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匡裔网

江西吉安富田匡家直系先祖之考证

2018-03-03    阅读 3,228   来源:天下匡裔网  作者:   

  一、匡氏、匡裔的郡望与堂号

  记述氏族世系的谱牒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特重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故谱学成为当时不可少的社会学科,数百年间产生了多种谱学体系。唐太宗、武则天皆曾修订《氏族志》。所以郡望与堂号(即堂名)为魏、晋至隋唐时期谱学的产物。

  一般来说,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郡望和若干个堂号(堂名),堂名为郡望的分支。有些姓氏既有郡名,各支族又有堂号,有些姓氏经一千多年的演变,郡望与堂号现已没有明显的区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郡辖若干个县。郡县制延续到隋唐时期。郡即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所谓“郡望”,是指魏晋至隋唐时期每郡显贵的氏族,意为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也称“地望”,如清河崔氏、太原王氏等。所以郡望是明显表示为纪念先祖兴盛发祥之地的意义。

  堂号,是代表氏族支族的符号,以区别于其他支族。一般来说每个氏族大支系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大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表示赞美、敬仰支族先祖美德,如崇德堂;第二类是表示纪念始祖发源地,如彭城堂;第三类是表示对本支族的勤勉励志,如耕读堂;第四类为表示祈求吉祥兴盛,如衍庆堂。所以,同一个姓氏,有若干个支族,可能就有若干个堂号。

  根据有关姓氏专著记载和现掌握的多种匡氏、匡裔支系资料表明,匡氏、匡裔支系以“晋阳”为堂号或郡名的最多,郡望与 堂号没有明显的分别,以“晋阳”为堂号明显是以肇姓始祖句须公出生地晋阳为纪念意义的。另还有些匡氏、匡裔支系堂名为解颐堂、泰和堂、说经堂、垂裕堂、明经堂、雍睦堂、宏远堂、匡家堂等,其中,解颐堂、说经堂、明经堂支系可能是匡衡公的后裔。

  匡裔方氏千余年前虽遭易姓之难,但易姓不易堂号,仍以晋阳为堂号,是与所有匡氏、匡裔子孙一样,是为纪念匡氏先祖。“晋阳堂”是匡裔方氏与其他方氏支系的区别标记。

  二、匡氏发展基本脉络及先祖名人

  匡氏、匡裔在三千余年的历史舞台上,曾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名人,他们不但是我们匡氏、匡裔后人的光荣与骄傲,而且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限于篇幅,我们仅例举明朝以前若干先祖名人的事例。

  (一)汉朝以前的匡氏先祖名人

  在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句须公之子匡裕(又名俗)很有才学,朝廷曾多次征召匡裕为官辅佐朝政,但匡裕公不问世俗之事,来到寻阳大山搭庐隐居,受道于仙人,周围百姓常看见他与仙人一起出没,后人故叫此山为匡庐、匡山,这就是世界闻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庐山原名“匡庐”的由来。庐山因匡裕公而得名,匡裕公又因庐山而流芳。

  战国时期,匡元彪公精通兵法,骁勇善战,邹国(今山东邹县一带)国君密康王甚为倚重,拜为骠骑将军,并招为附马。

  匡元彪公之曾孙匡章公,是齐国(今山东北部)的著名将领。齐威王时曾率军击退诸侯强国秦国进攻,秦国因此多年不敢侵犯。齐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燕国内乱,匡章公乘之率军攻破燕国。齐闵王即位后,联合韩、魏攻楚,匡章公率军在垂沙(今河南唐河)大败楚军,杀楚将唐昧,威震诸侯各国。齐国成为战国时期与秦抗衡的东方强国,匡章公立下了汗马功劳,人敬称之为章子、匡子。

  匡章公之子匡廪公心胸豁达,敦厚忠实,不慕功利,甚得百姓的尊崇。养生有道,为远近闻名的寿星。匡廪公于秦初去世,享寿120岁。

  匡洪公为秦朝右丞相,由于辅佐秦始皇治国有功,始皇赐以宝剑,名为“宇宙锋”剑。秦二世时,奸臣赵高指鹿为马,欲除异已。匡洪公一身正气,多次在朝廷痛责赵高。赵高为此恨之入骨,只因匡洪为始皇重臣,一时又奈何不得,便设计陷害。赵高指使人偷来宇宙锋剑去刺杀秦二世,秦二世见是宇宙锋,误为匡洪有罪,全家入狱候斩。赵高之女是匡洪公儿媳,她见全家受冤将灭,暗中帮助丈夫匡扶逃走,他家仆人匡忠装匡扶公替为受死,后来匡扶公立功回朝,使冤情大白,匡洪、匡扶、匡忠之忠朝野争颂。曾有古戏《宇宙锋》、所演绎的就是这个故事。

