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匡裔网

读《二十四史》、《南唐书》中匡氏及匡裔康氏意外地发现

2018-03-03    阅读 830   来源:天下匡裔网  作者:   

  (本文转载自:康庆山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5fdc6f0102xcn7.html)

  读《二十四史》、《南唐书》中匡氏及匡裔康氏意外地发现归纳起来,有:

  一、匡氏、匡裔康氏始祖匡句须公,在没读二十四史之前我只知道《左传·鲁成公十七年》有匡句须的记载,不知道二十四史中《汉书》也有“匡句须”的记载。翻阅《晋阳堂中华匡氏通谱修水分谱》只引证《左传·鲁成公十七年》,也不见《汉书·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P:20/919,  HJ P:796匡句须的踪影。由此推论,《汉书》有匡句须的记载,恐怕在匡氏、匡裔康氏中也可能是鲜为人知的。

  《晋阳堂中华匡氏通谱修水分谱》载:

  匡句须 中华匡氏始祖。有关于其记载见之于《左传·成公十七年》,摘录如下:

  “初,鲍国去鲍氏而来为施孝叔臣。施氏卜宰,匡句须吉。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与匡句须邑,使为宰。以让鲍国,而致邑焉。施孝叔曰:“子实吉。”对曰:“能与忠良,吉孰大焉!”鲍国相施氏忠,故齐人取以为鲍氏后。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译文:当初,鲍国(人名)离开鲍氏来鲁国做施孝叔的家臣。施氏占卜总管的人选,匡句须吉利。施氏的总管拥有一百家的采邑。施氏给了匡句须采邑,让他做总管,他却让给鲍国而且把采邑也给了鲍国,施孝叔说“你是占卜认为吉利的。”匡句须回答说:“能够给忠良,还有比这再大的吉利吗?”鲍国辅助施氏很忠诚。所以齐国人把他召回去作为鲍氏的后嗣。孔子说:“鮑牵的聪明不如葵菜,葵菜还能保护自己的脚。””

  《元和姓纂》P.592 第168条:“左传 鲁匡邑宰匡句须之后。庐山记,威王时有匡裕先生。(岑补)”与康姓比较,“康 卫康叔之孙,以谥为姓也。秘笈新书”只多了一句“庐山记,威王时有匡裕先生。”

  二、在“二十四史”中记载匡氏、匡裔康氏的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史》、《魏书》、《旧唐书》、《新唐书》、《元史》、《明史》等12部“史”;二十四史中匡氏的人物有:匡句须、匡衡、匡咸、匡人、匡琦、匡术、匡孝、匡超、匡昕、匡彭祖、匡虏、匡福、匡翼等13人,进入匡氏通谱的可能只有匡句须、匡衡、匡咸三人;二十四史、《南唐书》中不见匡裔康氏珣公、稠公、赟公等人的名字,说明这些先贤只是“谱”载,“信仰传说”中的人物。如果把宋代以后《元史》中的匡虏、匡福和《明史》中的匡翼等三人扣除在外,自《史记》至《旧唐书》、《新唐书》中的匡氏只有10人,我不知道在《百家姓》的568个姓氏中,像匡氏这样进入“二十四史”的人数出奇的“少”是不是特例?

  按照2013年《中国四百大姓一览表》所载,匡姓排在第260位,人口30万。读“二十四史”、《南唐书》之后我才知道,北宋初年面临灭族的灾难 ─ “匡改康”,不是造成人口流失的唯一原因;还和它在宋代以前“二十四史”中的人口“基数”偏低有关。《雷冈康氏族谱序》的开头“子张子有云子孙才族将大”讲述了子孙昌盛,瓜瓞绵绵、人丁兴旺是“夫所谓才者必其智足以知所当务其志又能汲汲焉用力于此行用力于此有行以为本有文以为华将所以大其族者不亦有余地乎莫非文也而谱牒亦其一事凡族之谱牒非有才子孙葢亦不能修之谱牒不修则本源弗明昭穆弗辩人孝之道雍睦之风鲜不徴矣……”的道理。

  就是这个既古老,有先天“基数”低的匡氏,繁衍了匡氏、匡裔康氏、匡裔方氏、匡裔王氏、匡裔徐氏…。特别应当提及的是《晋阳堂中华匡氏通谱》能在2015年出版、发行,是集中了古今匡氏、匡裔智慧,以匡义生等先生为主编的团队,克服了宋以前“人口基数”低;北宋初年匡改康、方、王、徐等姓氏造成的人口流失种种不利条件的结果。

  因此,我认为如果《晋阳堂中华匡氏通谱》存在某些不足,是可以理解的。《晋阳堂中华匡氏通谱修水分谱》最大的缺憾,莫过于《汉书·匡衡传》中的匡父纲公、匡兄衎公是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存疑。匡衎的疑点,意味着衎公位下匡琬公匡珣系下匡裔康氏;匡钰(瑴)公系下匡氏、匡裔康氏源流,会不会造成在“正史”中无祖可寻的危机?

