房地产以5000元卖与建新大队,仍为建新大队草包厂。
1967年改建,建新大队大队部搬迁至此。
1968年,先后办建新大队麻纺厂、建新大队加工厂。
1991年4月,荷沙公路扩宽时,二河村村委会(原建新大队)改建为三层砖混楼房。至今为二河村村委会驻地,地址为田二河镇北后街。
匡碧光撰
二○○六年八月
田二河匡氏宗祠新建记
我族宗祠自1952年被充公占用以后,本族族众自此再也没有祭祀、议事场所,各地族人无不深感痛切。
2003年4月清明节,各地匡宗族众在田二河祭祖、聚会之余,纷纷提出建议,在田二河复建本族宗祠。
2003年10月,田二河匡宗成立了“建祠理事会”,并开展了发动族众、募集资金、选定祠址等各项工作。在汉川、仙桃、天门、蔡甸等地族众的大力支持下,共筹款5.50万元。
2004年8月,付款4.86万元,购买原田二河供销社粉丝加工厂,作匡氏祠堂基地。祠基座落在田二河镇古迹祝融宫遗址(今田二河镇镇区地名为祝融宫),西邻田二河镇小学配电室,北抵田二河镇小学运动场、农田,南临街后横渠,东为进出道路及私宅。占地面积1310平方米,原有建筑面积466平方米。
2005年2月,投资0.65万元,对原有房屋进行了修缮。4月,匡宗族众在此首次隆重举行了清明祭祖仪式。此后,又筹款7.80万元。
2006年3月,投资5.40万元,拆除原来部分库房,兴建祠堂正殿,祠堂定名为“匡氏宗祠”。祠堂式样为今古结合式,座北朝南,砖混结构,高8米,东西11米,南北9米,建筑面积99平方米。由回龙镇羊占口张治兵施工队负责单包施工,当年7月竣工。为田二河镇镇区复建的第一座宗祠。
2007年2~3月,投资0.70万元,修建照壁,祠堂正殿供放祖宗牌位,安装匾额、楹联,立纪念碑,栽植树苗。4月,各地匡宗族众200余人,在新祠举行了祠堂竣工庆典及清明祭祖仪式。
2008年3月,投资0.82万元,购石鼓,修功德碑。至此,祠堂购买地基、修建、装饰共投资12.43万元。房屋建筑面积443平方米,其中正殿99平方米,库房344平方米。4月,在宗祠举行“清明祭祖暨请谱大会”,各地匡宗260余人参加。
禩雄(碧光)撰
二○○八年四月
(编辑:匡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