  (二)西汉中后期显赫的匡氏家族

  秦汉之时,多年繁重的徭役和兵荒马乱,山东一带的匡氏家族与其他氏族一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磨难。到西汉中期,匡氏后裔匡崧公赘居到郕县(今山东汶上北)。匡崧公之子匡纲公虽才学出众,但却入仕坎坷,到两个儿子匡衎、匡衡都长到少年时,家里还是非常贫穷。但匡衎、匡衡兄弟少有远志、发奋图强。匡衡白天做工以帮父母之忙,晚上苦读。因家里贫寒买不起灯油,匡衡便在墙壁上凿一个洞以借邻居的灯光读书。由于匡衡的勤奋好学,终成为名儒大家。这就是喻意苦学成才典故“凿壁偷光”的由来。汉宣帝时,匡衡公官拜射策甲科、太常掌故,后又升博士给事中,光禄勋御史大夫。

  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朝廷擢升匡衡公为丞相,封乐安侯。朝廷议政时,匡衡公常引经说理,使人诚服。他多次给皇帝上书谏言,最为著名的奏疏是《治天下必审所尚论》,他提出的“若使朝政清明,风俗纯正,为人上者就必须起模范带头,否则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之论点(原文见班固《汉书·匡衡传》),两千余来成为当政者施政的一面鉴镜,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匡衡公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和情操。

  匡衡公去世后葬于故里山东兖州峄县,现已成为枣庄市峄城名胜古迹。墓为一高大封土堆,堆高5米,直径为25米,墓前石碑一通,上刻“汉丞相乐安侯匡衡之墓”,为清乾隆年间峄县知县张玉树重修匡衡墓时所立。公元1992年,峄城区人民政府筹资重修匡衡墓,墓前铺设神道500米,石雕翁仲肃立两旁,平添了庄严肃穆之气氛。门坊古朴大方,门匾上镌刻由著名书法大师启功先生手书的“一代名相”四个大字。呜呼,拜谒先祖匡衡公之墓,是我们每个匡衡公后裔的心愿。

  匡衡之父匡纲公在汉宣帝时任东莱太守(今山东莱州),其兄匡衎公官拜朝廷给事中、紫微郎尚书令。匡衎、匡衡兄弟后代均子秉父志,好学多才。在他们前后六世中,为朝廷重臣、博士(掌经学传授之官)、将官、郡守者多达十多位。祖孙父子兄弟显赫于汉室,家声丕振,为匡氏家族最为显荣的历史时期,成为千古佳话。这一时期的山东南部,称之为匡氏的第二个发祥地是恰如其份的。

  (三)南北朝至元时期的匡氏名人

  匡衡公的21世孙匡昕是南北朝时代南齐(公元479—502年)人。匡昕公服食不与人交往,隐居于庐陵(今吉安)金华山,是个高逸之士,平时对父母致为孝顺。其母死后,他悲恸欲绝,终日奔走呼叫,已死一天多的母亲似乎感受到了儿子的孝情,竟然苏醒复活过来。匡昕公之孝因此感动天下,百姓争相传颂。

  唐时期较为著名者,有匡衎28世孙匡胄公任吉州通判;匡衡32世孙匡珌公在唐末任河南洛阳参军,因公其精通军事,深明军机,治军有功,朝廷勅赐为指挥。匡衡33世孙匡宗性公曾为元帅。

  在唐末至五代的南唐时期(公元821—950年),又为匡氏显荣的另一个时期。在这一百三十年的历史时段中,匡氏后裔出任朝廷和地方要职官员者有十位之多。较为著名的有匡衎38世孙匡珣(又名十七客)公任南唐袁州都使,匡稠公任南唐蕲州刺史;匡衡的后裔有匡珌长子匡义公为唐朝议大夫,三子匡索公为唐南平州守(今福建南平),次子匡合的五世孙匡威公任南唐御史大夫等等。

  元朝初期,匡衡的52世孙山东东海人(今山东苍山兰陵)匡才公自幼好读孙吴兵书,精通兵法,曾在金国任过徐、邳兵部都巡使。金亡后率部归元朝,因守徐、邳,平叛乱有功,被元朝廷封为沂邳东河元帅。其子匡国政公曾任归德府判官。

  元末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7年),山东胶州人匡福曾任湖南行省参政,与元将孛罗铁木耳于卫晖击败红巾军首领刘福通。后见孛罗心怀异志,遂解甲归家。不久投靠明太祖朱元璋,被任为骑尉守东海。由于匡福公多次击败倭寇进犯有功,被朱元璋授为武德将军称号,世守胶州。