  三、读《汉书·卷八十一 匡衡传第五十一》,不难发现“正史”的记载与《晋阳堂中华匡氏通谱修水分谱》有两点是不同的。

  其一,《汉书·匡衡传》记载,没有给出匡衡的父亲的名字,而且“父世农夫”;《晋阳堂中华匡氏通谱修水分谱》却说:

  二十九世匡纲,幼名赐,名纲,汉宣帝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为“东海太守”,生二子:

  如果,匡衡的父亲真是汉宣帝五凤四年东海太守,匡衡还会“家贫,庸作以供资用”;乃至“凿壁偷光吗?”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事”。

  其二,《汉书·匡衡传》中,不见匡衡之兄匡衎的记载。匡衎还是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就成了最大的疑问!《晋阳堂中华匡氏通谱修水分谱》:三十世匡衎:P:26

  汉给事中,擢紫微郎尚书令。子一,成。

  《晋阳堂中华匡氏通谱修水分谱》:

  P:90匡衡的记载

  匡衡(?─ 前32年)西汉著名经学家,元帝时任丞相。字稚圭,东海丞(今山东早庄市峄城区王庄村匡谈村人)。始祖句须公三十世孙匡纲次子。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

  P:90匡衎的记载

  汉元帝时尚书令。匡衡的哥哥,受姓始祖句须第五十二(?)世孙,纲公之长子。西汉东海丞(今山东枣庄南)人。自幼聪颖,少而好学,长成满腹经纶,屡试屡中。汉元帝时(公元前46年)官拜尚书令,德扬四海。汉元帝时(公元前48年)尚书令。

  按着《晋阳堂中华匡氏通谱修水分谱》所说,匡衎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按着《汉书·匡衡传》所说,就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这就是“谱”、“史”脱节的结果。

  匡纲、匡衎、匡衡“父子”三人为官的时间比较,列表如下:

 

  上表的三者为官的年代差匡衎距匡纲较近;距匡衡较远,说明匡衎、匡衡是“亲”弟兄的可能性不大。

  查百度:

  姓氏源流

  匡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上古匡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商王沃丁封其子羊于一个叫匡国的部落(今湖北省东部大别山西),建立侯国,是为匡侯。

  上古时期有一个古匡国,故址在匡山脚下,汉朝时期称广济,即今湖北省黄冈地区的武穴市一带。

  周武王灭商时,古匡国亦被灭亡,故匡侯的王族后裔匡俗兄弟七人迁居于庐山(今江西九江庐山南障山),结庐而居。在匡俗兄弟七人的后裔子孙中,多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匡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庐山匡氏,也是史籍中最早出现的匡氏族人。在大别山地区、江西大部、湖北中东部、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苏南部、湖南大部、四川东部、很多匡姓家族和以匡字命名的,比如匡寨、匡家庄、匡营子、匡河乡等等,但是民间大多都是念piang,近代该支匡氏正确读音作kuāng。

  源流二

  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之家臣句须,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有个家臣名叫句须,后出任匡邑宰(今河南新乡长垣西南部,一说今山东济宁邹城匡庄),即为匡邑的最高行政长官,史称其为匡句须。传到句须的孙子,便以祖父居官地名为姓氏,称匡氏。  到了北宋初年,匡氏族人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名讳,皆改匡氏为主氏。到了宋政和年间,宋徽宗赵佶认为民间百姓中竟然有“主”氏,甚为不妥,遂又下令所有的主氏皆改为康氏,是为湖南濛衡康氏。

  北宋王朝灭亡以后,有的康氏族人恢复了祖姓,仍为匡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匡氏源流记载于湖南衡山《濛衡康氏十修族谱》中。今匡氏族人大多尊奉匡句须为得姓始祖。其后代有汉朝丞相匡衡。