  三、本村直系先祖之考证

  (一)匡胄支系的南迁与演变

  匡胄公是西汉尚书令匡衎公的28世孙,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任吉州(今江西吉安)通判(别驾),因见吉州境内泰和祁州风景秀丽,宜于居家,故迁居于泰和祁州匡家坊。

  匡胄公是最早从中原地区南迁江西的匡氏先祖。匡胄公传11世又分为两个支系。一支是基祖匡珣(江西安福阳邱匡裔康氏谱又称为十七客)公,于南唐时任袁州(今江西宜春、萍乡、新余一带)都使,迁徙安福阳邱里蒙潭(今寮塘乡),在宋初易为康姓。其后裔部分留居于安福县寮塘乡蒙潭,明崇祯年间重修族谱,即重刻蒙潭康氏族谱,故称“蒙潭康氏”。另有于明朝期间迁于重庆合阳(今合川)、湖南衡山(今衡东、衡山、南岳三县)。上世纪九十年代,蒙潭衡山联宗修谱,即称为《蒙衡康氏族谱》。另一支是基祖匡稠公,于南唐时曾任蕲州(今湖北蕲春)刺史。据《江西修水匡氏志》记载,匡稠公于宋初易为主姓。在一百五十余年后的政和年间,宋朝廷认为民姓主氏不妥,又下旨易姓,故其后又易为康姓,还有一部分易为羌姓、王姓、徐姓。稠公玄祖匡垍公,于唐玄宗时因避“安史之乱”,自泰和祁州匡家坊迁泰和仁善乡绅溪,为绅溪支派基祖,后裔于宋初易为康姓,根据《金陵匡氏宣公族谱》记载,稠公长子宣公嗣守绅溪,后裔现分布于泰和槎溪、禾溪、城东画锦坊、吉安富田等地,这些匡裔康氏支系,于明初复为匡姓;匡恒讲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630年前后)迁于都堆溪(现仙下樟木坑)开居,公元2007年春,其后裔决定易为方姓,与匡裔方氏联宗。次子匡宁迁泰和仙槎乡前溪,即今泰和苑前、灌溪等地。三子匡宝徙庐陵(今吉安)儒林乡麻州,有关记载曾易为王姓,后有大部分再复为匡姓,其后裔有多支,现分布于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匡家村、值夏镇芳洲村,修水县渣津镇等地,还有迁徙到四川等地者。

  (二)本村直系先祖脉络及简历

  本村坐落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全村皆为匡姓,总祠堂名为:崇德堂。族谱明确记载先祖为匡宝,即匡稠之第三子。与泰和苑前等匡稠名下其他各支已合谱,并联系紧密,相互印证。因此,根据本村族谱与本文所述,大体可对本村直系先祖作如下推断:

  匡句须,匡氏基祖,生于公元前1130年前后,周文王(公元前1152-公元前1056)之子,西周(公元前1097年-公元前771年)初受封于匡邑。

  匡裕(俗),匡句须之子,很有才学,朝廷曾多次征召匡裕为官辅佐朝政,但匡裕公不问世俗之事,来到寻阳大山搭庐隐居,受道于仙人。

  匡杼,匡裕之第11世孙。

  匡元彪,匡杼之第18世孙,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一带)骠骑将军,精通兵法,骁勇善战,国君密康王甚为倚重,并招为附马。

  匡章,匡元彪之曾孙,约生于公元前360年,齐国(今山东北部)的著名将领。齐威王时曾率军击退诸侯强国秦国进攻,秦国因此多年不敢侵犯。齐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乘燕国内乱,匡章率军攻破燕国。齐闵王即位后,联合韩、魏攻楚,匡章率军在垂沙(今河南唐河)大败楚军,杀楚将唐昧,威震诸侯各国。齐国成为战国时期与秦抗衡的东方强国,匡章立下了汗马功劳,人敬称之为章子、匡子。

  匡廪,匡章之子,心胸豁达,敦厚忠实,不慕功利,甚得百姓的尊崇。养生有道,为远近闻名的寿星。匡廪于秦初去世,享寿120岁。

  匡洪,匡廪之第3或4世孙,秦朝右丞相,由于辅佐秦始皇治国有功,始皇赐以宝剑,名为“宇宙锋”剑。

  匡扶,匡洪之子。

  匡崧,匡扶第5世孙,西汉中期,赘居到郕县(今山东汶上北)。

  匡纲,匡崧之子,汉宣帝时(公元前91-公元前49)任年东莱(今山东莱州)太守。

  匡衎,匡纲之子,官拜朝廷给事中、紫微郎尚书令。其弟匡衡,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朝廷擢升匡衡公为丞相,封乐安侯。

  匡胄,匡衎第28世孙,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任吉州(今江西吉安)通判(别驾)。

  匡垍,匡胄第8世孙,于唐玄宗时因避“安史之乱”,自泰和祁州匡家坊迁泰和仁善乡绅溪,为绅溪支派基祖。

  匡稠,匡垍第3世孙,于南唐时曾任蕲州(今湖北蕲春)刺史。其兄弟匡珣。

  匡宝,匡稠之子,其兄匡宣、匡宁。

  四、有关族谱的疑问与考证

  (一)句须公生活年代之谜

  查阅有关匡氏、匡裔族谱的记载,认为句须公所在年代有两种记述。一种记述是,春秋时期句须公为鲁国大夫施孝叔的家臣,因受托管理匡邑故以匡为氏。匡裔方氏谱中邹元标先生于明万历23年所撰的《紫微方氏族谱原叙》一文,记述“周灵王时,(公元前569—前545年)有句须氏,宰鲁匡邑,因地为姓。”故认为句须公为春秋时期人。另一种记述是,句须公为西周初期人。如江西修水匡氏谱载“始祖句须,西周鲁国人,受封于匡邑,后裔以邑为氏”。湖南耒阳、常德等匡氏支系谱记载句须公为周文王之子,西周初受封于匡邑,因以匡为氏。

  另,匡裔方氏族谱对句须之子匡裕的记述为“屡逃征聘,居于庐山,后仙去,故曰匡庐。”而其他匡氏、匡裔族谱中也记述匡裕即匡俗,为句须公之后,隐居庐山,庐山因此得名匡庐。多种族谱对匡裕的记述是一致的,应当无误。而根据《后汉书·郡国志四》引释慧远《庐山记略》中的记载,匡俗“出殷周之际”,约为殷末周初时期人。

  因此,我们根据句须公和匡裕公的各种记载,结合分析认为,句须公应为西周初期人,生于公元前1130年前后。

  (二)句须至匡章之间的世次关系

  匡裔方氏和万安匡氏等族谱中记录句须之后的世系是“句须—裕—失—杼……章”,这里的“失”似为匡裕之子、匡杼之父,即第三世先祖,如此计算,则从句须至章共25世。

  经详考,“失”应不是第三世先祖之名,乃为“失考”之意,其理由有二:一是经参阅其他有关匡氏、匡裔族谱,并无“失”之名的先祖;二是按正常的繁衍规律每代所需间隔的年代推算,句须至章之间的世系应为34代,还缺失若干世次。

  根据史书所记载匡章公生活的年代(见前列传),匡章约生于公元前360年,而句须生于公元前1130年前后,共经历770年,按正常繁衍约为23年一代计算,应为34代。而按24代计算,则平均每代为33.5年,这不符合正常的繁衍规律。经此推算可知,句须至章,中间还缺失了约9世,所缺世次在裕至杼之间的可能性较大,应更正为“句须—裕…(约9世)…杼—…章”。

  (三)匡廪与匡洪的关系

  如果匡洪是匡廪的直系后代,则根据年代计算,洪应是廪的第3或4世孙。

  (四)匡崧与匡扶的关系

  如果匡崧是匡扶的直系后代,则根据年代计算,洪应是廪的第5世孙。

  (五)匡纲家境之迷

  有谱记载,匡纲才学出众,虽入仕坎坷,还是在汉宣帝时任东莱(今山东莱州)太守。但历史典故“凿壁偷光”及有关匡衡的各种记载却表明:匡衎、匡衡亲兄弟俩祖辈为农,少年时家境非常贫穷,甚至买不起灯油。两者之间似乎有些矛盾,如果说家境贫穷是因为匡纲廉洁奉公还可以自圆其说的话,那么关于匡纲没文化的说法就有些矛盾了。

  以上的考证,主要是参考方史华的《匡裔方氏之渊源与变迁》,希望能为以匡句须特别是匡衎为基祖的匡氏后人抛砖引玉。同时,也希望得到对匡姓有研究的专家及有研究或有可靠证据的匡姓同仁的指点,更希望匡姓同仁特别是与本人各直系先祖明确近亲者加强联系,以便对各支族谱进行考证与联宗续谱。

关于我们
天下匡裔网是匡氏宗亲最重要的分类信息发布平台之一,以“继承匡氏精神、弘扬匡氏传统文化”为特色,融合各类匡氏新闻资讯和行业信息,以发布和报道姓氏传统文化信息、即时新闻资讯等,竭诚地为访问者提供信息服务。
版权声明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维权、免责声明:1、本网站非商业性质 2、内容谢绝用作商业传播 3、若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撤消,恕不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言论与本网无关!
联系方式
监督:18576633667
QQ群:908637488
邮箱:chinakuang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