  源流三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初期郑国匡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春秋初期,郑国有个邑地称匡邑,就是今河南省周口市的扶沟县,其时在当地住民中,多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匡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匡氏。该支匡氏正确读音作kuāng。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魏国匡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魏国亦有匡邑(河南省睢县西),当地居民,多以邑名“匡”为姓,也称匡氏。 到北宋初年,为避太祖赵匡胤之讳,改匡姓为主姓。政和年间朝廷认为民姓中有主姓,大为不妥,遂令主姓改为康姓。北宋以后,有的康姓恢复了祖姓,仍为匡氏。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商、周时期官吏巫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巫匡,亦称巫㑌、巫尩,也就是巫医,是商、周时期专门治疗疑难杂症的巫师。在巫匡、巫㑌、巫尩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巫匡氏、巫㑌氏、巫尩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匡氏、㑌氏、尩氏、巫氏等,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匡氏正确读音作wāng。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匡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匡人,是西周初期周武王亲自设置的官位,专职掌管“以法匡正诸侯”,隶属于夏官府司管辖。匡人之下配属有司匡中士、司匡正史、司匡下士等官吏。

  在匡人、司匡中士、司匡正史、司匡下士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匡人氏、司匡氏,再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匡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匡氏正确读音作kuāng。

  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卝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卝人,亦称丱人、眻人,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特别行业官称,专职掌管采矿事务,后世干脆白称其为“矿人”,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卝人之职,其实在殷商时期即有,其时称作“司货”,到西周时期按其职能改称为“卝人”,春秋中期改称为“矿人”。在卝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卝人氏、丱人氏、矿人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卝氏、丱氏、眻氏、矿氏等,再后有取谐音汉字为匡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匡氏最早将读音作kuàng。

  源流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塔喇氏,满语为Tara Hala,汉义“旷野”,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

  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塔喇氏族人数量庞大,后多冠汉姓为匡氏、白氏、唐氏等,今全国各地皆有分布。

  满族、锡伯族匡氏,读音皆作kuāng。

  匡姓得姓始祖

  匡句须。根据《风俗通》上记载,匡原来是一个地名,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邑,句须曾担任匡邑的宰,他的子孙就“以邑为氏”而得姓,称为匡氏。《通志·氏族略》上也记载,匡氏起源于匡邑,是鲁国匡邑宰匡句须的后人。先秦时期,以匡为名的地点另外还有二处:一处是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地名,该地位于现在河北省匡家大坝的西南;另外一处为当时郑国之邑,位于今河南省扶沟县。不过,这两外以匡为名的地方,跟我国的匡氏家族没有关系。匡氏发祥于山东,并且长久以来也称盛于山东。望族居于晋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市。故匡氏后人奉匡句须为匡姓的得姓始祖。

  看来,天下“匡氏”并非全是匡句须的后裔,那么追溯“匡衎”的祖源,还有什么“史学”的意义吗?

  我不止一次的说过,在康叔裔康氏、粟特裔康氏、匡裔康氏中,只有匡裔康氏有自匡句须为始祖连续的传承世系,那么衎公所繁衍的匡氏、匡裔康氏的祖源,是不是因为匡衎公史无记载就陷于危机了呢?我个人认为,匡裔康氏的祖源没有“危机”可言,只不过是祖源为“史”无记载的“信仰传说”而已。匡氏、匡裔康氏与康叔裔康氏的“信仰传说”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不可同日而语。康叔裔康氏的《周宗卫世家康氏志谱谱系》(北谱)和《江西吉安府京兆堂谱系》(南谱)是篡改“二十四史”中康氏人物的家族世系,胡乱的把他们重叠在一起,给他们以新的“世系”。以《梁书·康绚传》为例:

​ 

 

 

  正史《梁书·康绚传》,有曾祖、有祖、有父、有子。《北谱》认祖作父有悖人伦,令人不齿!《南谱》曾祖、父、子与《梁书康绚传》皆不同,还有真实性可言吗?这不明摆着在“忽悠”康叔裔康氏信众吗?

  读《二十四史》、《南唐书》中匡氏及匡裔康氏意外地发现,不知是“功”,还是“过”?反正我是准备好了下“阿鼻地狱”的。

关于我们
天下匡裔网是匡氏宗亲最重要的分类信息发布平台之一,以“继承匡氏精神、弘扬匡氏传统文化”为特色,融合各类匡氏新闻资讯和行业信息,以发布和报道姓氏传统文化信息、即时新闻资讯等,竭诚地为访问者提供信息服务。
版权声明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维权、免责声明:1、本网站非商业性质 2、内容谢绝用作商业传播 3、若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撤消,恕不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言论与本网无关!
联系方式
监督:18576633667
QQ群:908637488
邮箱:chinakuangshi@163.com